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炸山翻车,中产转头捧平替:伯希和一年卖出17亿,还要上市
发布时间:2025-09-28 12:26 浏览量:1
9 月中旬,始祖鸟在喜马拉雅高原搞了一场“艺术秀”。
本来是请来大艺术家放烟花,想拍个震撼宣传片,结果没想到画面一出,立刻成了舆论风暴。
雪山被炸得满天烟火,本应是敬畏自然的品牌,却被骂成了破坏自然的反面教材。
当始祖鸟陷入争议时,它的“平替们”却悄悄崛起。
500 元的国产冲锋衣,同样能在朋友圈合影里撑起户外氛围,同样能让中产感到体面。
最典型的就是伯希和(Pelliot),一个安徽小县城起家的品牌。
短短三年,营收翻了近五倍,去年卖了 17 亿,还要冲击 IPO。
更魔幻的是,就在它准备上市的前一个月,腾讯拿出3亿元投资,成了最大机构股东。
但问题是:17 亿的生意,到底是长久的消费升级,还是短暂的风口幻觉?
01伯希和的成立时间并不算早,2012 年才在安徽亳州注册公司,创始人是一对 70 后夫妻。
起点看起来普通,但他们踩准了一个关键节点:2010 年前后,中国的电商平台正全面爆发,淘宝和天猫成为年轻人购物的第一入口。
当时,户外服饰在国内还是小众市场,探路者、北面、始祖鸟太过昂贵,伯希和看到了缺口:把冲锋衣做便宜一点。
于是,“三合一冲锋衣”成了他们的杀手锏。
一个外壳加一个抓绒内胆,既能春秋穿外壳、冬天套起来,又能满足城市通勤与户外需求。最关键的是,售价只有 500 元出头,不到始祖鸟的十分之一。
这种打法,精准击中了中产心理。很多人第一次买冲锋衣,不会直接冲五六千的鸟,而是愿意先从几百元的国产牌子试试。
伯希和的销量,就在一次次“双十一”里被推高。
中产为什么会心甘情愿买“平替”?
始祖鸟代表的是专业、户外、品质感,但五六千的定价,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
对绝大多数不是专业登山的用户来说,衣服的防水等级、防风指数可能根本没有实感,但穿上去的版型、胸口的 Logo、朋友圈晒照的效果,却能带来即时满足。
在营销话术上,伯希和也反复强调“高性能”“专业级面料”,哪怕核心技术依赖代工厂,也足够支撑消费者的心理暗示。
2023 年,伯希和完成 A 轮融资;2024 年,又拿到启明创投数亿元 B 轮融资。仅仅过了几个月,就在2025年4月底,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中国高性能户外生活方式第一股。
资本的加入,是品牌加速器。
尤其是腾讯 3 亿元投资,占股 10.7%,直接成为最大机构股东。这背后传递的信号很明确:资本市场看好“平替”的规模化潜力。
一个淘宝起家的小品牌,突然成了资本宠儿,这本身就是中国消费市场最真实的缩影。
02从招股书来看,伯希和的盈利能力超乎想象。
2024 年营收 17.66 亿元,同比增长 94.5%;净利润 2.83 亿元,同比增长 86%。更重要的是,整体毛利率达到59.6%,净利率 16%。
这意味着,卖一件平均售价710元的冲锋衣,公司可以拿到420元毛利,净赚约110 元。对比服装行业普遍 5%–8% 的净利率,伯希和的利润堪称奢侈品水准。
但看清背后逻辑,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营销驱动型利润。
2022–2024 年,伯希和广告及推广费用累计高达 7.45 亿元,而同期研发投入不到 6500 万。公司员工中,40 人在研发,475 人在销售与市场,销售团队超过总人数的一半。
这意味着,伯希和更像是会讲故事的销售公司,代言人、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是它的真正增长引擎。
高速增长的另一面,是库存压力。
2024 年,伯希和存货飙升至 5.95 亿元,同比增长 150%,其中制成品占 5.64 亿,远超原材料。
与此同时,周转天数也从 189 天拉长到 213 天。
意味着产品卖得越来越慢。如果户外风口退潮,库存可能会成为压在公司头上的石头。
03伯希和并不满足于平替,它曾推出售价 2000 元以上的北极星系列,想要冲击高端,但现实是,线上线下普遍打 6–7 折促销,消费者的热情并不高。
如今,冲锋衣市场的竞争者越来越多:高端有始祖鸟、猛犸象,中端有探路者、骆驼,低端甚至美特斯邦威都推出几十元的“冲锋衣”。
伯希和如果真想甩掉平替的标签,未来必须给自己开几条新路。
首先,它得跳出冲锋衣单一品类的舒适区,鞋履、轻羽绒,甚至通勤场景下的科技服,才是真正能把用户黏住的品类延展。
其次,是补上技术短板。
伯希和这些年更多靠代工厂撑产能,但真正的户外品牌,拼的还是面料和工艺。
始祖鸟能卖到五六千,是因为它在研发上砸了几十年。
伯希和如果想让消费者认可国货户外的身份,就得敢在自有面料、自研工艺上加大投入,摆脱贴牌厂的影子。
再往前走,就是品牌升级。
消费者提起伯希和,第一反应还是便宜的平替。这在增长初期是优势,但要往上走,就必须讲出自己的故事,比如“国货户外第一股”,比如“中国研发”,把平价标签逐渐转化为“新国货”的价值认同。
最后,品牌一定要靠线下。旗舰店、体验馆,甚至城市里的户外生活方式空间,都是让消费者“沉浸式感受”的舞台。
说到底,这几条路不仅决定伯希和能卖多少件衣服,更决定它能不能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因为上市以后,故事要讲给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投资人。
17 亿是风口上的高光,也是检验的起点。
伯希和能否从“始祖鸟平替”真正变成国货户外代表,不只是中产的钱包在投票,更是时间在做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