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莜面背后:某贝为何成了全民吐槽的“靶子”?

发布时间:2025-09-29 08:39  浏览量:1

当一碗黄米凉糕卖到46元,一笼古法戗面馒头标价21元时,西贝莜面村的“贵气”早已超出了普通食客的想象。从“国民西北菜”到“月薪五千以下勿入”的争议主角,这家曾以“家常饭”为定位的连锁餐厅,如今成了全网调侃的素材库。表面看是定价争议,实则暴露了餐饮业一个残酷真相:当品牌溢价与食客的味蕾、钱包无法同频时,再响亮的吆喝也撑不起空心化的产品内核。

一、高价不是原罪,但“装腔作势”是

餐饮界有个潜规则:高端餐厅卖的是体验,快餐品牌拼的是效率,而西贝偏偏走出了第三条路——**用米其林的定价,卖工业化的流水餐品**。21元的馒头需要消费者自我催眠“这是非遗手艺”,33元的大花卷得靠“妈妈的味道”情怀续命。可当食客咬下一口毫无手作温度的面点时,味蕾与心理的落差便成了社交平台的段子素材。

有趣的是,西贝的“贵”并非盲目。其菜单设计深谙心理学:看似人均百元的消费,实则靠小份量“精准控场”。一份酸菜炒莜面配肉夹馍60元,但肉夹馍只有硬币大小,莜面分量堪比日料乌冬。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定价策略,让账单金额与饱腹感产生割裂,最终被网友戏称为“莜面界的爱马仕”。

二、预制菜争议:工业化生产的“双刃剑”

“中央厨房配送”本是餐饮标准化的必然选择,但西贝却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当消费者发现后厨没有热油翻炒的烟火气,只有拆包装加热的流水线,那份对“现做现吃”的执念瞬间崩塌。讽刺的是,传统餐馆提前卤好的牛肉、冷冻的饺子,本质上与中央厨房并无区别,但西贝的“透明化操作”反而成了原罪——它诚实得像个说真话的孩子,在讲究“秘制配方”的中式餐饮江湖里,显得格格不入。

更吊诡的是,西贝试图用“现制招牌菜”自证清白,比如黄米凉糕和手工面食。然而这些“表演性烹饪”更像是舞台剧的布景:凉糕的黄米需要提前蒸熟冷藏,面条的筋道源自标准化复配粉。当工业化生产与手工情怀在菜单上狭路相逢,食客的质疑便成了品牌信任的裂痕。

三、品牌幻觉崩塌:当“家常饭”成了阶层符号

西贝的致命伤,不在于价格或口味,而是品牌定位的自我背叛。早年“家常西北菜”的亲民形象,与如今“人均消费150+”的现实形成荒诞对比。前任副总裁楚学友“月薪五千论”的旧账被翻出,恰似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并非简单的话术失当,而是暴露了企业对客群认知的傲慢。当“服务大众”变成“筛选客户”,品牌便从情感共同体沦为经济门槛的守门人。

反观麦当劳、肯德基的定价策略,看似50元套餐多年不变,实则通过套餐组合与新品迭代维持性价比幻觉。而西贝既想保持“轻奢餐饮”的调性,又不愿放弃大众市场的流量,最终陷入“高端客户嫌粗糙,平民食客嫌宰人”的尴尬境地。

四、味觉平权时代:谁来为溢价买单?

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今天,中国食客正经历从“吃饱”到“吃好”的味觉觉醒。西贝的困境恰是整个中端餐饮市场的缩影:**当消费者既能用短视频鉴赏米其林大餐,也能用外卖APP比价社区食堂,单纯的标准化出品已无法满足日益分化的味觉需求**。那些曾在商场里排队的都市白领,如今更愿意为“现炒锅气”多付20元,也不愿接受工业化餐品的“温柔一刀”。

或许西贝最大的危机,在于它始终没想明白自己到底卖的是什么。是非遗莜面的手艺?是西北菜的地域特色?还是都市白领的情怀符号?当菜单上既能看到蒙古牛排,又能找到江浙风味的葱油菜心,这种“大而全”的野心反而消解了品牌护城河。

光有吆喝撑不起一碗面

西贝的起伏,映射着中国餐饮业的转型阵痛。在房租、人力、原材料三座大山下,依赖品牌溢价的商业模式终将接受市场拷问。当“难吃又贵”的吐槽成为社交货币,企业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定价策略,更是对食客味蕾与尊严的双重尊重。毕竟,一盘好菜的终极奥义,从来不在于它标价几何,而在于食客能否心安理得地说出那句:“这钱,花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