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债的穷人,负债的富人,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发布时间:2025-09-23 11:53  浏览量:1

很多年之前,有一种言论:你的钱存银行,富人从银行把你的钱贷出来,使劲用,还赚了不少。

是的,我们要鼓励消费,钱不花,就等于没有,就等于持续穷苦。

到了这几年,人们换了一套说辞:抠抠搜搜一辈子,有存款三四十万,这就超越了90%的人,真正自由了。

怎么说,都似乎有道理。只是此一时,彼一时而已。

回到现实,你觉得,不负债的穷人,负债的富人,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01

你观察到了没有,这几年,很多人鼓吹,没负债,没房子车子,没老婆,没后代,没固定工作的人,赢了。是躺赢!

他们把买房买车,娶妻生子的开销,都累积起来,养老是无忧的。工作也不需要太费劲,轻轻松松就可以搞定生活费用。

并且他们完美地避开了房价的下跌。对比那些有好几套房子的人,动不动就亏几十万。那么没有房子的人,不就是“赚了几十万”。

如果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在此刻想买房子,是很容易的。有几万块,都可以在县城买一套房子。

租房也可以了,开销不大,随时都可以换房子。一辈子租房,也没有房子70年之后的一系列问题。

就是孩子读书,也不需要和房子捆绑在一起。什么学区房,不过是概念而已。如果孩子争气,在小县城读书,照样去好大学。

买车这方面,穷人的优势也很明显。

搭车出门,还请人服务,自己不疲劳,还开销更少。现在,手机点一点,这车子就到你脚跟前。

万一遇到堵车,你下车,走几步,也不担心车子停在哪里的问题。

这年头,停车费用、油费,都不便宜。电车的话,常常有被远程操控的担忧,要是电瓶更换,动不动几万。

反正买一台车的钱,够自己打车很多年了。平时的话,一台小电驴,足够了。还不担心堵车,不要停车费等。什么车不要,公交车也方便。

结婚生子,没有意义,特别是穷人,难不成让子女继承自己的“穷”,太残忍了。

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几十万,结婚的彩礼,也要好几万。这些钱,累积起来,完全可以用来养老了。

以后购买养老服务,比儿子强太多。尤其是不孝的儿子,这养大了,还是一个麻烦,要啃老。

人穷,没有关系,我们主打一个“不负债”——这就意味着,没有压力。似乎是赢了。

02

富人呢?前些年贷款买房买车,还贷款创业等,富人也积极地结婚生子,为子女留下一些资产,还在子女身上,各种投资。

没有想到,这几年,经济下行很厉害,很多中产都穷回去了。

富人手里有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

大城市的房子,可能价格腰斩了。二手房的话,就算是毛坯,都不好卖。房子不再是稳定财产的方法,而是消耗品。

有的富人着急了,房贷的压力巨大。迫于无奈,房子卖了,亏了很多。这折腾三五年,所有的收入,都搭进去了。

车子就更加不值钱了。几十万的车,五年后,折价到三分之一吧。

如果自己的收入缩水,很贵的车子,养不起了。越贵的车,养车费用越高。妥妥的负担。

富人的折腾,也越来越疲惫了。

贷款创业似乎是行不通了。大部分的行业,让人望而生畏。

一些创业路上的富人,忽然就暴雷。比方说,许某某,曾经的房地产一哥,成为了大家的一个笑话。

富人在鸡娃,但也觉得不合算了。

很多富人,开始对孩子抠抠搜搜。让孩子不学钢琴,少去什么辅导课。艺术路,慢慢不热门了。

更可怕的是,富人的孩子学坏了,还以为自己是富二代。

我们还看到,富不过三代的例子。这富人打拼大半生,却在晚年,过不好日子。如果富人的资产不多,孩子几个,还发愁孩子怎么养大。

富人不值得羡慕,他们一旦负债,就似乎是输了。

03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再去分析,输赢就没有具体的标准,而是人生价值的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马太效应”——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强大的人变强,不是他本身多厉害,而是他勇敢地走,去拥有压力,从而逼着自己更进一步。

很多富人,一开始也是穷人,正因为负债了,投资了,为了保住资产,费尽周折。多年后,他的财富增加了,也成为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也许现在富人还是负债,但是他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人脉资源宽。这就印证了一句俗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富人在后来,有一定的资产,还有家庭,孩子等,也算是不错了。

如果穷人总是按部就班,过没有压力的生活,他们的余生,不会朝着设定的路线走。

有一个“滑滑梯定律”,说一个人下滑,是最没有压力的,并且会一滑到底。也就是躺平。

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生活浑浑噩噩。

穷人有孩子的话,也没有过多培养,未来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别看五保户,在养老院很好,他们的孤独,他们的命运,逃不过凄凉。

我们不要看一时半会的人生状态,要看“一辈子”。

你要选择穷而稳定,认为这样可以赢,我们也不反驳,非要你认同我们的观点,毕竟人各有志。

但是我们建议,人要敢于改变,一辈子总要去经历一些什么,得到了,失去了,留下丰富多彩的过程,才不枉费一生。

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具有远见,终究是不负不欠,很好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