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倒闭潮,背后的钱去哪了?一场医疗体系的生死重构
发布时间:2025-09-24 13:47 浏览量:2
2025年9月,江苏沛县嘉华医院停业,四川乐山第四人民医院关门三年未启——民营与公立医院双双陷入困境,却与“人满为患”的日常形成刺眼反差。钱,究竟流向了何方?
民营医院的寒冬早已来临。十年前政策红利催生扩张狂潮,沛县嘉华医院从乡镇卫生院变身年收入破亿的“明星”,却在迁新院区两个月后豪掷9万平米建二期。当医保监管斩断“套保”灰色收入,同质化竞争又让患者流向公立医院,347家、685家——2019到2020年民营医院注销数字翻倍,业内预言半数将出局。盲目扩张与缺乏特色,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立医院的亏损更令人意外。2020年全国20省份医疗盈余为负,四成二级公立医院入不敷出。河南睢县中医院负债10亿裁员自救,背后是“规模竞赛”的恶果:院区扩建、高端设备采购依赖债务,而药品零加成、带量采购却让“以药养医”模式崩塌。疫情更添重负,防控成本攀升与住院量下降夹击下,某三甲医院院长坦言:“人员经费占支出40%,不亏才怪。”
但寒潮中仍有逆行者。爱尔眼科、三博脑科等专科连锁靠差异化破局:海吉亚医疗避开一线城市,下沉三四线做肿瘤专科;三博脑科以科研团队打破“民营无专家”偏见。它们的成功揭示同一逻辑——未来医院无论公私,必须回归医疗本质:公立控债提效,民营做专做精。
这场倒闭潮与亏损潮,本质是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阵痛。当政策红利消退、监管趋严,唯有靠服务质量与效率生存的医院才能重生。或许不久后,公立兜底基本医疗、民营提供特色服务的分层格局,将真正托起全民健康。而钱,终将流向那些真正值得托付的生命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