铅酸蓄电池直面转型之痛

发布时间:2025-09-30 09:25  浏览量:1

与蓬勃发展的锂电池产业相比,铅酸蓄电池行业正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和生存挑战。

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日前公布一起“新三样”领域犯罪团伙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案件。经查,2019年至2022年,骗税团伙为获取非法利益,通过操控深圳市道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从上游虚开团伙控制的新能源公司取得品名为“铅酸蓄电池”的虚开发票后,虚构生产加工假象,将不能退税的铅酸蓄电池,以可退税的锂电池名义出口,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1.49亿元。

依法纳税是经营主体的法定义务,享受税费优惠必须以合法合规为前提。上述骗税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动力电池行业的深层困境——与蓬勃发展的锂电池产业相比,铅酸蓄电池行业正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和生存挑战。

去年产量全球占比四成以上

我国是铅酸蓄电池最大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基于价格较低,具有技术成熟、高低温性能优异、安全性高等优势,铅酸蓄电池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起动,通信、储能以及汽车动力等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开始出海,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铅酸蓄电池产量约745.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净出口2.46亿个,同比增长2.94%。

不同于锂电池产业可以享受出口退税等多项政策支持,铅酸蓄电池行业长期以“低、小、散”的作坊式生产企业为主,为抑制不规范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污染,浪费资源,扰乱国内市场价格秩序,推动行业有序发展,2018年12月1日相关政策取消了其出口退税。

针对上述骗税违法行为,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主犯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7000万元;其他18名涉案人员因犯出口骗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十一年六个月不等。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少数经营主体违规骗享税费优惠甚至偷税骗税,既违背税费优惠激励创新发展的初衷,又破坏了法治公平的税收环境,还助长了低价低效无序“内卷”竞争,加剧产能过剩。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依法治税,依法严肃查处以损害税收公平为代价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让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红利”流向真正专注于技术创新、品质提升的企业,坚决维护法治公平的税收环境,坚决防止税收成本外部化,坚决抵制低价无序“内卷”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长期发展面临下行压力

骗税案的背后,是铅酸蓄电池行业两头挤压的生存现状。

上游环节,从铅矿开采、冶炼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均面临日益收紧的环保监管。在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各国对铅污染的控制标准不断提高,大幅推高了行业的合规成本与技术门槛。与此同时,原生铅需求疲软、价格持续低迷,而再生铅企业因采购成本上涨,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显著下滑。

下游应用则遭遇更严峻的市场替代。在动力电池领域,锂电池已成为绝对主流,尤其是电动两轮车市场自新国标实施后,轻量化、锂电化趋势加速,锂电池凭借持续下降的价格和更优的性能,不断进入铅酸蓄电池的传统阵地。此外,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及宽温域性能等优势,已在低速电动车和储能领域展开应用,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产能扩大,也将在铅酸蓄电池最具优势的中低端市场形成强力竞争。

超预期的市场竞争显然给企业带来生存压力,即便是铅酸蓄电池头部企业,也深感压力。

数据显示,2024年,南都电源实现营收79.84亿元,同比减少45.56%;亏损14.97亿元,同比减少4260.62%。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1.67%,净利润亏损2.3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25%,累计亏损额已达17.29亿元。天能股份2024年实现营收451.84亿元,同比下降5.37%;归母净利润15.65亿元,同比下降32.09%。2025年上半年营收209.17亿元,同比下降3.26%;归母净利润8.69亿元,同比下降27.26%。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下滑至15.02%和4.25%。

“铅酸蓄电池企业利润率较低,主营业务利润率多年来一直在2%—4%低位区间。利益驱使下,部分小企业存在偷税漏税情况。”业内人士坦言,尽管铅酸蓄电池短期内仍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长期发展面临下行压力。

面对行业变局,包括南都电源、天能股份、骆驼股份在内的铅酸蓄电池企业纷纷启动战略转型,通过资产处置、技术融合与产线升级等方式,主动压缩传统铅酸蓄电池业务比重,拓展锂电赛道。

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竞争力

铅酸蓄电池行业危机,本质上是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阵痛,其产业先发优势不应放弃。

“铅酸蓄电池短期内不能完全被替代,但面临转型升级困境,无论铅酸蓄电池储能产业发展,还是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都需要税收政策的支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交《关于优化税收政策,加快铅酸蓄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指出近年来铅酸蓄电池相关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都得到优化,资源回收利用率不断创新高,铅酸蓄电池能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自我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率超过90%,实现上下游闭环式的绿色产业链。绝大部分铅酸电池已不再属于“两高一资”产品。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铅酸蓄电池的需求,建议将《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版)》“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目录之外的铅酸蓄电池列入国家鼓励类出口产品目录,与锂离子电池等其他电池一样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铅酸蓄电池行业整体环保水平已有显著提升,但污染个案仍时有发生,如何精准区分高污染和绿色产品成为政策实施的难点。”业内人士指出,铅酸蓄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向外借力,更要向内扎根。铅酸蓄电池产品的竞争力不能依赖传统成本优势,而是要推动全行业从制造商向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深度转型。同时,加快企业整合重组,通过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的纯组装作坊,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备引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还要持续推进技术升级,推广低污染工艺和先进制造装备,全面提高产业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构建绿色竞争力。

文 | 本报记者 卢奇秀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丨赵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