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张雪峰封禁内幕:阅兵“亿级捐款”言论何以触碰红线?

发布时间:2025-09-27 02:32  浏览量:1

2025年9月24日,坐拥6千万粉丝的教育网红张雪峰,其抖音、微博、B站等多平台账号同步被标注“禁止关注”,微博明确提示违规原因涉及法律法规与社区公约。这场全网封禁看似突然,实则是其长期言论越界的必然结果,而九三大阅兵后“个人捐5千万、公司捐1亿”的争议表述,成为压垮骆驼的关键一根稻草,将其推上“煽动战争情绪”的舆论风口。

9月3日,在组织员工观看九三阅兵后,张雪峰站上讲台高调宣称:“祖国必然统一,枪声一响,我个人最少捐五千万,公司全体至少捐一个亿,账上永远留着这笔钱”,言语间还夹杂“老子他妈先捐”的激烈措辞。这段由员工拍摄的视频上传网络后,迅速撕裂舆论场。

支持者将其视为“热血爱国宣言”,称赞其“敢说敢做”,认为即便只是承诺,也比“键盘爱国”更有力量。但批评声很快占据上风:官媒直指其言论存在“鼓吹战争”倾向,将严肃的国家主权议题简化为金钱承诺的表演,极易煽动非理性社会情绪。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番“亿级豪捐”承诺与其商业行为形成刺眼反差——其公司“峰学未来”此前因出售“漏洞百出”的高考预测卷拒绝退款,被网友嘲讽“几块钱都要赚,却喊着捐一个亿”,质疑其借爱国话题收割流量。

在和平年代,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议题需要理性表达,而张雪峰的言论以极端情绪化表达消解了议题的严肃性,将“战争”作为博取关注的话题素材,最终触碰了敏感议题表达的红线。

“捐款言论”并非孤例,而是张雪峰长期以“极端表达换流量”模式的必然升级。在此之前,他早已因多次言论越界引发争议,却始终将“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流量密码。

2023年,他因“千万别报新闻专业,打晕也要换专业”的言论,遭高校教授公开驳斥;随后抛出“文科都是服务业,核心是‘舔’”的极端观点,被指系统性污名化文科群体,甚至面临法律诉讼。这些言论看似是“为普通家庭避坑”,实则是通过制造专业鄙视链强化教育焦虑,进而为其高价志愿填报服务引流——其公司推出的“圆梦卡”服务费高达18999元,焦虑越深,付费订单增长越明显,形成“制造冲突-收割流量-转化付费”的商业闭环。

从教育领域的极端论断到敏感议题的情绪化表态,张雪峰的言论边界不断后退,本质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流量投机。当“博眼球”成为第一诉求,专业性与公共责任便被弃之不顾,即便曾有过为农村女孩规划职业的暖心时刻,也难掩其利用言论杠杆撬动商业利益的核心逻辑。

张雪峰的全网封禁,恰逢监管层对网络言论整治的关键节点。中央网信办此前明确将“宣扬恐慌焦虑情绪”“发布绝对化消极论调”列为整治重点,而张雪峰的案例进一步传递出清晰信号:公共议题绝非流量生意的素材库,公众人物必须为言论后果负责。

国家统一是全体国人的共同意志,但这种意志的表达需要置于理性框架之下。张雪峰将其简化为“捐款数字竞赛”,既消解了议题的神圣性,也可能引发“以金钱衡量爱国”的不良导向;更严重的是,其“枪声一响”的表述模糊了和平发展的主流共识,客观上构成了对敏感议题的轻率消费。这种将国家大义、战争话题工具化的操作,与“流量爱国表演艺术家”的争议路径高度重合,自然成为监管整治的重点对象。

从“教育名师”到“全网封禁”,张雪峰的陨落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从来不是“敢说”就能无边界行使。尤其是涉及国家主权、教育理念等公共议题,情绪化表达与流量算计终究会触碰规则红线。这场封禁不仅是对个体的警示,更是对所有自媒体的提醒——真正的公共表达,永远需要专业、理性与敬畏之心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