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商脉:内蒙古万里茶道”线路的历史回响
发布时间:2025-09-29 21:44 浏览量:1
草原商脉:内蒙古万里茶道”线路的历史回响
--为内蒙古万里茶道主要线路的系统梳理做注解
作者︱孙树恒
当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员在四子王旗吉斯敖包的草原下,拂去阿尔泰军台驿路遗址上的浮尘,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驼铃从土层中显露,这枚见证了百年商队往来的器物,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大地的记忆闸门。2025年8月,随着7条“万里茶道”主要线路的系统梳理、197处相关遗址的集中发现,这条南起武夷山、北抵莫斯科的“欧亚动脉”,终于在内蒙古的草原与戈壁间,清晰勾勒出它曾承载的繁华与文明。作为继古丝绸之路后最重要的国际商道,内蒙古的7条线路不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历史的刻度、文化的纽带,如今,它们正从考古报告中走出,朝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朝着文旅融合的未来,重新焕发生机。
一、七条线路:镌刻在草原戈壁间的商道密码
翻开内蒙古“万里茶道”线路图,7条脉络如同大地的血管,纵横交错在北疆的草原、山地与戈壁间。每条线路都有独特的历史基因,或承载官方驿传功能,或串联民间贸易节点,或连接多民族聚居区,共同构成了“万里茶道”在内蒙古的立体网络。考古发现的197处遗址——驿站的残垣、商铺的地基、会馆的砖瓦、古道的车辙,更让这些线路从文字记载变成了可触摸的历史。
1. 张库大道:三条支线撑起的“民间贸易主轴”
从河北张家口进入内蒙古的张库大道,是“万里茶道”中最具活力的民间商道,考古队员将其细分为西、中、东三条支线,每条支线都对应着不同的贸易场景。西线从张家口出发,经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镶黄旗,穿越苏尼特草原,最终抵达二连浩特;中线经察哈尔右翼后旗、苏尼特右旗,沿草原牧道延伸;东线则绕经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串联起多个蒙古族聚居区。
在苏尼特右旗的一处张库大道中线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处清代商铺地基,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福建武夷山产的茶砖残片、山西平遥的钱庄票号残件,还有俄罗斯产的铜制烟盒——这些器物印证了文献中“张库大道日进斗金”的繁华:晋商的驼队从这里出发,每峰骆驼驮着20块青砖茶,经二连浩特进入蒙古国,再将草原的皮毛、俄罗斯的呢绒运回;商铺里,蒙古牧民用羊皮换取茶砖,俄罗斯商人用银元结算,山西掌柜用算盘敲定价格,三种语言的讨价还价声,曾是这条线路最鲜活的“声景”。
2. 阿尔泰军台驿路:官方驿传的“政令与商情通道”
与民间属性的张库大道不同,阿尔泰军台驿路是清朝官方设立的“政务+商贸”双用通道。考古调查显示,这条线路在内蒙古境内分布着“第一台至十八台”的驿站体系,每台间距约30里,十八台(今四子王旗吉斯敖包)便是进入蒙古国的关键节点。在十八台遗址,考古队员清理出驿站的马厩地基、官员居住的土坯房残垣,还有用于传递公文的“驿马符牌”残片——这枚铜牌上刻着“驿传”二字,证明这里曾是朝廷传递政令、军报的枢纽,同时,遗址中出土的茶砖、丝绸残件,又说明商队也常借道驿站补给,让官方驿路成了“公私兼顾”的贸易辅助线。
清代《理藩院则例》记载,阿尔泰军台驿路“岁运茶数万箱,皆由驿路转输”,可见其对茶道的支撑作用。如今,十八台遗址旁仍能看到隐约的古道车辙,深约10厘米的辙痕里,仿佛还能看到驿卒快马加鞭的身影,与商队骆驼缓慢前行的脚步,在历史的时空里交叠。
3. 公主路:以和亲为名的“文化融合线”
公主路的名字,源自民间对“和亲通道”的记忆。这条线路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出发,经39个驿站延伸至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全长1435公里,在四子王旗吉斯敖包与阿尔泰军台交汇。考古队员在公主路中段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遗址,发现了一处清代“公主会馆”的遗迹,会馆墙体上仍保留着蒙汉双语的题刻,内容涉及“茶贸互市”“亲善往来”——这印证了民间传说中“公主和亲带动贸易”的背景:清代公主远嫁蒙古王公时,随行的工匠、商人便沿此路往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商道,茶砖、瓷器随公主的仪仗进入草原,草原的皮毛、奶制品则沿此路运往中原。
在公主路的一处驿站遗址,出土了一件蒙古族银碗,碗内壁刻着汉族的缠枝莲纹,这种“蒙汉合璧”的器物,正是公主路“文化融合”属性的最佳物证——贸易在此不仅是货物交换,更是民族习俗、审美趣味的相互渗透。
4. 绥新驼道中路与归化城—定远营—库伦线:向西、向北的“延伸脉络”
如果说张库大道、公主路是“万里茶道”的“北线主力”,那么绥新驼道中路与归化城—定远营—库伦线,则是向西北延伸的“重要分支”。绥新驼道中路从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出发,经包头、巴彦淖尔,直抵阿拉善盟,最终通往新疆——考古队员在巴彦淖尔磴口县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新疆产的葡萄干、和田玉残件,证明这条线路不仅运茶,还串联起新疆与内蒙古的物资交流;而归化城—定远营—库伦线,则以阿拉善左旗定远营为关键中转节点,定远营遗址出土的清代“晋商商号”印章,说明这里曾是晋商囤积茶砖、皮毛的“西北仓库”,商队从这里北上进入蒙古国,让茶道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两条线路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万里茶道只通中俄蒙”的认知——它们将新疆纳入茶道网络,让内蒙古成为连接中原、草原、西域的“三叉路口”,也让茶砖、丝绸、皮毛、玉石等物资,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通。
二、茶道回响:不止于贸易的文明交融
内蒙古7条“万里茶道”线路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运茶”。考古发现的197处遗址,如同197个“历史切片”,揭示出这条商道是如何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它让中原的农耕文化、草原的游牧文化、西方的欧洲文化在北疆大地相遇、碰撞、融合,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一处茶道商铺遗址,考古队员清理出一个多层抽屉的木柜,第一层存放着福建茶砖,第二层是蒙古牧民的羊皮账本,第三层是俄罗斯商人的俄文契约——这个“三层木柜”恰是茶道“多元交融”的缩影:晋商作为贸易主体,用汉族的记账方式核算成本,用蒙古语与牧民沟通,用俄语与俄罗斯客商谈判,三种语言、三种文化在一个商铺里共存。清代《蒙古志》记载,归化城“茶市最盛,汉商与蒙、俄商杂处,市声昼夜不绝”,如今,遗址中出土的多语言文书、多民族器物,让这段文字有了实物佐证。
寺庙是茶道文化融合的另一重要载体。在张库大道东线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座清代喇嘛庙遗址,庙内出土了汉族的陶瓷香炉、蒙古族的铜制酥油灯、俄罗斯的玻璃供瓶——这座寺庙曾是商队的“精神驿站”:晋商路过时会进香祈求旅途平安,蒙古牧民会来此朝拜,俄罗斯商人也会捐赠供品,宗教信仰的差异并未阻碍交流,反而让寺庙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公共场所”。更有趣的是,庙墙外侧刻着“茶价公示”,用蒙汉双语写着“青砖茶每块银三钱”,可见寺庙不仅是精神空间,还承担了“贸易调解”的功能,进一步印证了茶道“文化与经济共生”的特性。
茶道还深刻改变了沿线居民的生活方式。在阿尔泰军台驿路的十八台遗址,出土了大量汉族的茶具——紫砂壶、茶盏,还有蒙古族的奶桶、铜壶,这些器物说明,草原牧民的“饮茶习惯”正是通过茶道形成:最初,茶是牧民消解油腻、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随着贸易深入,“煮茶”逐渐成为草原生活的一部分,汉族的煮茶方式与蒙古族的“奶茶”习俗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草原茶道”。如今,内蒙古的奶茶文化仍是这种融合的延续,而考古遗址中的茶具,正是这一文化形成的“历史起点”。
三、薪火相传:从考古发现到未来图景
2019年,“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5年,内蒙古7条线路的梳理、197处遗址的发现,为申遗工作补充了关键的“北疆证据”。但这些线路与遗址的价值,不止于“申遗”——它们是内蒙古文旅融合的“富矿”,是中俄蒙三国文化交流的“新纽带”,更是传承历史、连接未来的“精神坐标”。
1. 申遗:让草原茶道走向世界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指出,此次新发现的197处遗址“为申遗补充了关键基础材料”。目前,内蒙古已启动对重点遗址的保护工程:在张库大道中线的苏尼特右旗商铺遗址,考古队员正在进行“原址保护”,计划搭建玻璃展棚,让游客能直观看到清代商铺的地基、出土器物;在阿尔泰军台十八台遗址,工作人员正在绘制“驿站复原图”,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还原清代驿卒的生活场景。这些保护措施,不仅是为了守护历史,更是为了让“万里茶道”的内蒙古段,在申遗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北疆魅力”——与中原的茶道线路相比,内蒙古的线路承载了更多草原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元素,这正是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替代性”。
2. 文旅:让历史“活”在当下
在中俄蒙“万里茶道”内蒙古国际文化旅游推介会上,400余位中外嘉宾共同见证了7条线路的发布,也为内蒙古的茶道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内蒙古已推出“张库大道驼队体验线”:游客从张家口出发,沿西线进入内蒙古,乘坐骆驼穿越苏尼特草原,在复原的清代驿站中住宿,体验晋商“煮茶论价”的场景;在归化城(呼和浩特),依托公主路遗址,当地打造了“茶道文化街区”,街区内不仅有茶博物馆,还有蒙汉双语的“商号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制作茶砖、书写羊皮账本,感受百年前的贸易氛围。
这些文旅项目的核心,是让“历史可体验、可感知”。正如一位参与“驼队体验线”的俄罗斯游客所说:“以前只知道茶叶来自中国,现在跟着驼队走,才明白这些茶砖要经过草原、戈壁的考验,背后有这么多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内蒙古的茶道线路从“历史名词”变成了“可触摸的旅行记忆”。
3. 交流:续写中俄蒙的“新茶道故事”
“万里茶道”曾是中俄蒙三国贸易、文化交流的“纽带”,如今,7条线路的梳理让这份“纽带”重新焕发活力。2025年以来,内蒙古已与蒙古国、俄罗斯相关地区举办“茶道文化周”,三国学者共同研究7条线路的历史,三国艺术家以茶道为主题创作音乐、绘画;在二连浩特,依托张库大道西线的出境节点,当地正在建设“中俄蒙茶道贸易博物馆”,展示三国商人当年的贸易实物,同时举办“现代茶贸洽谈会”,让福建的茶企、蒙古的皮毛商、俄罗斯的食品商在此对接,续写“新茶道贸易故事”。
这种交流,早已超越了“文物展览”的范畴——它是让三国人民通过“茶道”这一共同的历史记忆,加深理解、增进友谊。正如一位蒙古国学者所说:“内蒙古的7条线路,是三国共同的历史遗产,保护它、传承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四、草原上的茶道,从未远去
站在阿尔泰军台十八台遗址的草原上,风掠过经幡,仿佛还能听到百年前的驼铃声。内蒙古的7条“万里茶道”线路,是历史留给北疆的“珍贵礼物”——它们见证了晋商的坚韧、草原民族的包容、中俄蒙三国的友好,也承载着当下的申遗期望、文旅梦想、交流愿景。
从考古队员拂去遗址浮尘的那一刻,到游客沿着驼队线路体验的那一刻,再到中俄蒙学者共同研究的那一刻,内蒙古的“万里茶道”从未远去。它不再是埋在地下的残垣,而是活在草原上、活在人们记忆里、活在未来发展中的“文化动脉”。
当“万里茶道”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更多人沿着7条线路走进内蒙古,我们会发现:这条商道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曾运送过多少茶砖、多少皮毛,更在于它教会我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历史因传承而不朽。而内蒙古的7条线路,正是这份“多彩与不朽”的最佳见证。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第一期鲁迅文学院省级作协会员线上培训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