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移居到中国的犹太人,拒绝以色列回国邀请,理由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25 07:30  浏览量:1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个挺颠沛流离的民族,几千年来散落在世界各地。

到了1948年,以色列建国,就像一个漂泊已久的游子终于有了家,开始向全世界的犹太同胞发出“回家”的呼唤。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响应,回到了他们心中的“应许之地”。

可偏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千年前就来到中国的犹太人后裔,主要生活在河南开封。

当以色列的橄榄枝伸过来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选择了婉拒,安然地留在了中国。

到底是为什么?

北宋时期。那时候的中国,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明珠,首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都市,比现在的纽约、东京还要热闹。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商队络绎不绝,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们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

就在这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有一支来自波斯(也可能是印度)的犹太商队,他们牵着骆驼,驮着货物,风尘仆仆地抵达了汴梁城。

可以想象,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汴梁城的繁华时,内心该是何等的震撼。这里的开放、包容和富庶,是他们在别处从未见过的。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宋朝皇帝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友好,不仅准许他们留下来,还对他们说:“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这道“圣旨”,相当于给了他们一张永久居住证。

于是,这批犹太人便在开封定居下来,他们建立了华丽的犹太会堂,被称为“一赐乐业教”(以色列的音译),在这里繁衍生息。

他们勤劳经商,也像当时的汉人一样读书、考科举,甚至还出了几个不大不小的官。

可以说,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和这片土地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时间就像一条大河,悄无声息地冲刷着一切。从宋朝到元、明、清,几百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开封的犹太社区,由于远离世界犹太人的中心,慢慢地变成了一座文化上的“孤岛”。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和周围的汉族、回族等民族打交道。

时间一长,潜移默化的改变就发生了。

他们开始说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他们的名字也渐渐地汉化了,比如根据犹太教的姓氏,演变成了艾、石、高、金、李、张、赵这七个汉人姓氏。

如果不看族谱,你从外表和姓名上,根本看不出他们和普通的河南老乡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这个注重宗族和传统的社会里,他们也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信奉儒家思想,讲究孝道和祖先崇拜。

慢慢地,他们原来的宗教习俗就淡了,很多人不再严格遵守犹太教的饮食戒律,比如不吃猪肉的习惯,一些家庭也渐渐不再坚持了。

后来导致他们“回家”之路受阻的核心问题,就是传承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犹太教,是严格的母系传承。

也就是说,只有母亲是犹太人,生下的孩子才被承认是犹太人。可是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父系传承社会,讲究的是“子随父姓”。

入乡随俗,开封的犹太人后裔也渐渐接受了父系传承的观念。这个小小的改变,在当时看来没什么,却为几百年后他们的身份认同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

时间来到近代,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并向全世界的犹太人颁布了著名的 《回归法》。

这部法律的核心思想就是,只要你能证明自己是犹太人,就有权利回到以色列,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自然也在开封的犹太后裔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些对祖先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萌生了“回家”看看的想法。然而,当他们真的开始尝试联系以色列,准备“回归”的时候,却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这堵墙,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关键问题,就是身份认证。按照以色列严格的《回归法》和犹太教教规,母系传承是铁律。

当以色列的拉比(犹太教的宗教领袖和学者)来开封考察时,他们发现,这里的犹太后裔大多都遵循着中国的父系传统。

很多人能拿出族谱证明自己的爷爷的爷爷是犹太人,但他们的母亲、奶奶、外婆却大多是汉族人。

这就很尴尬了。

在以色列官方和宗教人士看来,这些后裔从宗教法律上讲,已经不能算是“纯正”的犹太人了。

再加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不会说希伯来语,不懂犹太教的经文,甚至连最基本的宗教仪式都不知道。

所以,当他们提出回国申请时,以色列方面常常是拒绝的,理由是“缺乏足够的宗教证明”。

所以你看,事情的真相并非简单的“他们拒绝邀请”,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符合“被邀请”的资格。

当然,除了身份认证这道硬性门槛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选择。那就是,经过这么多代的繁衍,他们早就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

你想想,一个人,他的祖上三十多代都生活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他说的是河南话,吃的是烩面,他的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全都在这里。对他来说,以色列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那是一个只在故事和传说中听过的、遥远又陌生的地方。

而中国,特别是开封,才是他脚下实实在在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很多开封的犹太后裔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中国人”。

再从一个很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中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充满了机遇。而以色列虽然是发达国家,但地处战火纷飞的中东,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忧。

让他们放弃在中国安稳的生活,去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的“祖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所以,即使有少数人通过严格的宗教学习和归化程序,成功移民到了以色列,但对于绝大多数开封犹太后裔来说,他们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在了中国的黄土地里。

拔不出来,也不想拔。

对他们而言,此心安处,便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