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四年时间,波尔布特是怎么让柬埔寨的人口减少了20%!
发布时间:2025-09-26 11:21 浏览量:1
在世界银行的数据库中,存储着一份令人深思的数据:柬埔寨国民人口数量在1974年为691.3万,而到了1978年则骤降至596.1万。在短短四年时间里,这个东南亚小国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减少了近20%,创下了冷战期间人口跌幅最快的纪录。而这一惨痛纪录的制造者,正是一位被称为“疯子一样的战士”波尔布特。
冷战开始后,在苏联与中国的影响下,第三世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试图争取一个更加进步与平等的社会。古巴的卡斯特罗、坦桑尼亚的尼雷尔,以及阿根廷人切·格瓦拉,都是这一时期左翼阵营中的风云人物。在东南亚的柬埔寨,同样出现了一位希望带领高棉人建立新国家的领袖。这位领袖最初名叫沙洛特绍,而他后来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便是波尔布特。
不过,虽然红色运动风起云涌,但并非所有左翼领袖都真正读懂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像毛泽东那样不仅通读经典,还能创立毛泽东思想的人物,自然是凤毛麟角。而不幸的是,柬埔寨的波尔布特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反而将红色经典读得“面目全非”。
1949年,24岁的波尔布特前往法国求学。在这个革命思想活跃的国度,他第一次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并为之深深着迷。在巴黎的日子里,波尔布特夜以继日地研读红色经典。他首先研读的是马克思的著作,但由于对商品社会缺乏深刻认识,他始终没能真正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
于是,他转而开始阅读斯大林的著作,尤其对《联共党史简明教程》情有独钟。他对这本教材的认可,成为其思想走向偏执的重要一步。然而,这本教材诞生于斯大林发动“大清洗”的时期,其内容存在两个致命缺陷:一是过分夸大苏联农村政策的优越性,掩盖了斯大林通过剥削农民来反哺工业化的路线;二是过度强调领导人的个人作用,暗示只要消灭一切反对者,社会主义国家就能走上光明大道。
可波尔布特在读完这本教材后,竟得出一个极为扭曲的结论:他认为农村才是社会主义的终极形态,而强势的领导人要做的,就是消灭农村之外的一切。接着,他又阅读了毛泽东的著作,学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同时也受到一些无政府主义者著作的影响,认同了“平均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基础”这一偏颇理论。
1952年底,柬埔寨发生内乱。自认为学有所成的波尔布特主动向组织请缨,放弃了即将获得的学位,准备用自己理解的“理论”改造柬埔寨社会。上世纪50年代的柬埔寨,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社会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占人口15%的城市居民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而占总人口85%的农民,则饱受封建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剥削。在这样极端的社会环境下,波尔布特认为,只要把占人口大多数的85%农民团结起来,那15%的城市居民自然会追随其后。
于是,在成功领导柬埔寨共产党之后,他开始效仿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在阶级矛盾突出的柬埔寨确实奏效。到1973年,柬埔寨80%的农村地区已直接或间接处于波尔布特的控制之下。而到了1975年4月,包括首都金边在内的整个柬埔寨,都落入了柬埔寨共产党的统治。如果故事在此戛然而止,那么波尔布特的经历,不过是一个典型的第三世界革命者建立新政权的叙事。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在波尔布特掌权之后,这位“读书读歪了”的革命者,将治国理政变成了一场荒诞的“游戏”。早在革命时期,波尔布特就仿效苏联,建立起农民集体合作社。这种新型组织形式打破了地主对土地的垄断,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的成功经验,也进一步强化了他“农村优先”的观念。此外,在柬埔寨农村社会中,人们既不领工资,也不使用货币。这种模式对于生产关系相对简单的农村社会来说,尚可理解。但在已经形成成熟商品经济的城市中,这种做法显然行不通。早已“把书读歪”的波尔布特,并不知道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城市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决策:将柬埔寨数百万城市人口全部迁往农村。
如果把1975年的柬埔寨比作一款模拟游戏,或许就能理解波尔布特采取这一极端举措的逻辑。在他看来,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而农村与城市显然是不平等的,况且城市是农村发展的高级形态。如果维持原有的经济模式,让农村逐步发展为城市,那不仅对农民不公平,也与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区分。
但如果反过来,将所有市民迁入农村,那么已被证明有效的农民集体合作社制度,不仅能养活这些新来的市民,而且当农村积累足够财富后,国家就可以平等地推进下一步的工业化。波尔布特的理想很美好,更重要的是,此时已无人能够阻挡他在柬埔寨实现自己的构想。
在他的命令下,金边的200万人口被强制疏散至柬埔寨各地。其中,约四分之三是越南战争期间形成的战争难民,对他们而言,这其实相当于“回家”。但另外约50万人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他们不仅不适应农村生活,他们的到来也挤占了原有村民的生活资源。
市民的涌入在农村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而波尔布特在察觉到这些“新村民”与“旧村民”之间的差异后,回想起《联共党史简明教程》中“强势的领导人要消灭一切反对者”的教导,于是,在他的授意下,一场系统性的清洗与人口消灭开始了。过去的旧官员、学者、宗教人士等,都成了波尔布特的清除对象。仅1975年一年,柬埔寨的人口就减少了7%。
然而,大规模的屠杀并未动摇柬埔寨政权的社会控制力。自解放后的三年里,波尔布特始终牢牢掌控着国家政权。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这位把治国当成战略游戏的领导人,似乎真的能按照他脑中的蓝图,在柬埔寨建立起他所谓的“农业社会主义”。然而,疯狂的政权终将因疯狂而毁灭。
波尔布特治下的柬埔寨,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这份平静的代价,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全面衰退。在他掌权之前,柬埔寨已经启动了工业化进程,首都金边一度享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但在他上台后,柬埔寨全面倒退至农业社会,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依赖外援。如果波尔布特真的只是在玩一场游戏,那么一个稳定的“农业社会主义”或许可以持续运转。但现实是残酷的,发生在柬埔寨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它的邻国也都是实际存在的。
1977年,越南通过与老挝签订边界条约,基本控制了这个内陆邻国,而越南的下一步计划,便是入侵柬埔寨,以实现其统一印度支那的野心。自1975年以来,野心勃勃的越南就与柬埔寨摩擦不断。两国之间,既有越南战争期间的新仇,也有历史上越南侵占湄公河平原的旧恨。1978年,柬埔寨军队越境屠杀了越南境内一个村庄八注社的居民,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越南终于下定决心,对柬埔寨展开全面入侵,意图彻底吞并这个邻国。
1978年12月25日,越南宣布出兵推翻波尔布特政权。而此时的柬埔寨,早已虚弱不堪,根本无力抵抗。短短17天后,越南便宣布占领柬埔寨全境。然而,越南入侵柬埔寨,并非为了解放柬埔寨人民,其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实现其统一印度支那的梦想。但无论越南最终迎来何种结局,波尔布特那个“农业社会主义”的梦想,却永远无法实现。
今天的柬埔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均GDP还不到邻国越南的一半。波尔布特当年强行消灭阶级差异,最终导致柬埔寨出现严重文化断层,经济恢复极其缓慢。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波尔布特都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许在他看来,在那几年中,死于他统治下的上百万柬埔寨人,或许都是为建设“农业社会主义”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 上一篇:《岁岁平安》作者:笑佳人
- 下一篇:含着泪奔跑,才是成年人最硬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