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外的人:裸辞、扮反派、创造乌托邦
发布时间:2025-09-24 12:10 浏览量:1
社会高速运行至今日,构筑起密集的轨道——它安排学习,安排工作,安排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轨道自有其道理,它带来秩序与效率,却也悄悄收窄了生命的幅度。
但人之所以为人,恰在于能感知痛苦,亦能听从渴望。本我与超我,近处与远方,现实与理想间的张力从未消失,也因此,总有人调转方向。
这不是又一场关于“旷野”的浪漫叙事,而是3个普通人如何从一片鼎沸人声中,辨认出自己的声音,并以此为原点,重构生活的故事。
他们当中,有人开着四手车环游中国,找一个“奔头”;有人闭门造梦,造一个“反派”的梦;还有人从乌托邦拉起一支队伍,又直面现实。
他们走过的路各不相同,让人相信,人生有界而无边,无论昨日陷于何种困局,人总可以找到向前的路——或许曲折,但一定存在。
2022年,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广场陷入一场庞大的黄昏。孩子们奔跑尖叫,老人们盘坐闲谈,仿佛整个城市的人都聚在了这里。墩老师站在其中,感到一阵恍惚。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这样挤在人群里,无忧无虑,浑身是汗。
但更多是一种撕裂。彼时,他已经做了7年记者,从北京辗转至青岛、成都,其间在3家知名媒体供职。无论哪一家机构媒体的内容生产都需要一种即插即用的角色,一个可被替换的部件,而不是成为独特的自身。而他恰恰是那种珍视“自我”的人,他总是有很多想法,很多怀疑,总是渴望表达。
喀什一瞥给了他当头一击。“为什么这里的人那么容易快乐?”他反复自问,发现一次次换工作、逃避似乎解决不了问题,那些上班、买房、结婚的束缚始终缠绕着他。“苦大仇深太久了。”
艾提尕尔清真寺前
他想给人生增加一些可控的变数,便一边试水短视频创作、运营抖音账号@虎牙青年Plus,一边打算重新北漂。坐在北京某互联网大厂HR对面,对方问他: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媒体吗?墩老师给出肯定的答复。
“那你为什么还要找工作?”HR追问。
就像被启发了一样,墩老师没有再投入下一轮面试,他还是想纵身一跃,换个活法。
墩老师的爱人马里奥也厌倦了工位,于是,他踩足油门,和马里奥一起从老家山东威海出发,两人选了一条向西的路,就这么开了过去,做一个旅行博主,8个月环游中国。
2023年7月,墩老师和马里奥开始环游中国
老旧的四手车穿进山林,世界的真相会一点点展露。“跃入旷野”的实践,通常又不可避免地落入另一条轨道。
才出发不久,墩老师就意识到,真正的挑战不是路途遥远,而是如何不把自己变成一台被“素材、流量、更新频率”驱使的机器。
最初的阶段,阴云时常弥散四周。在沈阳,墩老师坐在一家烟火缭绕的烧烤摊前,内心犹豫。他很喜欢吃烤肉,却并不擅长拍美食。又“怕有空窗,怕选题落空”,他们最终还是架起了相机。但事后回看,他发现自己在镜头前吃得有些干瘪——“我自己并不是那么有兴致,明显是为了拍而拍”。
旅程继续向西,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消耗逐渐累积。到了内蒙古,他们在呼和浩特一口气住了7天。这不是计划中的停留,而是一种必要的休整。“你不能只是到达、拍摄、转点,再重复。人会疲,心会空。”
墩老师
他感受到一种飘忽,觉得日子像钟摆,一时想要自由、随性,等真的有了求索的空间,又想要获得一些踏实,一些生长的感觉。
他找到一个抓手把自我稳住,开始刻意区分“工作日”和“休息日”。有些日子,他明确不带相机出门,让自己彻底“回血”。“旅行博主首先要是一个真正热爱旅行的人。”
然而,“内容创作永远是专业的、严肃的,你必须把它当工作认真对待,才能产出好作品。”在他看来,旅行博主绝非举着相机随处扫摄就能成功。
做记者时,他拜访过许多科学家,对有一句话印象深刻“科学和科普就像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科学家的研究内容非常深奥,但公众往往理解不了。”科普是难的,一种理想主义的塑造一直在他身上发挥作用。
@虎牙青年Plus 的很多视频都是以一个问题作为引入:中国北方最长公路有多长?吉林曾经有片海?这段国境线怎么在瀑布上?站在外来者的视角,带领观众一起好奇、发问,并尝试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墩老师回忆,在前期视频数据表现一般时,就像石子投入水面没有声响,那种安静一度让他慌张:环游完之后怎么办?但这个念头很快被打消。评论区的回声随着时间汇集震荡,给了他越来越多确信和力量。
许多初中、高中生给他留言:“我们刚在课本上学到这一章”“原来地理书上的地名真的存在”。书本上僵硬的文字和图片变得立体。墩老师意识到,自己正在为那些暂时无法远行的年轻人,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我们都一样,都是想去更远地方的人。”
一些学生粉丝在@虎牙青年Plus 的视频下评论
2024年8月,出发13个月,他们的“8个月环游中国”行程尚未过半,粉丝量达到几十万,在各种意义上都已超出原计划。
他们再一次经过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广场依然人潮涌动,黄昏辽阔,人们的脸上依旧洒满一种近乎天然的快乐。喀什仿佛从不会变,墩老师却已不是那个恍惚的自己。
他不想回去上班了,他想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靠内容养活自己,并且能够走得更远。“你走到边界上去,才发现它是松动的。一旦往外挪了一寸,就可能再挪一尺、一丈。”
墩老师(右)
车继续开。最近,他们途经广西,原计划出海看钦州粉海豚,因为天气不好,没看到。“没看到也是一种经历。”四手车坏在了半路,修车被坑了一笔。“事情不一定完美,但过程就是内容。”——就像生活本身,在无序中寻找秩序,在松动处拓展边界。
他仍是那个好奇、观察、提问的人,只是这次,他把问题带去了更远的地方。
墩老师的车行轨迹勾勒自我的边界,而仿妆博主@是初九呀 则是沙漠里的骆驼刺,它的根须没有固定的延伸方向,而是依循地下水源的踪迹逐渐伸展,在荒芜之地蔓延成一片绿洲。看似无规律,实则是凭本能敏锐地把握生存机遇。
初九住在和公司一条马路之隔的小区里,找房子时,她只有一个要求:离公司近。3年过去,不到90平的空间被塞得满满当当。几只大箱子从衣柜蔓延到墙根,里面装着初九手搓的服装和配饰。箱子围出一块空地,当中立着两个假人模特,身上套着未完成的戏服,桌上散落着半成品头饰。
初九在家中化仿妆
曾有摄制组询问她能否把东西翻出来展示,初九环顾四周不得不拒绝,“如果翻开来,就炸了。”
初九几乎每天都要挤在这里做妆造,再顶着一身复杂的装扮过马路去公司拍摄。拍完公司对片,看新角色设计,做道具。周而复始,像一台务实的机器,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不想太长远的事儿。
在成为仿妆博主之前,初九做过的工作很杂:舞蹈演员,散打馆、小演员、主持人、编导……她总是不惮于将自己置于一个摇摇晃晃的新起点。与她交谈,我们发现,她勇敢,不是因为她本来勇敢,而是来自于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接纳。
初九大学是舞蹈专业,但因为身高限制,她注定无法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但她不焦虑。“人生路漫漫那么长,毕业了不一定要立刻工作,可以先玩,做些感兴趣的事情。”毕业后,她果真没按常理出牌。一家正在招学员的散打馆。她没告诉任何人,去学了散打。
初九在散打馆
初九的人生没有什么一锤定音的选择,早在高中毕业时,她曾进入一家传媒公司,原本只是打杂的岗位。但同事觉得她搞笑,她便开始出镜拍短片。
脚本是她自己写的——讲一个女屌丝生活中的奇葩事。“没有任何分镜,清楚就好了。”她至今不改这种即兴的习惯,“弄得太死反而框住了。”
老家地方台的一位制片人偶然看到她的搞笑短片,联系她主持一档脱口秀节目。她屁颠屁颠去筹备,虽然节目最终被刷,“因为咱毕竟不是主持专业的”,但对方发现她会拍会剪。其实,早在大学时她拍的搞笑舞蹈MV便曾在视频平台获得超过3亿播放量。于是,她又阴差阳错被留下做了微电影导演。
很多时候之所以没有更长期的目标,是因为第二步、第三步要在走出第一步之后才会浮现。当2019年开始运营抖音账号@是初九呀 后,过往的经验滋养着她。靠着拍悬疑搞笑短片,她的粉丝量很快来到180万。
但“过气”也来的很快,开始做仿妆之前,初九发布一条视频,有时只有几百个点赞,她只能停下来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
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期限——决定开始做“100个反派角色”的系列仿妆时,她心里想,如果100个角色都做完了还没有起色,那自己就去找个班上。“这100个反派角色,只要其中有一个爆了。我就继续走这条路,我给自己100次机会。”
“那如果是第95个才爆呢?”
“那就继续做,哪怕第99个爆,第100个爆,我都可以继续做了,给自己一个理由我可以继续做这个,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做视频。”
她喜欢一个作品完成之后的成就感,“会让我觉得我真棒,咱不愧是老娘们。”
初九用缝纫机制作角色服装
为了达成这种成果,她从零开始学着贴肤蜡、在纱布上画眼妆、用胶棒把眉毛遮掉。“化不好我就擦了重新化,老娘们有的是办法。”简单点的仿妆,初九会化上四五个小时,一些特效妆,则需要十几个小时。她在镜子前坐了一整夜,从天亮化到天黑,又从天黑化到天亮。
放在更长的时间线上,人生无法掌控的东西太多,但做好眼前的事,成了她能握在手里的东西。
初九的编导之前也合作过其他仿妆博主,她说:“有些博主会觉得租一套古风衣服差不多得了,但初九不是,她对还原度的要求很高。”
务实不是想象的对立面,期待的图景在第5个角色照进现实。红皇后的仿妆视频突然就爆了,点赞量突破了100万个。由此,她发现大家“吃”这种高度还原的内容形式。
初九的红皇后仿妆
循着这个路径,她所扮演的角色早已超过300个。我们尝试探究她选择某些角色的原因,但她不打算抒情,她选择一个角色首先考虑粉丝喜爱度和能不能做好。
“如果不能把这个角色做好,那就换一个角色,就做一个能做好的角色。”她说话总带一股向前冲的势头。
在她身上一切都是具体的,做具体的事,承担具体的责任,收获具体的快乐。她讲的都是当下的事情,没什么以后的打算。我所看到的她,就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的。现在的她,对自己的状态很满意。
2024年4月,小米SU7发布后几天。还在浙江传媒学院读大三的陈俊桓拉做了一个热血的决定:拍一条不一样的视频。他不是车评人,想用影像的专业语言切入热点。
当天下午定方向,晚上就全网联系车主,最终在武汉找到一位愿意夜间租车的用户——从晚上10点借到次日清早6点,留给他的只有这个时段。没有犹豫,陈俊桓买了夜班卧铺票,扛着设备独自赶往武汉。那时,还没有@你好关键帧 账号。
一年后,2025年6月,小米YU7发布,他们受官方邀请提前拍摄。仍然是从杭州到武汉,变化的是去年是他一个人坐夜火车去武汉,今年,是一群人开着车一起去的。
但这一次,@你好关键帧 团队没有去抢首发、冲流量,而是选择慢下来:车只是线索,人才是故事的核心。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变的,远不止是人数。
2025年6月,@你好关键帧 团队在武汉拍摄小米YU7
第一次去武汉拍摄时,陈俊桓正陷于一场关于毕业的焦虑。
大学前三年,他除了完成学业,也像传媒学校的大多数学生一样,承接了一些商业拍摄,大到TVC,小到探店。看似无限接近学校之外的世界,但当大四逼近,人真的站在旷野上的时候,系统才会弹出一个问题:你想要去哪里?这个问题就像垃圾弹窗一样挥之不去,每时每刻都必须去面对。
“拍广告本质上还是在服务甲方。我当时想究竟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一过?我将如何担起自己的选择?”陈俊桓回忆起一年半前的自己。
这份对自我创作的渴望,恰好撞上了他所处的独特环境——一所传媒学院。与综合类大学不同,它的专业构成天然趋近一个影视公司的架构:编导、摄影、后期、出镜、制片,一应俱全。
传媒学院学生在完成校园活动
早在2021年,学校就开设过一门“自媒体选修创作”课,其结课的满分条件“账号达到2.5万粉丝”在抖音引发热议:在这里,学习与实操、校园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本就可以模糊。组一个团队不像社团活动,更像一次真实的行业预演。
于是,他决定动手,不是一个人。在传媒学院,找齐一个项目所需的人才,几乎只要穿过几间宿舍。“在大学里做创作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大家对于利益追求没那么迫切,更多的是热爱。”一部学生作品花掉两三万、甚至十万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人愿意为爱发电。“能快速摇到一大群人,年轻、热血、一拍即合。”
@你好关键帧 团队成员
“大部分博主走的路都是自己先做账号,做到一定体量了之后开始组团队。我恰恰相反。我从一开始就想做一个团队化的账号,一个群像的,传媒学生的日常。”陈俊桓说。
2024年7月,陈俊桓拍摄了视频《学生团队是如何转播晚会》。片子发出来后,评论区涌来全国各地传媒专业的学生和行业前辈:“这个账号是学校作业吗”“学校的设备比我们干活用的还专业”“羡慕你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你好关键帧 《学生团队是如何转播晚会》
第一期视频在抖音涨了一万多粉,“相当于几天就脱离了几千粉”。
故事到这里,似乎是热血青年们一路绿灯的故事。但另一个现实是,团队十几名主创中,包括陈俊桓在内的4人将在2025年6月毕业。“在大学开始这件事比在其他时候真的要容易很多,但还是要牵扯到就业,也不能天天不发工资。”
陈俊桓立下目标:毕业前让成员拿到与外面工作同等收入。为了专注账号运营,他甚至拒绝了几十万规模的广告项目。
他的电脑里存着一张简单的折线图。X轴是时间,Y轴是粉丝数。前半段线条几乎匍匐前进,“每个月我都会记录,”他说,“到今年4月份左右,它开始这样往上走了。”他的手指上扬。
今年3月,他们策划了一期《3万粉的大学生博主工作流是怎样的》。写稿时粉丝2万多,视频发布前涨到4万,发布后迅速突破6万,如今已达12万。粉丝体量直接撬动了商业回报,“商单的价格和收益也直接变高”。
@你好关键帧《3万粉的大学生博主工作流是怎样的》
他们逐渐摸索出内容模式:“先去做自己,先去做有意思的。”团队不断自问:“什么样的片子是我们适合做的?”答案不是来自市场分析,而是来自创作本能。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积压的剪辑工作太多,在寻找外包剪辑的过程中,他们索性将难题变为内容,策划了一期《不同价格的剪辑师剪同一段素材,成片差距有多大》。
团队前往上海拍摄素材,分发给不同价位的剪辑师,最后所有人坐在沙发上一起看成片reaction(反应)。“这次想要主打的也是一个群像,”陈俊桓说,“是非常真实地在录制,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价格。”
@你好关键帧 新节目录制现场
录制现场有真实的困惑和笑声。做综艺跟做传媒行业科普不一样,“做科普我们在发之前会觉得应该有很多人看,它很利他”。但这种内容让团队一度自我怀疑:“真的有人感兴趣吗?”
改变已经启动,等待成果,并没有花去这些年轻人太多的时间。视频发出后,许多人在评论区寻找剪辑师,“求多少元剪辑师”的留言不断刷屏。
陈俊桓观察到,抖音的算法不会错过优质作品,“我们自己也有比较水的节目,自己觉得质量不高的,它最后确实是点赞和数据完全成正比”。
账号的成长与陈俊桓和同学们从学校开始创业的人生历程几乎形成互文。他们在最不确定的人生阶段里,找到了确定的自己。他们没有自媒体公司实习经验,全靠试错前行。梦想和梦想交织在一起,直到雪球越滚越大,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墩老师、初九、陈俊桓的故事中,边界无处不在,有时候是传统的职业路径,有时候是想象力的限制,还有时候是一道校门,但故事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有那股子人生劲头,他们相信,边界的意义是用来打破的。
抖音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启创作的地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优质内容播放时长同比提升220%,优质内容播放量达到普通内容的17倍。更为显著的是,85%万粉以上的青年创作者将抖音作为起步平台——他们贡献着更有质感的审美、更丰富的技术运用和更具感染力的情绪表达。
在这片土壤上,知识可以很轻盈,科技可以有温度,热爱真正能生根发芽。抖音也通过“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等专项扶持,投入百亿流量、合作百所高校,为年轻人提供从创作课程、流量扶持到商业变现的一站式服务。仅2025年,像陈俊桓这样从校园起步成功建立影响力的案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2025年9月,抖音创作者大会上,无数个墩老师、初九和陈俊桓从屏幕中走出,汇聚成一场蓬勃而生动的创造者群像。
他们记录生活、表达热爱、输出专业、分享思考,也在实践一种属于年轻一代的自由:不被过去限定、不被他人的期待裹挟、更不被单一标准答案捆绑。当个体的、多元的人生选择不断发生、交互、蔓延,便逐渐织成一片新的旷野。(阿一 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