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死的骆驼有多狠,亡国前反杀三大强敌它选择拔刀,不是下跪
发布时间:2025-09-26 11:01 浏览量:1
公元907年,朱温在汴梁当了皇帝,唐朝的旗子从长安城头最后一次落下来
可就在亡国的前一晚,这头“瘦死的骆驼”还回过头咬死了三头围着它的狼,吐蕃、回鹘、南诏,史书没给这段尾声写什么好听的歌,就用一串冷冰冰的捷报,留下一句藏着的话,大唐可以亡,但只能亡在自己手里。
最先闻着血腥味的是吐蕃,安史之乱那会儿,长安把河西、陇右的精兵全抽调去东边帮忙,吐蕃瞅准了空子一连拿下几十个州,甚至一度冲进长安城,立了个假皇帝,待了十五天才走,广德年间,代宗李豫每次翻开奏报,都能看见那句老话,“今月某日,吐蕃又陷某州”
可谁都没想到,七十年后,风水会倒过来,公元848年,沙州一个叫张议潮的人,联合当地的大户,趁着吐蕃自己内乱,晚上偷袭了节度使府,火把把敦煌的夜空都给点亮了,汉人、粟特人、吐谷浑人一块儿涌上城墙,把吐蕃守军从城楼上推了下去,张议潮没等长安的援军,他知道长安也只剩个空壳子,自己拉起一支归义军,一口气收复了甘、肃等十一个州
两年后,他派他哥张议潭押着吐蕃节度使的脑袋、河西的地图、户口本,走了三千里地到长安报喜,僖宗李儺在破破烂烂的麟德殿接见,当场就下了命令,在沙州设置归义军,让张议潮当节度使,吐蕃花了一百年占下来的河西走廊,就这么被一群“亡国遗民”给生生撕了回去,消息传到逻些的时候,吐蕃赞普朗达玛正被贵族围着杀,他最后听到的,是唐军的鼓声在高原边上响。
差不多同一时间,北边草原也塌了,840年,回鹘被黠戛斯一刀捅了心窝子,可汗带着残部往南跑,想在唐朝的河套牧场喘口气,他们忘了,河套是唐军最后的马场,也是底线,武宗李炎在麟德殿问宰相李德裕,回鹘那十万残兵,要是过了黄河,几天能到太原,李德裕回答说七天,李炎只回了一句,那六天之内,朕要看到捷报
李德裕让河东节度使刘沔打头阵,自己坐镇雁门,唐军先放难民过河,趁着回鹘人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用火骑兵突袭,一天打了三仗,砍了两万颗脑袋,剩下的人退守杀胡山,唐军又趁着天黑挖开上游的水闸,把他们的营地给淹了
天亮的时候,回鹘兵踩着浮冰想突围,却发现山口早就被车弩给堵死了,史书上就一句“回鹘由是衰散”轻轻带过,却漏掉了细节,战后清点,唐军割下来的耳朵装了整整八个麻袋,李德裕派人快马送回长安,在丹凤门外头挂了三天示众,草原上各个部落从此就传开一句话,唐朝虽然乱了,但还是惹不起。
西南的火最后才灭,南诏王世隆自称“大礼皇帝”,趁着唐朝衰败连着攻陷安南、播州,甚至打到成都城下,抢走子女工匠好几万人,成都的老百姓到现在还记得,南诏兵退的时候,用长绳子把织锦的女工连成一串,像牵羊一样拖过笮桥
871年,朝廷启用高骈当西川节度使,高骈到任第一件事,不是阅兵,是把节度使府搬到笮桥边上,夜夜枕着兵器睡觉,三个月后,他挑了五千个不要命的兵,一人配两匹马,带十天干粮,沿着岷江南下,不走大路,专挑猴子都站不稳的悬崖峭壁,七天七夜后,唐军突然出现在交趾城下,南诏守军正在吃午饭,锅里的米汤都还没滚开,城门就被火药给炸开了
高骈下令,城里的蛮兵,一个不留,被俘的唐人,全部剃头换衣服,冒充蛮兵,也一并斩首,为了断绝后患,三天后,南诏王派使者求和,送王子当人质,盟誓用汉文、白文两种字并排写,第一句就是“世世代代,不再犯唐”。
这三场大胜并没有换来中兴,长安依旧缺粮,藩镇依旧不听话,黄巢的叛军还在河南那边闹得欢,可它们就像三枚钉子,把“大唐”这两个字死死钉进了周边民族的记忆里,你可以撕碎它的龙袍,却别指望它会低头
907年,朱温逼着哀帝李柷让出皇位,唐朝正式谢幕,可直到后唐、后晋、后汉轮番更替,沙州归义军的旗帜上写的还是个“唐”字,河西百姓还把张议潮奉为“张令公”,草原部落还用“唐家”来称呼中原,血性这东西跟国力没关系,它只关乎一个王朝在咽气前,是选择跪着求生,还是拔刀相向,大唐选了后者,于是历史把它最后的刀光,写成了三行短短的捷报,夹在残破的书卷里,却比任何盛世长歌都震耳朵。
参考文献
1.《旧唐书·武宗纪》《宣宗纪》《僖宗纪》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八至卷二六六
3.张议潮《沙州伊州地志残卷》、敦煌遗书P.25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