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前黄金硬币宝藏重现,揭示加利利基督教城邦覆灭之谜

发布时间:2025-09-28 16:03  浏览量:1

2025年9月25日,海法大学直接扔出个考古圈大新闻,加利利海附近的古希波城(也叫苏西塔)挖着宝了,97枚纯金硬币,还有数十件珠宝碎片,一算年头,得是公元6到7世纪的物件,在地下安安稳稳躺了快1400年才重见天日。

说实话,这消息刚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小范围的发现,没成想后续细节一爆,信息量是真不小。

这宝藏能被找到,纯属意外中的意外。2025年7月挖掘季的时候,考察队有个叫埃迪·利普斯曼的,是专门操作金属探测器的。

那天他正在各个发掘区域之间转悠,没留神碰了块石头,手里的探测器突然就“哔哔”响个不停。

本来想绕开石头继续走,后来发现探测器响得越来越急,他就停下来挖了挖,结果你猜怎么着?金币居然一个接一个冒了出来。

利普斯曼这运气也是没谁了,他是团队里唯一挖过黄金的人,之前还找到过两枚罗马时代的金戒指,说幸运女神格外眷顾他,一点不夸张。

挖着宝藏的地方也挺有意思,是个六年前就挖过的区域,这次本来不是挖掘重点。

而且那石头卡在两道玄武岩墙壁中间,周围的地层还是烧焦的,据说前段时间下冬雨才塌了一块,不然这宝藏还得接着睡。

负责这个发掘项目的迈克尔·艾森伯格博士,在希波挖了26年,他说这是纯纯的拜占庭时期窖藏,光看硬币就能把年代定得挺准。

光说发现过程还不够,这宝藏本身藏着不少门道。

97枚纯金硬币,年代从查士丁一世当皇帝(公元518到527年)的时候,一直到希拉克略皇帝刚上台(公元610到613年)那几年。

除了硬币,还有好些金耳环碎片,上面镶着半宝石和玻璃,而且硬币上还留着点织物痕迹,专家推测当初是装在小布袋里埋的。

硬币的面额也不单一,有索利多币,这种是足值的,一枚重4.45克;还有半索利多币,就是值半个索利多的;甚至还有三分之一索利多币,老实讲,这玩意儿在以色列地区很少见。

更稀罕的是,里面有一枚公元610年的硬币,据说是军事铸币厂造的,这种铸币厂有时候还能移动,专家猜大概率是在塞浦路斯造的,而且这枚硬币在以色列也就发现过两次,你说珍贵不珍贵?

要搞懂这宝藏的意义,得先说说它待了1400年的地方,古希波城。这地儿在加利利海东岸,离海边大概2公里,海拔有350米左右。

最早是公元前2世纪,希腊塞琉古王朝在这儿建的城,后来到了拜占庭时期(公元330到636年),就成了主教驻地,还是个重要的基督教城镇。

考古队在这儿挖过7座教堂,都是公元5到6世纪初建的,而且之后一个世纪里还一直在用。

塞琉古王朝当初建这城,说白了就是想控制加利利海的贸易路线,毕竟靠水的地方,商贸肯定差不了。

拜占庭时期的教堂,建筑风格跟当时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附属教堂挺像,可见那时候这城的地位不低。

不过这城的命也挺坎坷,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之后,它还撑了一段时间,直到公元749年,一场大地震把它夷为平地,之后就没人再住了。

那场地震据说有7.2级左右,属于黎凡特地震带的活动,不光希波,叙利亚、约旦那边也受了影响。

有意思的是,同期有些比较强的定居点,比如提比哩亚,震后还重建了,可希波就没撑过来,最后彻底被废弃了。

这城的历史捋清楚了,那宝藏到底是谁的?为啥要埋了?艾森伯格博士说,这宝藏不太可能是教堂或者其他公共机构的,更像是私人家庭的。

你看那些金耳环碎片,风格看着像,但没有两件是完全一样的,如此看来,大概率是私人收藏的。

而且“殉道者圣西奥多教堂”里有块公元556年的铭文,上面写着“祭司西梅奥尼奥斯,金匠,保管人的奉献。

愿主上帝保佑他及其子女和妻子”,这就说明当时城里确实有金匠。专家推测宝藏可能是金匠的,毕竟金匠手里有这些金银珠宝很合理。

而且拜占庭时期的金匠还有行会制度,专门规范珠宝制作和交易,要是这宝藏真属于金匠,也能从侧面反映当时这行的情况。

不过艾森伯格也说了,现在还没有额外证据实锤,研究才刚起步,后续说不定还有新发现。

知道了是谁的,就该琢磨琢磨,好好的财富为啥要藏起来,还一藏就是1400年?艾森伯格说,这种同时代的硬币窖藏,一般都叫“紧急窖藏”,说白了就是遇到危险才赶紧埋的。

那时候波斯-萨珊军队正横扫叙利亚,一路往南打,都快到希波附近了,没过多久就征服了以色列地区。

很显然,当时有人看到敌人要来了,赶紧把家里的财富收起来埋了,想着等危险过了再挖出来,无奈之下选了个已经不用的地方,可没想到再也没回来。

这种情况在战乱年代其实挺常见的,只是这宝藏运气好,没被人发现,一直待到现在。

而且萨珊入侵的时候,希波的“殉道者圣西奥多教堂”也被烧了,现在考古队都叫它“烧毁教堂”。

本来想觉得是萨珊人直接烧的,后来发现不对,有历史资料说,提比哩亚的犹太人在一个叫本杰明的人带领下,凑了两万军队帮着萨珊打拜占庭,所以教堂也有可能是犹太人烧的,这角度还挺新鲜。

萨珊人占了希波之后,没过15年,拜占庭人又把这地儿夺了回来,可好景不长,公元636年,拉希德哈里发国又征服了以色列地区。

新统治者一来,就把希波的行政地位给撤了,把首府移到了提比哩亚,希波就算没彻底完,也开始走下坡路了,最后公元749年的地震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宝藏不光解了“谁藏的”“为啥藏”的谜,还改了以前对这城的看法。

之前考古队挖的时候,觉得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的建筑遗迹,没罗马时期和拜占庭早期那么宏伟,就以为那时候希波的财富少了,人们生活也简化了。

可这宝藏一出来,思路就得变变,至少有富裕居民在这儿生活,而且城市得足够繁荣才能留住他们,不然他们早走了。

艾森伯格说,一个窖藏不能完全改变他的看法,但研究才刚开始,这事儿说不定能让大家重新思考拜占庭末期希波到底衰落了多少。

说实话,考古就是这样,你以为摸清了脉络,一个新发现就能让你推翻之前的想法,这也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毫无疑问,这97枚黄金硬币就是个“时间胶囊”,把萨珊入侵、伊斯兰征服、地震这些事儿都串了起来,还证明了希波当时有金匠这样的富裕群体,打破了之前觉得这城晚期只剩衰落的单一认知。

它给研究拜占庭末期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军事冲突提供了实打实的证据,也填补了加利利地区基督教城邦覆灭研究里的一些空白。

后续要是能再分析分析硬币的金属成分,研究研究珠宝的制作工艺,说不定还能搞清楚希波跟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

其实考古不光是挖宝,更是帮我们找回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细节,搞不清的事儿,说不定哪天就被一个意外发现给解开了。

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这些考古研究,从古代文明的遗迹里,多了解点历史变迁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