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社交潜规则:永远别高估人性

发布时间:2025-09-26 00:21  浏览量:1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是罗翔老师的新书《法律的悖论》

读罗翔老师的书越多,越是感受到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法条,也并非非黑即白的规矩。

法律是温情的,是充满人性的,是有限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了解的。

一次讲座中,有学生问罗翔:“老师,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在命运的关键选择上仍然犹犹豫豫、不知所措?”

罗翔说:“法律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考方式,不是如何过好这一生,而是如何避免最坏的选择。”

他还将这句话写进了新书——《法律的悖论》。

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立场、价值观,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事情上。

甚至连善恶好坏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人性,是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东西。

人性的矛盾与善变,让规范的法条面对人类时,出现了许多无法判断的法律“盲区”。

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越人性的复杂。

只有看懂了人性,才能过好人生。

真正复杂的不是法律,是人性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有读者说,法律悖论的问题太过抽象,没有现实意义。

也有人问罗翔:法条里都是“标准答案”,法律难道不是“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吗?

罗翔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法治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当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答案的正确性总是可疑的。”

他在书中讲到一个故事:

一位婴儿罹患罕见的癫痫疾病,为了让孩子活下来,母亲不得不去海外购买精神药品。

母亲救了孩子的命,却也触犯了法条,原来这类药品受到国家严格管控。

这个案例,让罗翔向读者发出灵魂拷问:

“如果你的家人身患重病,你会冒着犯罪的危险去给他治病吗?你这样做明明没有伤害任何人,大家能因为你犯了法就认为你是个坏人吗?”

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好坏?究竟是谁来决定?

在书里探讨数个争议后,罗翔展现了他对法律的深层思考,最后发现,法律是解决社会难题的一道保障,但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法律问题。

法律之所以无法尽善尽美,因为真正复杂的并不是法律,而是人。

人是复杂的,人多元的思想、性格、观点、立场等等因素,让人性也变得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慈眉善目的人也会变得暴戾恣睢,十恶不赦的人也有温柔善良、让人同情的一面。

人,充满着矛盾性和两面性。

法律的悖论也好,生活中的悖论也罢,都是在让人审视内心的幽暗,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时刻敲打着世人:

人类是有限的,理性总是有瑕疵的,不要陷入自负。

缺少耐心和思考,用“法律”来上纲上线,或者用道德去绑架理性。

接受理性的有限,承认自己的无知,你才能接受法律的悖论,从而看穿人性、理解世界。

了解人性的复杂,才能收起傲慢与偏见

《白夜行》里写道:在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罗翔深以为然,他说:

现在不管看到什么案件,都不震惊了。因为人的幽暗没有止境。

书中,有一个杭州女孩,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

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考取了研究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这天,她第一时间来到爷爷的病床前报喜,并拍照记录下了这一刻,发到了社交平台,作为留念。

没想到,因为照片中的她染着粉色的头发,迅速被全网网暴。

谣言越传越凶,甚至发展到,有人因讨厌发色就辱骂她“不正经”,有人凭一张照片就断言“老少恋”,甚至肆意咒骂爷爷的健康……

无端的攻击和不断的骚扰,让女孩患上了抑郁症,她甚至绝望地对记者说:“如果我死了,是不是社会舆论就能关注到网暴,或者让这些发言的人们羞愧一辈子?”

后来,艰难的维权之路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不过一张照片,一头粉色的头发,就让无数人人性中最邪恶愚蠢的一面暴露无遗。

披上傲慢的外衣,每个人都可以把歧视和偏见当作隐形的武器,围攻任何人。

世界上的一切都没有理所当然。

许多事,只有在深入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判断,不了解事情的全貌也不宜妄加解读。

就像盲人摸象,蒙上眼睛的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摸到了大象的全部,但其实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

只有始终保持谦卑,才能够在复杂与纷乱中不断触碰人性的底色,感受到公理和真实。

不以傲慢和偏见定义别人,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被定义的人。

理解包容人性,才能超越人性

在《法律的悖论》中,罗翔探讨数个法律案件后的争议,然后写道:

对于这些悖论,我无法提供答案,只能呈现思考过程。

希望在这个探讨和思考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承认理性的有限,走出刺猬式的思维独断,接受狐狸式的多元包容。

宽容不代表认同,而是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胸怀。

有了包容性的思维,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民国时代,鲁迅和林语堂同为文坛巨匠,但思想、立场、文风大有不同。

两人各自为营,论战激烈,但两人无论分歧多么大,始终保持着对对方的尊重。

鲁迅曾说:“我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有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林语堂也说,“我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不断突破认知、升华气度,允许脑海中同时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

哪怕无法认可,他们也尽可能尊重和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多元,相信一切人性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正如刘墉所说:

了解人性,不是为了让你变得冷漠无情、瞻前顾后,而是提醒你对人生要做正面的思考,拥有更大的面对人世的勇气。

无论是看待法律,还是面对其他事件,处理同一个问题,结果可以大相径庭,差异就在于人的心态。

人与人矛盾的缓和,不只是各方博弈的妥协,而更应该是对彼此的包容,对复杂人性的接纳。

人性善的一面,恶的一面,甚至模糊的一面,都是生而为人的真实与血肉。

时常评判他人是非对错,只会让人看到格局的有限与心胸的狭隘。

纠结于别人的问题,只会在情绪内耗中越陷越深,让自己困在人生的悖论中纠结焦虑。

接纳人性的过程,也是稳定内心的过程,做一个眼界深远的人,眼里才能看到清净明朗的世界。

写在最后

在本书的结尾,罗翔回忆起大学期间的一堂英语课。

大家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外教问大家想变成什么动物,有人说狮子,有人说老虎,有人说大象。

轮到罗翔,他说想变成蚂蚁。

他的回答是:我们像蚂蚁一样渺小,这片草地,需要用一生去探索。

现实中,罗翔经常会因法律的缺陷和人性的复杂陷入失望。

每当此时,他总会想起这片草地,然后重回坚定。

蚂蚁看不到整个草地的美景,并不意味着美景不存在。法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悖论,并不意味着公平正义不存在。

虽然知道完美不存在,但无数人却一直没有放弃追求。

而这,也是让我们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和谐的根源。

点个❤,看清了人性却依旧对人生充满信心,看透了复杂却依旧对纯善心生向往,这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努力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