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发布时间:2025-09-28 02:37 浏览量:1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张璐
秋日里,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赛乌素嘎查的村民陈凤玲,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以前种菜全靠经验,一到冬天就种不了菜;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养活,想在市里找份活干,也全看运气。现在好了,冬天不用愁没活干——去温室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50元,最关键的是还能学技术。这日子,真是‘钱袋子’鼓了、‘脑瓜子’也富了。”陈凤玲的这番心里话,正是二连浩特市以民族工作为抓手,推动各民族群众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二连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实际,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在壮大特色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的同时,同步推进技能提升与文化传承,让地区发展既见经济增长,更见精神富足。
“以前,我们嘎查的农牧民各种各的果蔬、各干各的活,资源散、销路窄。自从创新打造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国内外市场’模式,大家拧成一股绳,日子越过越红火。”赛乌素嘎查党支部书记白云富介绍。在市民委投入275万元建设4座日光温室大棚及无土栽培项目的基础上,该嘎查实施总投资1567万元的“乡村振兴综合新型温室基地建设”项目,目前4座温室大棚已建成投产,收益达8万余元;其余13座也已完成验收,即将投入运营。该嘎查构建起种植、回收、销售全链条体系,40%的果蔬远销蒙古国;同时依托温室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举办采摘节、美食节等活动,持续壮大集体经济。2024年,该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较上年实现翻番。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二连浩特市用好用足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为农牧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以来,当地累计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750万元,先后实施奔犇优质良种肉牛养殖基地、“驼萌苏”骆驼养殖基地、蒙古包民宿等20个项目,既改善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又带动了特色产业升级,还创新推出“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农牧民”利益联结新模式。
格日勒敖都苏木牧民额尔登图是当地的养驼大户,以前全家围着骆驼转,还愁卖奶难,如今他把骆驼寄养在“驼萌苏”骆驼养殖基地,不用操心就能定期拿到托管费,日子越过越舒心。目前,“驼萌苏”骆驼养殖基地探索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已颇具成效:龙头企业主导规模化养殖、驼奶收购运输及市场化销售;合作社整合集体养殖设施资源、争取政策扶持,并协调企业与牧户的关系;农牧户则通过托管代养(每峰骆驼每月获200元托管费)、鲜奶直供(每公斤驼奶收购价26元)、劳务用工等多元方式参与,实现稳定增收。得益于这一系列举措,2024年二连浩特市嘎查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720万元,实现翻番式增长。
“口袋富了是基础,脑袋富了才是真幸福。我们不仅要让各族群众有钱花,还要让大家有文化、日子有奔头。”二连浩特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斯日古楞说。为此,当地着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打造了9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街道、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开通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交车,并在全市公共场所、人流密集区域设置民族团结主题景观小品及元素符号,让文化融入日常,让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的二连浩特市,各民族干部群众手拉手、肩并肩,在“富口袋”与“富脑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 上一篇:我不稀罕当网红
- 下一篇:苏超末轮生死局,连云港争先淮安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