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又一“百亿产业”崩塌!特朗普只是推手?
发布时间:2025-09-23 07:01 浏览量:1
下次你随手拧个螺丝,或者坐在宜家买的椅子上嘎吱作响时,可以花一秒钟想想手里这个小玩意儿。你可能根本想不到,就这么个不起眼、扔在地上都懒得捡的东西,曾经撑起过一个年产值几百亿的“隐形王国”。
大家都知道台积电,但很多人不知道,台湾省还有不少其他隐形冠军——像螺丝这种小零件,台湾公司就曾经独步天下。
在台湾南部,从高雄到台南那一片,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上千家螺丝工厂,产值上百亿。
在最鼎盛的时期,那里的马路据说都是“闪闪发光”的——不是因为铺了金子,而是因为运输钢材和螺丝的卡车一路掉,路上全是细小的螺丝和金属碎屑,阳光一照,刺眼得很。当地的老司机个个都是换胎专家,没别的,轮胎太容易被扎了。
这个靠着无数“黑手”(老师傅们)没日没夜、一锤一锤敲出来的产业,养活了几十万人,曾经是当地几代人的骄傲。
然而就在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像一张冷冰冰的诊断书,直接揭开了这个“王国”光鲜下的裂痕。
报道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个曾经的冠军,正同时遭受着特朗普关税、中国大陆竞争和新台币升值的“三重绞杀”。一夜之间,订单暴跌近20%,工厂接连倒闭,一个时代的辉煌,似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黄昏。
关税、竞争、汇率,这三个词听起来平平无奇,怎么凑到一起,就成了一把足以“杀死”一个产业的飞刀?有时候,压垮你的不是你的同行,甚至不是你自己,而是时代转向时,随手扬起的一粒灰。
今天,我们就从这颗被送上“手术台”的小小螺丝钉开始,看看这场已经开始的“围猎”,以及它背后那只正在改写全球规则的、看不见的大手。
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光靠埋头苦干都是不够的,你还得正好站在时代的风口上。台湾的螺丝产业,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这事儿得从二战后说起。
那时候的全球经济,在美国的主导下,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格局,后来被学者们总结为“雁行模式”。
领头的大雁毫无疑问是美国,它掌握着最核心的技术、金融和消费市场;紧跟在后面的是它的“大徒弟”日本,再往后,就是韩国、台湾这些“亚洲四小龙”。
这个模式的逻辑很简单:美国人不想干那些又脏又累的制造业了,要玩更高大上的。
于是,它就把钢铁、汽车这些产业,外包给了战后急需重建、人力成本又低的盟友日本。
等日本经济缓过劲来,也开始鸟枪换炮,追求技术升级了,它就把更低端的、利润更薄的螺丝、纺织、塑料这些“黑手”活儿,又甩给了自己的“小师弟”——台湾和韩国。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全球化”,一个层层分包的巨大工程。而台湾,正好接住了从天而降的这块“馅饼”。
那时候的台湾,没什么像样的资源,但有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一股“爱拼才会赢”的狠劲。
大量的螺丝工厂就在高雄周边的农田里拔地而起,很多都是家庭作坊,老板带着工人,一家老小齐上阵,吃住都在厂里。他们没什么技术优势,唯一的法宝就是:能吃苦、成本低、交货快。
当时的场景就是,美国人下一个订单,日本人提供技术和图纸,台湾人就在闷热的铁皮厂房里,伴随着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把一卷卷钢材,加工成亿万颗亮晶晶的螺丝,再装上货船运往全球,嵌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
就这样,靠着完美承接了这次全球产业链的梯度转移,再加上自身极致的成本控制和拼命的努力,台湾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硬是把这门谁都看不上的小生意,做到了世界第一,成了名副其实的“螺丝王国”。
在那个全球化高歌猛进的年代,这种模式看起来简直是天作之合。每一只大雁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飞得很好,大家都有钱赚。但命运所有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他们当时没意识到的是,这种完全依赖于国际分工的繁荣,根基其实极其脆弱。
一旦领头的大雁改变了航向,或者身后有新的、更庞大的雁群以更快的速度追上来,整个队形,说散就散。
在那个全球化的黄金年代,大家总觉得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他们忘了,建立在别人牌桌上的繁荣,是最靠不住的。
果不其然,“黑天鹅”接二连三地来了。三记重锤,几乎在同一时间,狠狠地砸在了台湾螺丝这个“王国”的脑门上。
第一击:美国的“翻脸”
表面上看,是特朗普政府突然发疯,对进口钢铁和铝材征收50%的重税。但如果你只看到关税,那就太天真了。
这背后真正的逻辑是,“雁行模式”的领头雁——美国,不想带着大家玩了。它要亲手拆掉自己过去几十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全球化体系。
这就好比当初是你张罗开了一家全球大饭店,定好了规矩,邀请全世界都来吃饭。结果吃到一半,你发现有个叫“中国”的食客,不仅长得越来越壮,吃的越来越多,甚至还想跑到后厨研究你的菜谱,大有跟你抢老板位置的架势。
你怎么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桌子给掀了,大喊一声:“老子不干了,以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特朗普的关税,就是掀桌子的那个动作。
它的核心目的从来不是那点关税收入,而是要打乱全球供应链,逼着制造业回流美国,或者至少要搬出中国的影响范围。
在这场掀桌子的混战中,台湾的螺丝产业,就是那个坐在桌边,被滚烫的火锅汤和饭菜扣了一脸的倒霉蛋。美国搞关税,战略目标是遏制大陆,台湾只是这场巨头博弈中,被精准命中的“附带伤害”。它曾经赖以为生的全球秩序,正在被秩序的建立者亲手摧毁。
第二击:大陆的“碾压”
如果说美国的锤子是突如其来的“天灾”,那来自大陆的锤子,就是早就注定的“人祸”。
过去几十年,台湾的螺丝老板们纷纷跑到大陆设厂,他们是把大陆当成一个更便宜的加工基地,把自己当成是带着技术和管理经验去“指导”学生的老师。
但他们忘了,身后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速度和体量,是人类工业史上史无前例的。
短短二十年,大陆不仅把“老师”的所有技术和工艺全都学会了,还凭借着自己恐怖的规模效应和无所不包的全产业链配套,反过来开始对“老师”进行“降维打击”。
什么叫降维打击?就是台湾能做的,大陆都能做;台湾做一万颗的成本,大陆做一亿颗,成本能直接给你干到“白菜价”。
《纽约时报》的报道里提到,大陆同行的报价能比台湾低30%到50%。
这仗还怎么打?你引以为傲的所有优势,在绝对的规模和成本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这已经不是市场竞争了,这叫产业碾压。大陆这只新的、体型如恐龙般的“大雁”,从后面飞上来,翅膀一扇,就把前面的老师傅们扇得七零八落。
第三击:内部的“撕裂”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来自骆驼自己身上。台湾螺丝产业面临的第三记重锤,恰恰来自岛内经济的“骄傲”——半导体产业。
这就是经济学上一个非常经典的现象,叫做“荷兰病”。
简单说,就是一个家里突然出了个超级学霸(台积电为首的芯片产业),这个学霸太能挣钱了,名震全球,导致整个家庭的声望和地位(也就是新台币的汇率)水涨船高。
结果就是,家里那个虽然不怎么风光、但一直老老实实种地、开小卖部来养活多数人的兄弟(传统制造业),突然发现自己的东西在国际上变得贵得离谱,根本卖不出去了。
同时,家里所有的资源、父母的关爱、优秀的年轻人都涌向了那个学霸,种地的兄弟不仅被冷落,连招个帮手都招不到。
学霸的光芒,反而灼伤了自己人。
新闻里的数据对比极其残酷:当台湾的芯片和AI服务器出口同比暴涨超过50%的时候,螺丝等传统产品的出口却下滑了近6%。
一边是烈火烹油,一边是寒风刺骨。政府的资源倾斜、社会的舆论关注、最优秀的年轻人都去了高新科技产业,留给螺丝厂这些“传统行业”的,只有越来越高的成本、越来越难招的工人和一张张无人问津的订单。
这种强烈的内部撕裂,最终完成了致命一击。
这三记重锤,看似来自贸易、产业和金融等不同方向,但如果你把地图拉远,把时间拉长,会发现它们的落点是同一个地方:全球产业链的“中间地带”。
过去几十年,这个“中间地带”是个绝佳的位置。像台湾、韩国,甚至德国和日本,都在这个生态位上活得非常滋润。
它们的生存法则很简单:上游,能从老大美国那里拿到最先进的技术、设计和终端订单;下游,能充分利用中国大陆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完善的配套。两头通吃,左右逢源,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但现在,时代变了。
当老大(美国)和老二(中国)撕破脸,开始全面对抗的时候,“中间地带”就不再是岁月静好的缓冲区,而是巨石互撞时最先被碾碎的破碎带。
老大的逻辑是:你必须选边站。我的技术、我的市场,不能再让你随随便便地拿去跟老二做生意,你必须跟我“脱钩”。于是,关税壁垒、技术封锁,各种大棒就来了。
老二的逻辑是:你过去能干的那些活,我现在不但都能干,而且能干得比你更便宜、规模更大。于是,产业升级、市场替代,温水煮青蛙,慢慢就把你的活路给断了。
这就是今天所有“中间经济体”面临的绝境:往上,你冲不破美国的技术天花板;往下,你拼不过大陆的成本无底线。 上下夹击,动弹不得,这就是“中间层”的宿命。
台湾螺丝产业的悲剧,就是这个宿命最生动的一个注脚。
面对这种局面,台湾的选择,或者说它“被迫”做出的选择,是把所有的资源和赌注,都押在了一个产业上——半导体。
它的战略就是,用一个台积电,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技术链条上一个谁也绕不开的“超级节点”,以此来换取安全和无可替代的话语权。
但代价就是,为了保住这一个“尖子生”,其他所有的“普通学生”,比如螺丝、纺织、机械这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都可能成为被牺牲的代价。
经济,终究只是政治的延伸。在一个加速分裂的世界里,已经不存在左右逢源的“小确幸”。要么上牌桌成为顶级玩家,要么就只能沦为别人牌局里的筹码。
螺丝产业的黄昏,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真相。
我们把目光再拉回到那颗小小的螺丝钉上。
在过去的全球化黄金时代,它是一枚不起眼的功勋章。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却连接着美国的订单、日本的技术和台湾工厂里的汗水,它是那个全球分工、合作共赢年代的最佳见证。
而今天,它锈迹斑斑,成了一滴时代的眼泪。它的锈迹,映照出的是一个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旧秩序,和一个正在经历地壳变动般重塑的新世界。
这颗螺丝的命运其实在告诉我们,那个可以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埋头做生意赚钱的时代,或许真的结束了。
未来的牌桌上,再微小的生意,再不起眼的选择,背后都将是政治、是队伍,是每一个经济体都无法回避的站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