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演员,永远的于是之” | 独角戏《于是之家书》即将

发布时间:2025-09-25 06:34  浏览量:2

一封封信纸泛黄,

字句却滚烫。

这里没有宏大叙事,

只有表演艺术家对创作的苛求,

对家人的温情,

以及对人生的坦诚告白。

9月26-28日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

10月11-12日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365剧场

10月14-15日 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李莹厅

独角戏《于是之家书》于2024年7月9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为于是之老师97岁诞辰而作。

于是之,这位“人民的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文化领域丰碑式的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代表、杰出的艺术管理者……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离开舞台三十多年,但他塑造的艺术形象依旧被观众津津乐道,他的表演美学和艺术思想持续影响着几代文艺工作者。与此同时,“向于是之学什么”“于是之为什么是于是之”……这些关乎历史、当下与未来的问题似乎慢慢沉寂。独角戏《于是之家书》将试着提问并作答。

这是一部围绕于是之写给太太李曼宜的家书展开的独角戏,由北京人艺青年演员黄薇出演。

“家书”是一个女人心底读信的声音,女性特质及独角戏的叙事方式,诠释心理动机和细腻情感水到渠成;于是之和李曼宜携手相伴60余载,他们历经的幸福和困苦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观众将在这出独角戏中获得许多人生视角——写信人于是之、收信人李曼宜、读信人年轻演员“她”、旁观者当代青年、世界经典戏剧作品中的女性们,繁漪、柳苞芙、安提戈涅、金子……历史与当下通过影像再现,和演员的表演遥相呼应,为观众呈现于是之的艺术成就和他至情至性、至纯至善的人格魅力。

观众会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琐碎日常”的价值,或许可以从二位老师赤诚淳朴,温馨乐观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启示,有限的个体如何重拾日常生活的意义。同时,从家书显而易见的爱情之美、人性之美、生活之美中,探求渊源与归宿、现象与本质,是这部小剧场话剧的深层追求。

家书和“她”的经历将印证,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生活和日常都是重要的。

鲁迅先生在《守常全集》题记中写道:“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照于是之老师,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这些与他素未谋面,言必提“继承”的后生,向是之老师学习什么?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再回过头看那句“人民的演员,永远的于是之”才更有意义。

剧情介绍

爱情、生活、创作,这是于是之家书的主题,也是她,舞台上这位年轻女演员望而却步的人生课题。真实的生活和虚构的戏剧、耀眼的梦想和暗淡的现实、对偶像的崇拜和无法企及的困惑,是她无法摆脱的焦虑和痛苦。直到她读了于是之写给太太李曼宜的家书,在针头线脑的日常生活中,她看到这位高山仰止的艺术家的另一面:他真诚朴素,他们的生活平淡温馨,他敬业却清醒,自信却谦逊,他们也曾那么脆弱和无助……

一封封家书读下来,她隐约察觉到伟大蕴于具体,无数“渺小”和“日常”造就了“崇高”。在于是之的叙述中,在李曼宜的回忆中,在她对舞台的无边想象中,她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剧照摄影:蔡园,李春光

艺术指导这样说

为艺术甘于苦行的是之老师必是我们封的神、竖的旗,愿观众也能在这出独角戏中感到这面旗帜拂来的清风。

濮存昕

2024年7月9日

剧作、导演的话

2013年,我们站在首都剧场的台阶上接是之老师回家。一个古典主义式的英雄与自己的城邦告别。“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比起荣耀和幸福,我更愿意理解是之老师和曼宜老师的伤痛。那不属于一个人或一个时代,那是我们共同的生活,在绝望和希望中追问目的和意义,平淡、琐碎、甚至乏味。可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生发无与伦比的爱,创造不朽的艺术形象,组建了一个有抒情传统的家……

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谢谢濮老师。谢谢薇,我们演绎了一个女人的生活,也在创造一个女人的生活。

张闽宜

2024年7月9日

于是之和李曼宜

于是之

1927.7.9-2013.1.20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第一副院长。

于是之在话剧舞台上和影视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光彩熠熠的人物形象。他饰演的《龙须沟》中的程疯子、《骆驼祥子》中的老马、《关汉卿》中的王和卿、《茶馆》中的王利发、《丹心谱》中的丁文忠、《洋麻将》中的魏勒,以及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以革命的名义》中的捷尔任斯基、《秋瑾》中的福等各类艺术形象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的表演既体现出对生活高度凝炼的感性认识,又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审美价值,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作为一名杰出的艺术管理者,为新时期北京人艺和中国话剧的再度辉煌做出卓越贡献。

李曼宜

1925.5.12-2025.2.13

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1949年3月,参加革命,进入“华北人民文工团”戏剧组,到1950年进入老人艺,分配歌剧队。在此期间,和于是之经常同时参加下厂、下乡慰问演出,参加1949年建国庆典。出演大戏《硫磺厂》《莫斯科性格》等。《莫斯科性格》这出剧有特殊的意义,在排戏过程中,李曼宜和于是之确定了恋爱关系,在演出成功的庆功会上,剧团为二人举办了婚礼。

1952年,专业分团后,李曼宜进入中央歌剧舞剧院工作。1960年,调入北京市文联,做编辑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四期《北京戏剧》和《北京文艺》。1963年,调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负责文艺部的工作,直到1983年离休。离休后,又为电台编辑制作了50集《京剧三国戏欣赏》,多次播出,广受好评。2013年于是之去世后,李曼宜写作并出版了《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整理、编辑出版了《于是之家书》和《于是之全集》。

演员介绍

演员:黄薇

就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曾于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服役。她主演的话剧作品有《吴王金戈越王剑》中的西施,《小井胡同》中的刘嫂,《二月》中的文嫂,《北京人》中的文彩,《赵氏孤儿》中的王后,《屠夫》中的比内尔太太,等;影视作品有《花儿与远方》《传奇大掌柜》《神探柯晨》《破晓》《归来1997》等。

主创阵容

艺术指导:濮存昕

剧作、导演:张闽宜

演员:黄薇

舞美设计:喻言

灯光设计:马洋

服装造型设计:谭文科

出品:北京魔笛公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和光悦来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报、资助过程受社会监督、资助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的艺术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演出信息

9月26-28日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

10月11-12日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365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