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米到7500米!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了,为啥还要二次扩边?
发布时间:2025-09-26 20:20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4年11月28日,一条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万花园治沙区完成最后合龙,标志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首次实现全面锁边。
然而,面对这片占中国沙漠总面积四分之一的流动沙海,仅仅110米宽的防护带显然还不够。
2025年,一场更大规模的二次锁边工程正式启动,防护带宽度从110米直接拓展到7500米,要给这个"死亡之海"套上一条真正厚实的绿围脖。
塔克拉玛干沙漠70%以上都是流动沙漠,300米高的沙丘在8级大风推动下说走就走,一夜之间能移动几十米。110米宽的防护带在某些风口区域就像薄薄的纸片,根本挡不住沙海的猛烈冲击。
并且,早期使用的草方格沙障寿命只有3到5年,过了这个时间就得重新扎设。民丰县后河坝阻击区的实践证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距离县城仅8公里的地方,流沙依然能够突破防线威胁县城安全。
当地干部回忆说,每次大风过后,新栽的树木几乎都被流沙埋没,需要人工挖沙抢救,一片林地往往要种3次以上才能成活。
从技术层面看,单一的防护模式也存在明显短板。光伏治沙虽然效果不错,但成本高昂,并不适合大面积推广。而且,沙漠边缘的风向、风力、沙量在不同区域差异巨大,需要针对"风线、风口、风沙路径"这些关键区域进行精准加固,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考量,二次锁边工程应运而生。这不是重复建设,而是要在首道防线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阻沙网络,真正做到"锁得住、守得稳"。
二次锁边工程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规模的跨越式提升,防护带宽度从110米扩展到7500米。在麦盖提、于田等重点县市,当地根据主害风方向和风力大小,合理拓宽防风阻沙林草固沙带,形成多层次阻沙网络。
更重要的是技术模式的全面升级。沙雅县探索出"光伏+苦咸水淡化+造林"模式,通过光伏发电解决抽水用电问题,将地下苦咸水淡化后用于植物灌溉,实现了光、水、电、绿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沙区缺水问题,还大大降低了治沙成本。
民丰县的创新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他们试验出"脚踩式芦苇方格+生物治沙"模式,用工量和建设成本都显著下降。工人们用脚直接将芦苇踩进沙土15到20厘米,露出20厘米形成方格状沙障,这种"土办法"简单高效,固沙效果却一点不差。
尉犁县则走出了一条"工程+生物+沙产业"的综合治理路子。在构建防护林带的同时,大力发展罗布麻、肉苁蓉等沙生经济作物,让防护带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效益。当地2024年栽种的罗布麻幼苗长势喜人,3000亩示范区为沙漠增添了无限绿意。
这些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治沙模式,形成了系统性、科学性的治沙体系。
二次锁边工程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撑。新疆专门出台"沙九条"政策,从资金、用地、用水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近11亿元专项资金精准投向重点治沙区域。更关键的是"先干后补"激励机制的建立,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在和田地区,76万亩沙化土地已经确权到户,5万多农户从中获得了稳定收益。43岁的麦麦提·麦提赛伊迪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主动申请承包了700亩沙地,种植红柳和大芸。
"红柳能把沙子压住,大芸能卖钱,用水量都不大。"他算了笔账,去年收获800公斤鲜大芸,纯收入接近1万元,新包下的700亩地四五年后就能大规模收获。
这种"治沙有收益、护林有动力"的良性循环,让治沙从政府行为变成了全民自觉。在生态林中种植的肉苁蓉、沙漠玫瑰等经济作物产生的收益,通过分红机制流向护林员,形成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且末县的变化正好体现了政策的成效,到2025年初,当地的沙尘天数降到了近五年来的最低值,特别是在2024年10月到12月,仅出现了一次沙尘天气,这在过去可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二次锁边工程体现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治沙理念的重大转变。过去我们总想着"征服沙漠",现在更多考虑的是"与沙共存"。这次扩边的目的并非要消灭塔克拉玛干沙漠,而是通过织密"绿围脖",遏制沙化扩张,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从历史角度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与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密切相关,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南亚水汽被阻挡,原本的湖泊逐渐干涸成为沙漠。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确实是"塞上江南",水草丰美。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地区的水汽条件有所改善,抓住时机植树造林正当其时。
新疆本地的抗旱沙漠植物资源丰富,红柳、白柳、沙枣树、胡杨等乔灌木,以及芦苇、骆驼刺等草本植物,都是天然的固沙能手。光伏板下的植被恢复、生态输水滋养的胡杨林、人工湖泊形成的微环境,让沙海边缘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过渡带。
从3046公里的首次合龙,到防护带宽度扩展至7500米的二次锁边,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正从"围堵"走向"共生"。这场跨越几代人的生态工程,不仅守护了南疆绿洲的安全,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当风沙渐息、绿意蔓延,这片古老沙漠正以全新面貌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篇章。如果左宗棠能够看到今天的新疆,他一定会为当年拼死守护的这片土地感到无比骄傲。#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046公里!怎么做到的?
中国绿色时报-新疆:从锁边到扩边,绘就丝路绿染黄沙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