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级463分保研生,申请985名校被拒,目光锁定,问题在英语四六级
发布时间:2025-09-23 18:26 浏览量:2
现在这保研季,真的看得人心脏跟着揪紧!一边是考研党抱着单词书熬到凌晨两三点,一边是保研党攥着三年成绩单等预推免结果,你说这好不容易拿到保研资格,临门一脚栽了,得多难受?
上周刷到个帖子,直接给我看沉默了。一个女生在网上哭着说自己的保研梦碎了,你敢信?她申请的华中科技大学,结果系统直接给了审核不通过,理由就一句话:未提交英语六级成绩材料。
她自己都懵了啊!反复强调自己明明传了六级成绩,463分,不算特别高但也过线了吧?一开始她还以为是学校看不上她的本科院校,故意刁难,在帖子里写“我都没敢冲清北华五,想着华科稳一点,结果栽在英语上”,字里行间全是不甘心。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怎么会漏传材料呢?现在大学生玩电脑都这么熟练,传个文件能出这种错?而且还是关系到保研的大事,换谁不得检查个十遍八遍?
评论区瞬间炸了,有同款经历的学生直接共情,说自己去年申请时也差点因为材料上传问题出岔子,还好提前给招生办打了电话确认。也有人质疑,会不会是她自己没看清要求,传错文件了?比如把四级成绩当成六级传了?
她后来又补了帖子,说自己反复核对过,传的就是六级463分的成绩单,绝对没 传错。那问题就来了,华中科技大学为啥会显示没收到?总不能是系统吞了吧?
有懂行的网友站出来说,可能不是漏传,是分数不够。这话一出,底下立马吵起来了。有人说华科保研六级不是426分就能过线吗?463分都超了快40分,怎么会不够?
直到有人贴出华科不同院系的要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426分只是学校的基础门槛,就像你买门票进了公园,想玩某个热门项目还得单独排队。比如计算机学院,夏令营要求六级460分以上,实际录取时,没个500分都没竞争力;还有那些文科专业,对英语要求更严,听说有些院系直接把500分设成硬门槛。
那女生463分,要是申请的是普通专业可能还行,可要是撞了热门专业,可不就卡在分数上了?但她自己没说申请的啥专业啊,这就更让人猜不透了。
有人说她是自己没提前做功课,怨不得别人。保研又不是高考,填个志愿等录取就行,每个学校每个专业要求都不一样,连目标院系的分数线都没摸清,这不就是瞎忙活吗?
可也有人替她委屈,说现在保研卷成这样,分数一年比一年高,今年460分够,明年可能就480分了,学生哪能跟上这么快的变化?而且有些学校的要求藏得特别深,不在官网上仔细找根本看不见,等发现的时候早就晚了。
我想起我之前帮亲戚家孩子看保研信息,光是找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就花了三天,有的学校在研究生院官网,有的在院系官网,还有的只在夏令营群里发通知,稍不注意就错过了。更别说有些要求还会临时改,去年要四级成绩,今年突然就要求六级了,学生哪有那么多精力天天盯着?
那女生后来怎么样了?帖子更新说她已经联系了华科招生办,对方让她重新上传材料,可截止日期已经过了,能不能通融还不一定。她还说自己同时申请了其他几所985,比如华南理工、大连理工,目前还没收到消息,只能等着。
评论区有人给她出主意,说实在不行就放弃保研,直接考研,以她的成绩,好好复习半年,考上华科的可能性也不小。可她回复说自己已经准备了三年保研,早就没了考研的状态,现在重新开始,根本来不及。
这话我特别能理解,保研和考研完全是两种节奏,保研党从大一开始就盯着绩点、竞赛、论文,考研党则是最后一年集中冲刺,一旦保研失败,再转考研,相当于把之前的努力都清零,换谁都接受不了。
还有人说她太死心眼,非要盯着985,其实有些211高校的专业实力也很强,英语要求还低,463分随便上。可她不乐意,说自己从大一开始就目标明确,非985不上,现在让她退而求其次,心里这关过不去。
你说这到底是谁的错呢?是学校要求太苛刻,还是学生准备不充分?或者是现在的教育内卷太严重,把学生逼得无路可退?
我刷到过很多类似的帖子,有人因为一篇论文没发表被拒,有人因为竞赛奖项不够被刷,还有人因为面试时一句话没说对就错失机会。保研就像走钢丝,稍微有点差池就会掉下来,而且一旦掉下来,连补救的机会都很少。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去年申请某985,所有条件都符合,结果因为导师觉得他本科学校不好,直接把他拒了。还有人说自己六级520分,科研经历也丰富,却被一所排名靠后的985拒了,理由是“英语水平不符合我院要求”,至今都没搞懂哪里不符合。
这些事看多了,真的觉得现在的学生太不容易了。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要考高分,要上名校,可等真的走到保研这一步,才发现光努力还不够,还得会找信息、会规避风险、会跟学校博弈,稍微有点疏忽,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那女生的帖子现在已经沉了,不知道她最后有没有拿到录取通知。如果拿到了,算是皆大欢喜;可如果没拿到,她这三年的付出又该怎么算呢?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组数据,说今年保研率虽然有所提升,但985高校的保研名额还是少得可怜,有些热门专业甚至只招一两个人,几百个人抢,竞争比考研还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成绩、科研经历、竞赛奖项,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再回头看“英语六级毁了保研梦”这句话,其实毁了她梦的,可能不只是六级成绩,还有信息差带来的失误,还有内卷环境下的残酷规则。
那些还在准备保研的学生,看到这个案例会不会更焦虑?会不会花更多时间去核对材料、去打听分数线?可就算再小心,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意外情况呢?
是该怪学校的要求太复杂,还是该怪学生没有做到万无一失?或者说,我们的教育选拔体系,是不是早就该改改了?
我不知道答案。我只希望那个女生能有一个好结果,也希望以后少一些这样的遗憾。可现实往往不遂人愿,下次会不会 又有一个学生,因为某个不起眼的细节,错失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