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丨心向天宇,情系故土——刘巨德“和平与故乡”艺术主题中的精神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9 14:54  浏览量:1

“心向天宇——刘巨德艺术作品展”9月25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今日美术馆主办,悦阳空间协办。展览展出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的水墨、陶艺、雕塑、版画、手记和纤维艺术等作品共计200余件,大部分为近两年的新作。展览由王鲁湘担任学术主持,曾辉担任策展人,晏燕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党支部书记周爱民担任执行策展人。展览将持续至11月2日。本文即为学术主持王鲁湘为展览所撰写的前言,特编发如下。

——编者按

说起刘巨德,必然要在一个较为宏大的美术史叙事背景下,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生长发育的逻辑中来寻找他的定位。

发轫于欧洲的现代主义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强势进入了中国,而且在中国新兴的高等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青年艺术家吸引力巨大,也涌现出了一些主张现代主义艺术纲领的社团,庞薰琹就是其中非常活跃的一员。他们中的佼佼者,随后又去了欧洲留学。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与国际接轨的大都市,现代主义艺术已渗入出版业、影剧界和时尚圈,成为一种中国式摩登艺术的实验场。张光宇就是这群活跃于沪宁地区的“吉普赛”艺术家群体的代表。在延安,也有张仃这样的艺术家,在鲁艺的课堂上谈毕加索和马蒂斯,而且在延安的室内装饰、舞台演出和大生产成果展示中,大胆引入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被从法国留学回国的诗人艾青惊呼为“摩登”!我们知道“摩登”就是“现代”的音译。

刘巨德 《凌空的翅膀》 纸本水墨设色 250cm×625cm 2006年

1956年,上面提到的三股力量和代表人物,被一种强大的国家力量组织到了一所新创建的高等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们注定要在北京东郊的光华路闹出点动静,搞出点名堂。而刘巨德,这个内蒙古农民的儿子,做梦也没想到会同这所艺术学院绑定一辈子,而且成为这个学院文脉传承中的重要一环。

刘巨德 《骆驼草》 水墨纸本设色 69cm×139cm 2015年

这个被称为“光华路学派”的艺术家群体,除了同在一所学院供职外,彼此之间既无师承也无统属,像极了武侠江湖中各大门派的高手被某股无形的力量聚集在光明顶,要他们放弃对于艺术的种种成见,不仅要学习欧美,还要学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精英艺术,更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间艺术;不仅要会玩象牙塔里的纯艺术,还要深入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打通艺术和生活的壁垒,在实用艺术中与民同乐;不仅要会一种工具,熟悉一种材料,掌握一门艺术语言,还要成为艺术的多面手,不为国、油、版、雕的画种所限;不仅要有具象的造型能力,还要能从具象到抽象,对图案和符号驾驭自如。张光宇、张仃、庞薰琹、祝大年、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就是有这样本事的艺林高手。

刘巨德 《牧马图》 水墨纸本设色 145cm×547cm 2017年

而在这样的艺术理念和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眼光、民间情怀、平民意识、服务生活、多种技能、抽象思维、综合素质,恰恰是现代主义艺术超越古典主义的地方,也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先进性和先锋性所在。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形成的“光华路学派”,践行的就是这一理念,这一理念又被称为“大美术”理念。所以刘巨德经常会长叹一声说:“非常幸运我当年考上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直没有离开她。”

刘巨德 《红草地》 水墨纸本设色 69cm×137cm 2012年

是到了认真回顾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座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大本营的历史并总结其地位的时候了。明年是她建校7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看刘巨德,图底关系是不是更清晰呢?

刘巨德 《追日草》 水墨纸本设色 141cm×362cm 2011年

刘巨德是一个有很浓重故乡情结的艺术家。他广为人知的作品便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故乡”系列彩墨画,他用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吃过的土豆、苞谷、地瓜、桃、梨、山楂,还有用过的粗瓷黑釉的陶罐与饭碗,画面中隐而不发的深情感动了无数观众。后来,他又把目光聚焦于故乡的原野:沙丘上的骆驼、草丛里的牛羊、荒漠中的野马。再后来,他做了一批雕塑,用陶土和青铜塑造出被风沙半掩半埋的动物残骸。这种故乡意识的觉醒是在其年过半百之后,此前,或更年轻的时候,他的诗在陌生的远方。所以他会对张仃院长云南采风画展的装饰风格心驰神往,毕业后被安排去了云南,在那遥远的地方工作了六年。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相信导师庞薰琹的指引,认为诗在丝绸之路的洞窟里面,便把创作激情投入到佛经故事和绚烂的图案色彩之中,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动画片《九色鹿》。年过半百后,蓦然回首,他意识到原来诗就在故乡的土地上。落日余晖下地平线上起伏的金色沙丘,这是多么简约内敛的英雄气概!夏日繁星下草丛中闪烁的动物的眼睛,那是大地的精灵在与苍穹对话。他匍匐于野草根上,像昆虫那样仰望天空,又回到童年观察世界的角度,把身体和心都交给大地,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心与天地同频共振,获得一种形而上的安宁。回到故乡的刘巨德,爆发出诗人的灵性与觉悟,他对故乡的感知有了丰厚的层次。他说人有四个故乡:一是子宫的故乡——母亲孕育了你的生命;二是自然的故乡——你的成长离不开土地山河与阳光雨露;三是文化的故乡——语言、风俗、神明、传说,给予你精神的滋养和族群的认同;四是宇宙的故乡——人会超越前面三个故乡的约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阴阳。

刘巨德 《黑骏马》 铜雕 70cmx150cm 2016年

我想重点谈谈刘巨德的文化故乡和宇宙故乡。熟悉刘巨德的人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刘巨德好谈玄。他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玄学很感兴趣,好谈老庄,像魏晋玄学家那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庄子》里的寓言他可以信手拈来,几句话必定说到“道”。他理解的“道”是浑沌,既是万物初始的状态,也是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还是事物最好的存在面目,不要有强烈的分别心,不要有太强的企图心,在作画时要顺其自然、因势成象,如人夜行,不必有清晰的设计和目标,但要蹈虚蹑影、乘除阴阳、随物宛转,与造物者游,游于无朕。他经常画第一笔时目不视笔,甚至闭上眼睛,由这不由意识控制的第一笔划破鸿蒙,然后再一生二、二生三,笔笔相生,在一片混沌中让物象破晓。刘巨德谈的是中国艺术美学的最上乘义,意在言外,不可说,能理解到他这个境界的人很少。把搞艺术看作行夜路,把艺术家视为夜行者,反对和抵抗理性与分别心对艺术浑沌之道的干扰,靠通感和潜意识与天地之道相通,在朦胧模糊的状态中抵达原初原始的精神原乡,这使我想起了萨满。

刘巨德 《和平少女》 铜版画 45cmx30cm 2025年

刘巨德的故乡是萨满文化盛行之域。“萨满”是通古斯语“巫师”的意思。在刘巨德故乡考古发现的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那些玉龙、玉鹰、玉勾云,就是原始萨满的法器。刘巨德的艺术思维,其实深刻地受到其文化故乡萨满文化的影响,但他从道家和玄学那里找到了更学术化的解释。今天的刘巨德如果回到古代,一定是一位杰出的萨满——他的作品确实是灵性的,近万年的萨满精神贯注在他的一笔一画中。这不是迷信,而是文化传承。如宋代理学家所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李泽厚曾说影响中国艺术最深的是庄禅精神。挪到刘巨德身上,改一个字,叫“庄萨精神”。

刘巨德 《忧思》 陶瓷 直径45cm 2025年

刘巨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的课是“图形想象”。他随便给学生画一个图形,鼓励他们观察它、展开想象,进而发展它、演变它、丰富它。也许,它会朝着经验合理性方向演进,直到出现一个合理性画面;也许,它变得完全不合理,矛盾、混乱、不可思议,但充满奇特的冒险。刘巨德此次展览中的部分手绘线描稿和彩绘陶罐陶盘,就是这种“图形想象”的作品。

刘巨德 《相依无言》 陶瓷 直径45cm 2025年

刘巨德大学毕业后,在云南工作了六年。恢复高考后,又考回母校,在庞薰琹门下读研究生。庞先生是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人物,又留学法国,但他回国后却致力于中国传统图案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他要刘巨德也投身于这一工作。在旁人看来,图案是一种简单的装饰,比起绘画是一种降维创作。但刘巨德多次对我说,万幸跟着庞先生研究图案,将艺术视野打开到无边世界,空间上无国界,时间上无断代,穷极人类艺术史。而学绘画的,不管是油画还是中国画,都是断代史。油画上溯到文艺复兴,中国画上溯到唐宋。只有图案,是世界通史。因为研究图案,刘巨德的艺术视野打得极开。“装饰”一词,在艺术领域常含贬义,庞先生一语破除自卑。他说:“装,藏也;饰,加以文采也。”图案和符号,既是装藏,也是饰采。因为图案和符号都是从具体事物的形象历经多轮次的简化抽象而来,这个过程会隐藏很多信息,浓缩很多信息。而最终呈现的图案和符号会成为最简约也是最美的装饰。

刘巨德 《悠悠》 陶瓷 直径45cm 2025年

所以刘巨德的艺术,不论是架上绘画还是陶瓷作品,也不论是油画还是彩墨,都不讳言装饰,反而恰恰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而获得高贵的气质与优雅的言说。他特别注重画面中的方圆关系、黑白关系、线面关系,这些关系,就是道,是装藏于天地万物之中的大美与大慧,揭示它们、显现它们,就是采饰,就是美的呈现。

刘巨德线描手稿2025年

这次展出的一批装饰线描小稿,是刘巨德住院期间随手勾勒的。其中有好几张画的是拄拐杖的人。这不是写生,而是图形想象,他见过这样的形象,存储于脑,某日随手画下一根线,然后想象生发,跟着情绪,可能画出的是一根拐杖,或一个拄拐的少女,或一只手,或一只手里捧着一只鸽子。各种可能性都会发生而且可以随时变化。因此,当有数十年训练的这种图形想象的能力被用来刻画陶罐陶盘时,简直就像是仙女在天空中用云霞织锦般自由酣畅!他设计了这些不同造型的陶罐,然后随形划线、随线出形、随形想象、随象生意。同样一根线,可能生发出骏马,可能生发出鸽子,也可能生发出一张少女的脸。刘巨德这种从一根线出发展开图形想象的创作方法,非常契合石涛的“一画说”,而“一画说”的哲学基础就是道论,这一学说的目的就是让画家要役物而不役于物,要役形而不役于形,从而获得以道役形的大自由、大自在。因此,刘巨德是一个有自己的哲学观和方法论的艺术家,当他谈哲学观时,你会觉得玄之又玄;当他谈方法论时,你会觉得浅之又浅——这就是道。道在瓦甓,极高明又极中庸。关键是,刘巨德的哲学观与方法论在他的个人创作中能圆融自洽,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灵魂深处的“庄萨精神”,从而获得爆发性的艺术能量。

刘巨德线描手稿2025年

这一次展览的主题是“和平与故乡”。和平与战争、故乡与远方,是人类艺术的两大永恒主题。除了故乡主题,和平主题也是贯穿刘巨德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可以说是与故乡主题平行并列。

刘巨德 《童年》 陶瓷 直径45cm 2025年

刘巨德偏好两个形象:鸽子与少女。他画过无数的鸽子和少女,在他笔下,两者合二为一,成为纯美至善的象征。刘巨德说过:“艺术家不仅要提供美,还要提供慈与善,以慈观世,以善作画。”这些观念,在他当年创作动画片《九色鹿》时即已深植于心。鸽子与少女的形象,俨然成了刘巨德的精神图腾,他以这个图腾的反复创造来宣扬和传播老子“以慈为宝”的和平思想。即使偶尔画到猛禽猛兽,表现的也不是其嗜血的凶残,而是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勇气与力量。他也不画人类的战争,他厌恶这个主题。但他画马,既画草原的野马,也画北朝和唐代鞍鞯华丽的舞马。他厌恶战争但崇拜英雄,因为英雄能够牺牲自己,止戈为武,捍卫和平。马就是英雄的象征,是刘巨德的又一个精神图腾。他有一幅画稿,画中他把地平线压得很低,给天穹留下很大的空间。地平线上是石头堆出的敖包,埋葬着无名的远古时代的英雄,一匹骏马从云端奔向敖包。我对刘巨德说:“你这是把《敖包相会》和《嘎达梅林》画到了一起,既有英雄也有和平。”

刘巨德 《后草地》 陶瓷 直径45cm 2025年

自从1987年张仃先生把刘巨德推荐给我,一晃眼就快40年了。他长我10岁,是我亦师亦友的好兄长。我过去也给他写过几篇评论,但从未系统分析过他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理念;在他80岁举办这个重要的个展之际,我撰此文既是向他致敬,也是想依据我对他的为人为艺的粗浅理解,从“光华之路”“庄萨精神”“图形想象”“和平图腾”四个方面给观众谈一点我的读画心得,权当抛砖引玉。

是为序。

文/王鲁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来源:美报+)

艺术家简介

刘巨德,1946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