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科夫溃败、库尔斯克失守!“俄罗斯英雄”61岁上将拉平退场
发布时间:2025-09-24 08:57 浏览量:2
俄罗斯军方高层近日迎来重大变动,61岁的亚历山大·拉平上将被解除列宁格勒军区司令职务,退出现役,转任鞑靼斯坦共和国领导人助理,负责退伍军人事务和兵员招募。这一安排将其逐出军队核心,对一位曾获“俄罗斯英雄”称号的上将而言,无疑是职业生涯的耻辱性终结。
拉平的军旅生涯曾充满荣光。作为坦克兵科班出身的将领,他曾任叙利亚俄军总指挥,2019年晋升上将,2022年因攻克利西昌斯克获普京授予最高荣誉。然而,乌克兰战场成为他的滑铁卢。2022年9月,他指挥的中央军区在哈尔科夫遭遇溃败,伊久姆和红利曼接连失守。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公开痛斥其“无能”,甚至扬言要“将他降为列兵,用步枪洗刷耻辱”。尽管普京一度力挺,但战场的残酷现实最终压倒了一切辩护。
普京并非没有给过拉平机会。2023年1月,拉平被重新启用为陆军总参谋长;2024年5月,又被任命为列宁格勒军区司令,负责北线战局。但库尔斯克方向的失利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4年8月,乌军越过边境占领俄罗斯边境城市苏贾,一度控制上百个居民点。尽管随后在朝鲜援军的协助下收复失地,但战略主动权已然丧失。苏梅方向的进攻同样未能突破,反而损失三个营的兵力,普京的耐心终于耗尽。
拉平的命运折射出俄军更深层的困境。首先是指挥体系的僵化,仍沿用苏式集中化模式,缺乏现代战争所需的灵活性和信息化协同能力。俄军虽尝试学习美军跨军兵种联合指挥体制,但改革并不彻底,各军兵种协同不畅的问题在实战中暴露无遗。其次是新一代将领储备不足,普京反复启用拉平,实则是无人可用的无奈之举。再者是内部派系林立,车臣部队与正规军之间矛盾公开化,拉平甚至被指控在撤退中“牺牲车臣部队保全嫡系”。
拉平的解职与尼基福罗夫的上任同步进行。55岁的尼基福罗夫是俄军中生代将领,曾协助拉平指挥库尔斯克作战,对乌东战场十分熟悉。他的任务明确:在哈尔科夫与苏梅扩大战果,同时确保边境安全,防止乌军再次发动类似库尔斯克的突袭。这一换将行动,既是普京对战场表现的“零容忍”表态,也是俄军试图扭转北线僵局的最后尝试。
然而,换将能否根本改变战局?答案并不乐观。俄军虽在无人机和导弹生产上取得进展,每月能生产5000架无人机和200 - 250枚导弹,但装备老化和高端零部件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乌克兰虽也承受巨大损失,但在西方支持下持续强化新型战力,德国提供的4000架人工智能无人机已开始交付,欧盟还计划构建“无人机墙”对抗俄罗斯。
从叙利亚的锋芒毕露到乌克兰的节节败退,拉平的个人浮沉已成为俄军困境的写照。他能“安全下车”得益于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庇护,但历史记住的只会是失败者而非幸运儿。对普京而言,解职拉平是对国内强硬派的交代;对俄军而言,能否培育出适应现代战争的新一代指挥官,打破指挥体系僵化和派系壁垒,将决定这场冲突的最终结局。尼基福罗夫的上任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系统性问题面前,单靠换将恐怕难以扭转战局。俄军若不能进行彻底改革,类似拉平这样的悲剧或许还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