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码头空了30年,老船夫数着船钉叹气,2500年古城咋就不挤了?

发布时间:2025-09-26 12:53  浏览量:1

扬州东关古渡的码头边,65岁的老李蹲在石阶上,手指摸着一块被磨圆的船钉。这钉子嵌在码头石缝里,是他爹那时候运粮船拴缆绳用的,现在锈得只剩个印子。“以前这码头,船挤得连鱼都游不过去,”老李烟袋锅敲了敲石阶,“现在俺撑的画舫,一天跑两趟,船底都快长青苔了。”

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扬州就成了运河上的活码头。唐朝时候,波斯商人带着香料从这儿上岸,日本和尚坐着遣唐使船来求学,码头上骆驼队的铃铛能传到十里外。那时候人说“扬一益二”,意思是全国最富的城,扬州排第一,成都都得靠后。

到了清朝,运盐的船把运河堵得水泄不通,盐商们盖的个园、何园,太湖石堆成的山比真山还奇。可光绪年间津浦铁路一通,火车“哐当哐当”拉着盐和粮食跑,谁还等慢悠悠的船?没几年,码头边的商号关了一半,盐商们也搬去上海、南京了。

老李的儿子在运河三湾公园开了家“船木工坊”,把旧船板做成茶盘、书签。“俺爹总说船少了是没落,”小儿子给茶盘上蜡,“可去年工坊卖了三百多个茶盘,都是年轻人买去当纪念,这不也是船的新活法?”现在的运河边,以前装盐的仓库改成了非遗体验馆,老船坞成了露天剧场,晚上演《运河千秋》,观众坐得满满当当。

离码头不远的“共和春”面馆,早上七点就排起队。82岁的张奶奶端着一碗虾籽饺面,筷子夹起馄饨:“以前盐商吃的饺面,虾仁得是高邮湖的,虾籽要晒足三天,现在师傅们还这么做。”面馆老板说,去年扬州炒饭成了“地标美食”,来学炒饭的徒弟有二十多个,最远的从新疆来。“老手艺没丢,就不算真没落。”

网友“运河边长大的小周”说:“前几天带外地朋友逛东关街,她盯着墙上的老照片说‘原来这地方以前比上海还热闹’,我指着街上的剪纸店、古琴铺说‘现在热闹得不一样了,以前是商船挤,现在是游客挤’。”小周的话点出了关键,扬州的“热闹”换了载体,从货运码头变成了文化地标,人气没减,只是内容变了。

另一个网友“开民宿的陈姐”说:“俺家民宿就在老盐商宅子改的,去年住满了两百多天,客人来了不光逛园子,还学包粽子、做酱菜,走的时候都带走好几瓶扬州酱菜。”陈姐的经历说明,扬州把老宅子、老手艺变成了“打卡点”,这是用文化换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守着空码头强。

码头边的石阶被磨得发亮,是几百年船工踩出来的。现在游客们踩着同样的石阶上船,手机镜头对着运河水拍个不停,老李看着他们,烟袋锅里的火星亮了又暗。

你们身边有这样的老地方吗?是守着旧回忆好,还是换种活法好?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