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护绿筑就边疆“幸福路”
发布时间:2025-09-28 09:22 浏览量:1
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曾是制约发展的“拦路虎”,基础设施短板曾是群众期盼的“心头事”。扎根新疆60余年,中铁二十一局以“向新而行”的担当,将荒漠化治理与民族地区建设深度融合,在铁路、公路、生态工程的建设浪潮中,既筑起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又架起连接幸福的“民生桥梁”,让大漠戈壁绽放生机。
环沙漠铁路里的“固沙智慧”
“以前出门全靠骆驼,走一趟若羌要两个月,现在坐火车12个小时就到了!”和田县拉依喀乡村民麦麦提・艾力,坐在和若铁路的列车上,望着窗外掠过的“芦苇方格”,难掩激动。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不仅结束了南疆5县不通火车的历史,更创造了荒漠化地区铁路建设的“中国方案”。
2020年,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和若铁路建设启动,中铁二十一局的建设者面对“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感慨道,“风沙侵蚀路基是最大难题,我们得让铁路‘扎下根’。”项目总工王立博带领团队扎根沙漠,构建起“芦苇方格固沙+高立式沙障+沙生植物种植”三维防护体系。同时,聘用当地群众参与治沙,不仅解决了治沙劳动力问题,又为村民带来人均每月3000元的收入。村民阿依古丽・买买提回忆说:“每天和铁路工人一起铺芦苇方格,看着沙丘一点点被‘锁住’,觉得特别有意义。”
在3年建设周期里,中铁二十一局在136.93公里的铁路沿线,铺设芦苇方格近2000万平方米,种植沙棘、红柳等沙生植物120万株,形成一条宽50米至100米的“绿色屏障”。
2022年6月,和若铁路通车,与格库铁路、南疆铁路闭环,构成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铁路项链”。如今,列车时速120公里平稳运行,曾经的“死亡之海”,因这条铁路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动脉”——和田的红枣、若羌的灰枣通过铁路运往全国,沿线各族群众的好日子“乘着火车”来了。
沙漠边缘的“生态答卷”
“沙漠不退,我们不撤!”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现场,中铁二十一局生态项目部经理张昆的话掷地有声。作为新疆荒漠化治理的重点工程,锁边工程肩负着阻挡沙漠扩张、保护绿洲的重任。中铁二十一局承接的3337公顷治理任务,横跨若羌县、民丰县两地,涉及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施工队伍,他们用“三措融合”技术,在沙漠边缘实现“绿进沙退”。
在若羌县的治理区域,以“高立式沙障+芦苇方格+沙生植物”的生物固沙模式为主,建设者们采用芦苇编织成1米×1米的方格,固定流动沙丘后,再栽种耐旱的沙生植物。
“一开始,沙子总把刚栽的红柳埋了,我们就跟着老牧民学‘深栽浅埋’的技巧。”张昆说,通过改进方法让植物成活率提高40%以上。如今,这片曾经的流动沙丘已逐渐见绿。
不仅如此,中铁二十一局参建的和田民丰县1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以“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的复合模式,将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结合。在面积21911亩沙漠上架设光伏板,项目投用后年发电量可满足2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光伏板下节水固沙有利于植被的逐渐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中铁二十一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中,累计完成固沙面积3337公顷,相当于4600多个足球场大小,逐步显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
沙漠边缘的“幸福坐标”
“孩子能在新学校读书,我们看病也方便了,这都是铁路带来的好生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市民热娜・阿不力孜的话道出了中铁二十一局在建设中的民生温度。在建设期间,除了生态与交通工程,该集团还深度参与市政、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搭建起沙漠边缘的“幸福坐标”。
阿拉尔塔里木民用机场,是我国首座建在塔里木河流域沙漠湿陷性地质上的机场。2021年3月开工时,中铁二十一局面对“地基沉降”的技术难题,采用“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土工格栅防渗”技术,仅用7个月就完成建设,创造国内同类型机场建设速度纪录。2022年6月首航时,当地各族群众自发来到机场,挥舞着国旗欢呼。
如今,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40万人次,开通至乌鲁木齐、西安等城市的航线,阿拉尔市与外界的“空中通道”彻底打通,让各族群众出行时间大幅缩短,探亲、就医、商务往来更加便捷。
“以前我高血压犯了,要坐3小时车去阿克苏看病;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浙江专家问诊,还能刷医保,太方便了!”哈萨克族老人哈力木拉提·哈布德力,每次去医院复查,都会跟医生念叨:“感谢你们把好医院建到了我们家门口!”
老人口中的医院是中铁二十一局承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兵团阿拉尔医院,于2024年11月投入使用。这座占地120亩的现代化医院,配备了CT、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开设心血管、骨科等28个科室,可满足阿拉尔市及周边50万各族群众的就医需求。
从铁龙穿沙到锁边护绿,从机场通航到医院落地,中铁二十一局的建设脚步从未停歇。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屏障不断延伸;在南疆的乡村牧区,幸福图景徐徐展开——这支建设队伍,正用双手把风沙之地变成幸福之乡。(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安妮 通讯员 蒋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