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于新疆的故事——于阗(今和田)

发布时间:2025-09-24 01:36  浏览量:1

玄奘历经17年求法,终于在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 春,带着657部梵文经书、8尊佛像与150粒佛舍利,与沿途各国所派随从,从印度那烂陀寺出发,踏上东归之路。他沿原路折返,先经尼泊尔巡礼佛教圣地,再穿越中亚荒漠,朝着大唐西域边境前行。

首先要穿越葱岭东麓(今帕米尔高原东侧),此时的他已年近五十,却仍亲自照看经书与佛像,随从们也因即将归国而精神振奋。当他们翻过最后一座雪山,看到山脚下属于大唐西域的烽燧时,玄奘驻足良久,望着东方的天空,眼中满是激动——这是他阔别16年后,再次踏入大唐的势力范围。

从葱岭东麓继续东行,他先经过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当地官员与僧众早已听闻他的盛名,出城十里相迎。短暂休整后,玄奘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前行,目标直指于阗国(今新疆和田),那里是当时西域佛教的另一中心,也是他东归途中重要的补给站。

这年秋天,他们行至叶尔羌河时,正值秋季汛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玄奘一行找到一处浅滩,牵着驮经的马匹涉水渡河。起初水流尚缓,可走到河中央时,突然一阵巨浪袭来,驮着最重一箱经书的马匹受惊失控,猛地挣脱缰绳,箱子坠入水中,经书被河水浸透。玄奘见状,不顾自身安危,立刻跳入水中去捞经书。随从们也纷纷下水,合力将箱子拖上岸。可箱中的梵文经书大多是贝叶经(写在贝多罗树叶上),一经水泡便软塌塌地粘在一起,若不及时处理,17年求法的心血可能毁于一旦。万幸的是,河畔有一片开阔的沙滩,阳光充足。玄奘立刻让随从们卸下所有行李,将湿透的经书一页页小心翼翼地展开,铺在沙滩上晾晒。他自己则跪在沙滩上,亲手整理粘连的贝叶,动作轻柔得如同呵护珍宝。阳光晒得沙滩发烫,他却浑然不觉,只偶尔抬手擦去额角的汗,嘴里还默念着经文,仿佛在祈求经书能完好留存。

这场“晒经”足足持续了三天。直到所有经书都被晾干、整理妥当,玄奘才松了口气。后来《西游记》中被老龟拖入河中的“最后一难”,正是以这段真实的“叶尔羌河晒经”为原型改编,只不过将现实的艰险,化作了神话的波折。

晒经结束后,玄奘一行继续东行,终于在深秋抵达于阗国。于阗国王尉迟伏阇信是虔诚的佛教徒,早已从疏勒国使者口中得知玄奘将至,亲自带着文武大臣、高僧大德出城迎接。国王见玄奘衣衫破旧却目光炯炯,又看到他随行的经书与佛像,当即感叹:“法师西行万里求法,实为世间罕见,于阗能迎法师,是举国之幸!”

国王将玄奘安置在城中最宏伟的“瞿摩帝寺”(今和田热瓦克佛寺遗址附近),还特意下令:全城百姓为玄奘祈福,每日为他与随从提供素食与饮水,不得打扰他整理经书。玄奘在瞿摩帝寺住下后,一边整理带回的经书,一边应国王与僧众的请求,开坛讲经——他讲授的大乘佛法,结合了那烂陀寺的高深教义,听得于阗僧众如痴如醉,不少小乘僧人听完后,当场改信大乘,恳请玄奘多留些时日。

期间还有一段温暖的小插曲:于阗国盛产美玉,国王得知玄奘一路艰辛,便挑选了一块上等的羊脂玉,想赠予他作为东归的盘缠。可玄奘婉言谢绝了,他说:“贫僧西行只为求法,归唐亦只为传法,若带美玉,反倒是违背了初心。只需有足够的干粮与饮水,便足以抵达长安。”国王见他如此清廉,更添敬佩,便不再坚持,转而命人准备了充足的干粮、饮水与两匹健壮的骆驼,供他东归使用。

在整理经书的过程中,玄奘发现有几部重要的梵文经书在晒经时仍有破损,便在于阗国召集精通梵文与汉文的僧人,一同修补、抄写——他知道,这些经书是要带回长安翻译的,必须尽可能完好。于阗的僧人们得知后,纷纷主动前来帮忙,有的负责抄写,有的负责装订,瞿摩帝寺的大殿里,每天都能看到僧人们伏案忙碌的身影,一派肃穆而温暖的景象。

根据相关记载,玄奘抵达于阗后,担心自己当年私自出国可能会触怒唐太宗,就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派高昌俗人马玄智随商队送往长安,向朝廷陈述自己西行求法的经历以及现已抵达于阗,请求回到长安。

七八个月后,唐太宗收到了玄奘的表文,随即下诏派人迎接玄奘,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迎接。

也就是公元646年正月,玄奘在于阗国经书整理妥当,便向于阗国王辞行,国王不舍,亲自为他送行。

临行那日,于阗国的百姓挤满了城外的道路,僧众们手持香炉、幡旗,跟在玄奘身后,一直送了十里路。国王握着玄奘的手说:“法师此去长安,若日后有机会,还望能再回于阗,为我们讲经说法。”玄奘合十行礼,答道:“若贫僧有生之年,能完成译经大业,定当再来西域,不负国王与百姓的厚爱。”

随后,玄奘一行牵着骆驼,带着满满几箱经书,迎着正月的朝阳,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最后一段路程。他从于阗出发,经且末、鄯善(今新疆若羌、鄯善),穿越罗布泊边缘的荒漠,再经河西走廊,最终在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四日,抵达长安城外。

此时的长安早已万人空巷,百姓们争相涌上街头,只为一睹这位西行17年、载誉而归的高僧风采——玄奘的传奇,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