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4亿美元,中企遭800亿美元天价索赔,中方罕见表态
发布时间:2025-09-23 14:19 浏览量:1
800亿美元!
见过捞钱的,但是没有见过这么捞钱的,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投资非洲、开发非洲,然而,赞比亚土著却把中国企业告上法庭,要求中企赔偿800亿美元。
赞比亚开出的这张“天价罚单”简直惊呆众人,这笔巨额罚款甚至比赞比亚三年GDP都多。
对此,中方罕见做出回应,那么,这一荒诞数字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风波?
800亿美元!一个让人大脑宕机的数字,这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星际预算,也不是哪个超级富豪的全部身家,而是一张递到中国企业面前的索赔单。
更夸张的是,索赔方是赞比亚的一百多位民众,平摊下来,人均索赔额接近4亿美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赞比亚一整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也就二百六十多亿美元,这笔索赔额,相当于这个国家不吃不喝干上整整三年,这已经不是赔偿了,这简直是要把天给捅个窟窿。
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谦比希矿区的一起尾矿坝泄漏事故,但当一个数字荒诞到这种地步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法律诉求,而是一个引爆多重矛盾的符号,背后藏着多重博弈。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今年2月18日,赞比亚北部基特韦市,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不期而至,与此同时,谦比希矿区尾矿坝的防渗膜,被人为盗割,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溃口出现,部分尾矿泄漏,顺着地势污染了卡富埃河的一条支流,河里的鱼群消失了,沿岸的农田也遭了殃,玉米减产大约四成,当地居民的生计,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影响。
面对突发状况,中企的反应堪称迅速,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也就是19日凌晨三点半,溃口就被彻底封堵,随后,企业按照赞比亚政府的指令,履行修复和治理义务。
对于受损失的个体农户,公司也依据赞比亚官方出具的损害报告,进行了赔偿,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方向发展。
然而,几个月后,这份800亿美元的索赔单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平静,这个数字背后,充满了刻意的夸大和舆论动员的痕迹,有机构宣称“150万吨废水泄漏”,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整个矿区的年产量。
还有报道称河水pH值一度达到1,这基本等同于强酸,与后续的官方监测数据以及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完全相悖,这些失衡的数据,与其说是为了计算损失,不如说是为了制造恐慌,将赔偿变成一件摧毁性的武器。
更有意思的是,这起诉讼的法律状态,目前,它仅仅是“法院已登记请愿”,连是否会被正式受理都还是个未知数,这更像是一种舆论上的极限施压,法律程序反而成了其次。
在巨大的争议声中,关于这起事故,存在着多种完全不同的争议。
赞比亚政府在8月7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给出的结论是:局势基本稳定,未发现与污染直接相关的健康问题,水质也已恢复正常,官方甚至对中国企业的处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赞赏”。
中国外交部的口径也与此一致,发言人林剑在9月18日明确表示,涉事企业已经承担责任,积极配合并进行了赔偿,简言之就是,这是一起由盗窃和天灾诱发的意外,但中企以负责任的态度妥善处置了。
随后,把目光转到当地民众这里,他们通过民间社团和NGO组织发声,言语间充满了环境灾难的切肤之痛:鱼群死绝,庄稼减产,甚至有说法称影响了三十万人的生活饮水,在他们眼中,中企是环境的破坏者,是需要被追责的“恶龙”。
再者就是一些西方媒体,他们被指责借机炒作,将一起孤立的事故,系统性地描绘成中国企业在非洲掠夺资源的普遍现象,试图将中企彻底污名化。
这些争议,在一个细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事故发生后,涉事项目至今仍处于停产状态,复产需要一份新的环评报告,但就是这份报告,由谁来做,由哪个机构来评估,各方争执不下。
这背后,正是话语权的争夺:谁有权评估,谁就掌握了定义“环境安全”的标准,谁的故事版本也就更有可能成为最终的“真相”。
如果把视线从事故本身拉开,我们会发现,这起天价索赔案,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环保纠纷,它更像是一个缩影,折射出中资企业在非洲这片土地上,所嵌入的复杂地缘政治与社区信任的博弈。
中国有色矿业并非初来乍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他们就踏上了赞比亚的土地,收购谦比希铜矿,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海外开发有色金属资源,这本身就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2003年谦比希铜矿复产,到2009年收购卢安夏铜矿,再到2011年谦比希西矿区投产,中国有色矿业在这里深耕多年,建立起了从采矿到冶炼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早已深度融入当地经济。
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了各种力量博弈的焦点,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被披露出来:就在事故发生前,美国驻赞比亚大使馆曾发布过一则针对北部地区的人员撤离令。
这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有观点怀疑,这背后存在大国竞争的阴影,是美国试图阻碍中国在全球获取矿产资源的某种手段。
当然,除了外部的政治博弈,企业自身也面临着社区信任的危机,即便履行了官方程序,拿到了政府的背书,但与当地社区的信任链条,依然显得无比脆弱。
诉讼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企业在处理与政府、NGO、当地社区这三者之间复杂关系时,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中国官方的表态显得尤为关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清晰地划出了两条线,一方面,他重申了一贯要求,即海外中企要合规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当地环境,这是底线,也是基础。
但另一方面,他也强硬地表示,支持中方企业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不仅仅是一句外交辞令,更像是一种策略宣示:在复杂的海外环境中,遵守规则是本分,但面对恶意的攻击和不合理的诉求,也必须准备好“仗剑行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赞比亚的这起800亿美元索赔案,最终的结果或许并不重要,因为这个数字本身就缺乏实现的可能,但它作为一个警示,价值非凡。
它告诉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海外运营从来不只是一门生意,它更是一场需要同时在法律、舆论和政治多个维度上运筹帷幄的持久战,在别人的主场,不仅要会赚钱,更要学会战斗。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两家中国企业在非洲被提起环境诉讼,涉及金额800亿美元?中方:相关企业主动配合开展处置并对受损民众进行赔偿,该国政府给予高度评价》每日经济新闻2025-09-18 17:09
《中企遭800亿美元天价索赔!中国有色矿业回应:防渗膜被盗割等原因导致溃坝,已履行修复义务和赔偿,新索赔无依据》每日经济新闻2025-09-21 00: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