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天,中国的两大邻国,1个被王毅外长接见,1个被特朗普感谢
发布时间:2025-09-24 16:44 浏览量: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国际局势再出新变化,中国两大邻国外交打转向,本和美国几乎“闹掰”的印度,转身好的像“穿一条裤子”,甚至莫迪还被特朗普公开感谢。
而此前为了和美国交好的韩国,转身来到了中国,并且还被王毅外长亲自接见,这两幕竟然都集中在短短两天内。
那么,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
9月17日,韩国外长赵显飞抵北京,开启了一场备受关注的访问,在舆论场上,这次韩中高层对话显得相当特殊,既是一种被逼之下的理性回归,也是韩国对美方长期施压充满不满的表现。
不久前,美国突击检查了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的工厂,逮捕了数百名工人,而且公开使用的方式极为粗暴,铁链、扎带和强硬手段简直让韩国看得目瞪口呆。
如果说过去首尔还能忍气吞声,那么这样的“羞辱性执法”无疑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
为了消化本国的经济债务压力,美国要求韩国对美增加投资,但却开出了极为霸道的条件,总金额高达3500亿美元,并且这部分资金几乎要“无息贷款”般地全权掌控在美国手里。
投资项目一旦归还成本,90%的利润还得回到美国手上。这样的经济条件,简直是明目张胆的“经济榨取”。
就算如此,韩国都没彻底翻脸,因为军事上,在布满美军基地的本土,首尔并不敢贸然放弃“靠山”,经济上,美国依然是它重要的技术和稳定出口市场,甚至某种程度上控制着韩国国内许多敏感事务。
但是中国,已经连续第21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惊人的3100多亿美元,韩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都与中国相关。
再加上半导体领域的重要合作点,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让韩国意识到:对美经济依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风险,寻找更多经济平衡点迫在眉睫。
同样在这两天,印度传出了另外一条消息:总理莫迪在9月16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了电话,据报道,双方聊得还算愉快,这一联系显得格外意外而微妙。
要知道就在一个月前,美印之间还因为关税问题闹得相当僵,当时特朗普钢铁般的手段直接给印方产品加税50%,让印度好一阵子怨声载道,甚至逼得莫迪到中国参加了上合组织峰会。
按理说,刚刚针锋相对的两国一时间不至于重归于好,但双方这次通话却透露出了一种“不出意外的必然”:美印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和好分裂,而是一场结合现实利益的拉扯。
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尽管存在边境冲突这样的敏感问题,但经济上的互补性从未被完全打破,2025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是天文数字的100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电子产品、机加工零部件等大宗商品的关键供应地。
但印度清楚,仅靠中国是不够的,在多样化经贸布局的逻辑下,印度渴望用多元的国际合作,换取真正不依赖单一经济体的安全感。而美国自然成为其中一个关键。
对美国来说,印度的价值不言自明,作为一个拥有14亿庞大人口的国家,印度宣称自己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尽管数字存在争议,但庞大的消费市场无疑是美国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尤其在美方推动“去中国化”的背景下,印度简直成了理想的替代者和制衡者,可以帮助美国调整供应链,同时借助印度为“盟友”。
即使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占总量38%的石油,缓解了能源压力,这种行为看似有牴触,美国却大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愿过于撕破脸皮。
不过,美印之间的关系并非绝对稳定,两国的经济结构和利益诉求事实上处处存在不同步,印度对美进口产品的“大方买单”已经让它的贸易顺差高达458亿美元,美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能不能真靠印度弥补出口,是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而印度对美军工技术依赖深刻,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主,但这种“借技术”的方式对美方而言却并未构成实质利益增益。
不过,两国的这通电话,是特朗普亲自打得,并且在通完话后,特朗普还公开表示,莫迪“干得非常出色”,并感谢其对“结束俄乌冲突”提供的支持。
不管是韩国还是印度,在选择外交方向时,面临的问题本质上是相似的,如何在中美博弈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不同之处在于两国的具体策略:韩国靠近中国,是在面对美国施压时,选择用加强经济纽带换取喘息空间。
而印度对美国的“释好”并非无原则倒向,而是一场对话式的试探,从本质上看,两国都试图在维系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找一个能够自我掌控的立足点。
文章信源:
北晚在线---2025.09.17:《美印贸易谈判之际,特朗普致电莫迪祝贺其75岁生日》
环球网---2025.09.17:《王毅同韩国外长赵显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