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畔古建州,只剩黄花滩塔立,千年烟火何处寻
发布时间:2025-09-23 08:00 浏览量:1
站在今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的田埂上,风掠过玉米叶的沙沙声里,总能混进些细碎的回响——像是砖缝里渗出的辽代铜铃响,又像是夯土城墙在地下轻轻叹息。目光越过几户红瓦农房,那座八角形的古塔就立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十三层密檐像被时光压过的褶皱,一层叠着一层,把千年的故事都藏在了砖石缝里。
没人说得清,当年辽圣宗下令迁建州城时,是不是先定了这座塔的位置。只知道公元10世纪末,原来在木头城子镇的建州城,总被大凌河的洪水淹得抬不起头,辽圣宗一拍板,整个城就往东北挪了几十里,落到了黄花滩这处高台上。那会儿的建州城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作为辽太祖亲手设下的保静军节度使驻地,管着永霸、永康、永和、阜俗四县,城里光是节度使的衙署就占了半条街,酒肆、驿站、铁匠铺挤得满满当当,南来北往的商队牵着骆驼从城门进进出出,驼铃响能飘出二里地去。城墙上的士兵换岗时的甲胄碰撞声,佛堂里僧侣们的诵经声,还有市集上小贩叫卖的吆喝声,揉在一起,就是大辽初年最鲜活的烟火气。
可现在再往地下挖,除了些破碎的辽代陶片,连当年城墙的夯土层都快找不全了。倒是山坡上的黄花滩塔,硬是扛过了千年的风雨,还站在那儿。它不是空心的,是实打实的八角实心塔,高约32米,当年建它,就是为了供奉佛舍利——那可是辽代皇室最看重的事,每一座供奉舍利的塔,都得选最好的工匠,用最实的料。你凑近了看塔身,七面都刻着站立的佛像,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法器,衣褶的纹路还清晰得很,像是昨天才刻上去的。更有意思的是,每尊佛像旁边都有砖雕的人名,不是什么皇亲国戚的名字,倒像是工匠的落款,想来是当年建塔时,工匠们怕后人忘了自己的手艺,特意留下的印记。只是塔顶的塔刹早就没了踪影,现在看到的是2009年维修时加上的,新砖和旧砖的颜色差着一截,倒像是给古塔戴了顶新帽子,有点滑稽,又有点让人心里发酸——要是原塔刹还在,该多好看啊。
村里的老人说,早年间塔底下还有块石碑,上面刻着建塔的缘由,后来不知被谁挪走了,现在只剩个模糊的碑座。还有人说,几十年前在塔附近挖地,挖出过一个铜制的小盒子,打开里面是空的,不知道是不是当年装舍利的容器。这些说法没个准头,却让这座塔多了几分神秘。你要是傍晚去看,夕阳把塔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旁边的田地里,影子里好像能看见当年建塔的工匠们,正弯腰砌着最后一块砖;又好像能看见辽代的僧人,捧着舍利,一步步走上塔基,脚步声在空荡的山谷里回响。
其实不光是黄花滩塔,当年的建州城周围,还有两座塔跟它作伴——八棱观塔和东平房塔。这三座塔就像三个哨兵,围着建州城站了千年。八棱观塔在不远处的八棱观村,也是辽代的,塔身比黄花滩塔粗些,上面的浮雕更繁复,只是这些年风化得厉害,有些佛像的脸都看不清了。东平房塔则藏在另一个村子里,规模小一点,却更显秀气,塔身上的砖雕花纹,连缠枝莲的花瓣都能数清。听说早年间,这三座塔之间还有小路连着,城里的人想拜佛,随便去哪座都方便。可现在,小路早被庄稼地和房屋盖了,要想一次看完三座塔,得开车绕好几个弯。
有时候会想,要是建州城没没落,要是这些塔一直处在繁华地界,现在会不会跟西安的大雁塔、开封的铁塔一样,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游客们排着队买票,导游拿着小旗子,指着塔身上的佛像说:“各位请看,这尊是文殊菩萨,那尊是普贤菩萨……”可偏偏,它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小村子里。没有游客,没有售票员,只有村里的孩子会在放学后跑到塔底下玩,捡几块塔身上掉下来的碎砖,追着蝴蝶跑。老人们会坐在塔旁边的石头上晒太阳,聊着谁家的玉米长得好,谁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偶尔抬头看看塔,说一句:“这塔啊,比我爷爷的爷爷岁数都大。”
可也正是因为这样,黄花滩塔才保留了最本真的样子。它没有被过度修复,没有被商业化包装,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村子里的人一代代生老病死,看着田里的庄稼一茬茬春种秋收。它见过辽代的繁华,也见过后来的战乱,见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也见过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安了路灯的新模样。它就像一个沉默的老人,把所有的故事都藏在心里,只在风吹过塔檐时,轻轻透露一点过往。
前阵子有几个搞考古的人来村里,围着塔转了好几天,拿着相机拍,拿着尺子量,还在塔周围挖了几个小坑。村里的人都跑去看,有人问:“这塔底下是不是有宝贝啊?”考古的人笑着说:“这塔本身就是宝贝。”是啊,它不是金银珠宝,却比金银珠宝更珍贵——它是活的历史,是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千年记忆。你摸着塔身上粗糙的砖块,能感觉到当年工匠们的温度;你看着塔身上模糊的佛像,能想象出当年信徒们虔诚的模样;你站在塔底下抬头望,能看见千年的时光在塔檐上流转。
现在有时候会刷到一些关于古建筑的视频,评论里总有人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没人保护啊?”“要是在大城市,早就火了。”可我倒觉得,黄花滩塔现在的样子挺好。它不需要火,不需要太多人的关注,只要能安安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村子里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就够了。当然,也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它,知道在辽宁朝阳的一个小村子里,还有这么一座见证了辽代繁华的古塔,还有这么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要是能穿越回辽代的建州城,站在这座塔底下,会看到什么?是穿着辽代服饰的人们来来往往,还是城墙上飘扬的辽代旗帜?是佛堂里香火缭绕,还是市集上热闹非凡?而现在,站在塔底下的我们,又能给千年后的人留下些什么呢?是关于这座塔的故事,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印记?
或许,这就是古建筑的意义吧——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在匆匆忙忙的生活里,能停下脚步,触摸历史的温度,思考自己的位置。黄花滩塔还会继续站在那儿,再过一百年,再过一千年,它依然会看着这个世界,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续写新的故事。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它,保护它,把它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波仔聊古建筑#
- 上一篇:2008,我们在交院的“七剑下天山”
- 下一篇:9月23日普通干线公路早间路况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