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雪山坠崖身亡,遇难画面曝光,身份被扒太可惜,网友态度唏嘘

发布时间:2025-09-27 16:00  浏览量:1

[心]一张照片的最终代价是什么?可能是一次点赞,一段回忆,也可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9月25日,在海拔5588米的四川那玛峰,快门声还没响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惊呼和一道迅速坠落的身影。

一名32岁的登山者洪某,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从雪白的峰顶附近滑入深渊,仅仅是为了给同行的女游客拍一张效果更好的照片,没想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拍个照片怎么就掉下雪山了?

那玛峰在登山圈里名气不小,地处四川康定,是贡嘎山脉的一座卫峰,因为可以近距离欣赏贡嘎主峰的雄姿,而被誉为“贡嘎观景台”,更吸引人的是,这座雪山的攀登难度被普遍认为是入门级,这让许多初级爱好者将其视为挑战人生第一座雪山的理想之地。

但是别人嘴上说的水准往往会因人而异,入门级三个字直接人们对雪山潜藏的危险程度不为所知,人们很容易就忘记,这里并非官方开发的景区,想攀登需要向有关单位报备,更重要的是,去年此地曾因出现一道长达50米的骇人冰裂缝,而被紧急叫停了所有登山许可。

这种低门槛的诱惑削弱了人们对高海拔环境本该有的敬畏之心,会催生一种危险的心理暗示,既然是入门级,那么稍微变通一下规则,应该没关系的,所以这支队伍一行约10人就印证了这一点。

他们整队的攀登行为压根就未经官方报备,而身为队伍一员的洪某,身份尤其值得玩味,他来自阿坝州小金县,平时务农,未婚无子女,他并非完全的新手,甚至持有协作证,算是个半专业人士。

可即便如此,他似乎也被入门级的说法所征服,潜意识里就对雪山的危险降低了风险预估,少了对安全的谨慎态度,自然就会不那么在意,所以才会发生意外。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洪某的坠落也并非一个瞬间的意外,为了让拍照的动作更方便、更舒展,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冰镐放在了一边,这支在滑坠时能够插入冰雪、进行制动的最后希望,就这样被他为了方便而轻易舍弃。

紧接着是第二步,也是最致命的一步,他解开了身上的绳子,为了追求更好的构图和拍照效果,他主动解开了系在身上的安全绳,这根绳子是将他与整个团队连接在一起的外部保障,解开绳子无异于将自己彻底从安全保障中剥离。

当所有防护都被解除,危险便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袭来,就在他起身准备拍照时,脚上穿着的强大抓地力的冰爪,此刻却成了绊倒自己的元凶,身体失去平衡的那一刻,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现场目击者称,他滑坠的过程中,曾多次绝望地尝试用手插入雪中制动,但这只是徒劳,因为那玛峰的雪面之下,是坚硬无比的暗冰,光滑如镜,手臂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插入雪地里,只能任由身体不断加速,最终坠入那深不见底的悬崖。

这段视频画面曝光后,网络舆论瞬间炸开了锅,出人意料的是,网络上并没有同情的声音,相当一部分网友直言不同情,认为这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的必然结果,而另一波网友,则将矛头指向了同行的游客和周围的旁观者。

那么多人看着,就没人去救吗?太冷血了!类似的指责纷纷涌入评论区,这些站在道德高地上的键盘侠们,显然不了解雪山环境的残酷,在那种坡度陡峭、布满坚冰的地形上,任何不具备专业能力的盲目施救,大概率只会把自己也变成事故的一部分,造成更大的伤亡。

所以周围登山者在目睹坠崖后选择保持安全距离,无法施救,这并非是对有危险的同伴的冷漠,而是极端环境下唯一正确的理性自保,这种不作为是对生命的尊重,包括尊重自己的生命。

真正令人深思的是另一种冷漠,与网络上对旁观者冷漠的激烈指责形成很大对比的,是遇难者洪某本人为了镜头里的一个完美画面,主动漠视了所有安全措施,这种对自己生命安危的冷漠,才是导致悲剧最核心的内因。

事后,洪某的亲人证实了这一说法,他确实是为了给游客拍照,才解开了安全绳,当地教体局工作人员也确认,他的登山行为并未按规定报备,一切事实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这不是意外,而是洪某要拍照自己主动把身上的安全设备解掉而引起的悲剧。

洪某的悲剧就是因为他个人的侥幸心理他打了,即使他积累的有专业经验,也无法确保他万无一失,而那玛峰入门级的标签和拍张好照片这个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行为,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

这起事故血淋淋地告诉所有户外爱好者,在雪山之上,规则即是生命,任何时候安全措施都不是束缚自由的绳索,而是保护人身安全的底线,对规则的每一次漠视和侥幸,都是拿自己的生命进行的一场豪赌,而赌桌的另一头,是永远不会跟你讲情面的大自然,希望这次的事件能成为所有人提一个醒。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