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AI越强大,我们越需要文科生的“无用之用”?

发布时间:2025-09-20 00:38  浏览量:1

前几天同事开车迷路,对着手机导航念叨:“以前闭着眼都能绕回家,现在没地图连小区门朝哪开都搞不清。”这事儿乍听像个段子,细琢磨却是咱们现代人的真实写照。胡泳教授说AI像“骆驼进帐篷”,刚开始让它伸个鼻子,最后整个人都被挤出帐篷,现在看来,咱们的大脑正被AI一点点“挤出去”。

就说记电话号码这事儿吧,十年前谁还没背过十几个常用号码,现在翻遍通讯录,连亲妈手机号都得查记录。这可不是个例,研究发现过度依赖GPS的人,大脑里负责空间记忆的区域活跃度明显降低。更有意思的是,有学者拿年轻人和长辈做实验:让两组人分析网络信息,结果长辈的批判性思维得分更高,就因为他们没那么依赖AI筛信息。

说实话,AI这玩意儿就像个“聪明的懒汉助手”:你让它写报告,它分分钟甩出游标卡尺级别的数据;可等你自己动笔时,大脑却像卡壳的打印机,半天蹦不出一个字。有职场人跟我吐槽,某次开会没带手机,当场对着PPT憋出冷汗,平时依赖AI做方案,真没了工具连框架都搭不起来。这哪是助手,根本是“思维拐杖”用成了“思维轮椅”!

前阵子看到新闻,某AI大模型通过了医学执照考试,分数还挺漂亮。可转头就有医生泼冷水:“让它诊断感冒还行,真遇上复杂病例,怕是连病人皱眉啥意思都读不懂。”这话戳中了AI的硬伤,它能玩得转语言和逻辑,却摸不透人类的“灵魂褶皱”。

霍华德·加德纳提过八大智能,AI在语言和数学上确实能打,可论起情感智能就露怯了。见过AI写诗吧?辞藻华丽得像孔雀开屏,可细品全是套路:写失恋必用“梧桐叶落”,写母爱总提“灶台炊烟”,压根没有真人那种“哭到鼻塞还强装没事”的细节。就像胡泳说的,AI缺了点“人味儿”,它不懂凌晨三点改论文的崩溃,也体会不了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手抖,这些真实的情绪颗粒,恰恰是人类智能的闪光点。

更有意思的是AI的“幻觉问题”,有朋友用某大模型查历史事件,结果被喂了一堆张冠李戴的信息。这事儿不奇怪,AI本质是玩概率游戏,就像把一堆拼图硬凑成画,看着像那么回事,细节可能全错。所以现在聪明人用AI都留个心眼:先让它给思路,自己再去扒拉原始资料,毕竟机器能帮你搬砖,却代替不了你判断“这堵墙该砌在哪儿”。

上周跟当老师的表姐吃饭,她吐槽现在批改作业像拆盲盒:有的作文用词华丽得不像初中生写的,一查果然是AI代笔;有的数学题步骤完美无缺,可让学生口头讲思路,却支支吾吾说不明白。这事儿挺尴尬:当AI都能考高分了,咱们的教育还在盯着分数打转,这不就像拿算盘跟计算机比速度吗?

胡泳提了个“无分数学习”的概念,我觉得挺对味,以前考试是为了筛选合格劳工,现在AI都能当“劳工”了,咱得培养点机器替代不了的本事。比如我外甥女的学校搞了个“项目制学习”:让学生用AI做城市交通模拟,重点不是看模型多精准,而是看他们怎么发现“老年人不会用智能公交卡”这种AI想不到的细节。这就对了嘛,教育该教的是“怎么用工具挑刺”,而不是“让工具替你干活”。

再说人文社科这事儿,乍听好像不如编程实用,可细想却是咱们跟AI划清界限的关键。就像没学过心理学,你可能搞不懂自己为啥会被AI推荐的内容“套牢”;没读过历史,也理解不了技术革新对社会的深层冲击。有位教授说得有意思:“AI能算出火箭轨道,却算不出《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眼泪有几滴是为自己流的,而这种‘算不出’的能力,恰恰是人类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