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速览|苏北运河宿迁段首次实现全自动调度 扬工院学生研发“懂运河”的AI讲解员

发布时间:2025-09-22 21:37  浏览量:1

手机一点全搞定!苏北运河宿迁段首次实现全自动调度

行船过闸时,因操作复杂、水流多变等因素,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9月19日,苏北运河智慧化创新实践新闻通气会在宿迁召开。会上传来一个好消息:苏北运河宿迁段已实现全自动调度。科技赋能千年水道,推动了航闸运行管理的转型升级,让船舶通过更顺畅。

作为一名拥有36年航行经验的老船长,陆凌云驾驶大型顶推船,常年奔波于苏北运河承运煤炭。以往从徐州到张家港需耗时半个月,如今有了“船讯通”app,轻轻一点,船闸动态、水位信息、调度计划尽在掌握,航程时间缩短了一半。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苏北航务管理处大力推进“智慧运河”建设的成果。苏北运河全长404公里,纵跨徐州、宿迁、淮安、扬州4市14县(区)。作为国家水运主干道,其年货运量连续多年突破3亿吨。为提升船员体验与通航效率,2022年江苏启动“智慧运河”建设,选择宿迁航务中心刘老涧船闸作为试点,着力构建全要素感知运行监测、全智能联合调度、全自动过闸协同控制和全伴随“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四大核心系统。今年5月,系统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8月正式启用,为全省48座船闸管理所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经验。

苏北航务管理处处长朱雷雷说:“‘智慧运河’建成以后,我们整个的10个航运梯级,28个船闸可以进行联调,放行更加畅通。每年运输量能够增加1亿吨,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单通道的二级航道;整个船闸全自动运行以后,大幅地提升了安全性和效率,每天能够多放2~3个闸次,也能节省10%~20%的时间,大幅提升通行效率。”

目前,苏北运河过往船舶已全部注册“船讯通”,使用覆盖率100%,惠及超10万水运从业人员,船企、船民服务满意度提升99%以上。

扬工院学生研发“懂运河”的AI讲解员

近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出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讲解员”——它不仅能对运河文化如数家珍、随时回应游客提问,更能以生动风趣的方式,将千里运河的千年故事娓娓道来。这款名为“运河通”的AI智能讲解机器人,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本科生团队独立研发,目前已正式投入展厅使用。

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中,“运河通”凭借其流畅清晰的讲解与灵敏的响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互动。面对一件唐代船模,它用富有表现力的语音介绍:“您眼前的是唐代漕船复原模型,船长15米,宽3米,载重约30吨,相当于两辆现代卡车的运量。您是想了解它的航行故事,还是制造工艺呢?”游客纷纷抛出问题,而它应对自如、对答如流,引来阵阵称赞。

项目负责人陈超介绍,团队在研发中攻克了多项智能讲解的技术难关:“我们为‘运河通’定制了语音合成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数千小时的专业讲解录音,让它发音准确、自然,还富有情感。”另一负责人唐善恒补充道:“机器人依托庞大的运河知识图谱,团队整理了超百万字的史料,构建了涵盖人物、事件、文物等的完整知识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也能准确识别各类提问——即使问题口语化、不完整,也能理解其意图。”

“难得的是,同学们真正把技术用在了文化传播的实际场景中,”指导老师评价,“他们在项目中不仅提升了研发能力,更学会了用科技传递人文价值。”

北京通州开启运河题材原创剧本创作孵化活动

日前,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副中心运河题材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采风孵化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与北京市文旅局主办的“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进行了有机连接与接力。市级孵化项目第四季中,话剧《漕河戏梦》与《朱卷诡案》两部优秀的通州题材作品成功入围。通州区以此为契机,正式启动年度孵化工作,并将这两部新作纳入本项目作品库,体现了市区两级的优势互补与高效协作。

根据2025年度工作计划,本项目将持续深化“四库”(作品库、人才库、专家库、选题库)建设,并重点完成两大任务指标。推动已完成商业制作的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幻游记》在今年10月进行商业演出;从2024年孵化的两部优秀片段作品中择一进行全剧孵化,并完成公开展示。

淮北濉溪:博物馆里“时光墙” 让运河遗迹“活起来”

2025年,安徽省濉溪县柳孜运河桥梁遗址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在柳孜运河桥梁遗址兴建,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以创新的展陈方式和沉浸式体验,让古老的大运河“活”了起来。

埃及政府9月20日发表声明,埃及总理马德布利当天在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为中国和土耳其企业投资的两座纺织厂揭幕。

这两座工厂位于西坎塔拉工业区,分别是中国企业恒生埃及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和土耳其企业埃尔奥卢全球控股公司投资。

恒生埃及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松夫表示,该公司建设的纺织厂总投资额7000万美元,占地20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每期占地10万平方米,将创造约1300个就业岗位。

大型话剧《北上》为首都观众铺展运河长卷

大型话剧《北上》剧照。 剧组供图

作为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高校展演月”特邀剧目,大型话剧《北上》9月19日晚在京上演,以典雅之姿、隽永之气为首都观众再度铺展一幅纵贯百年的运河精神长卷。

该剧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以意大利人“小波罗”沿运河北上的旅程为主线,同时采用古今交织的叙事结构,通过三代人的命运流转,串联起跨越百年的人间世情。自2024年9月杭州首演以来,该剧已走过北京、上海、宁波等运河流域城市。

此次《北上》“周年版”在剧本结构、人物逻辑、舞台视觉等方面进一步精耕细作,更聚焦谢、孙、邵三家后人在同一空间的交汇点,百年家族血脉与运河文脉的同频共振愈发清晰。同时,多媒体影像与榫卯结构船只的动态组合,让更多运河地标“活”在舞台上,观众仿佛置身千年水道;搭配灯光设计,也使其剧中人物的情感进一步得到深化,意大利人小波罗与翻译谢平遥的百年追寻,与当代后人“沿着运河找自己”的旅程构成一种镜像关系,家国情怀在“河运、国运、人运”的史诗中层层递进。

穿越千年丝路 浙江留学生体验“辑里湖丝”清凉智慧

9月,浙江南浔,辑里湖丝博物馆展示的湖丝。胡丰盛 摄

“Silk is not just a fabric, It’s a time machine。(丝绸不仅是面料,更是时光机。)”9月,身着湖丝服装,漫步浙江南浔古镇,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留学生HAN HTAR HTAR(中文名,韩桃桃)正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丝绸穿越之旅”。

自南宋淳祐年间建镇以来,这座被运河环绕的古镇就因“辑里湖丝”名扬天下。明代万历年间《湖州府志》记载:“湖丝甲天下,而南浔最精。”

换上淡雅的湖丝服装,韩桃桃发现,“高温天里,衣服比我想象的要舒服和凉快得多!”

为什么丝绸如此清凉?南浔区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人介绍,“丝绸是天然蛋白质纤维,含有大量亲水基团,吸湿能力非常强。它的导热系数在天然纤维中也优于棉麻。”

丝绸是古代中国重要的避暑面料,其轻薄透气的特性能有效缓解高温不适。在南浔辑里湖丝博物馆,韩桃桃见到了南浔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获奖丝绸。“这就是让中国丝绸再次惊艳世界的‘辑里湖丝’!”她惊叹道。“辑里湖丝”因产于辑里村而得名,以其“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著称。最令人称奇的是,一根湖丝能穿起8枚铜钱。

“借运河之便,得蚕丝之利”。从南宋开始,湖丝便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最鼎盛时,南浔丝商创造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的财富传奇——资产超千万两的称“象”,五百万两以上是“牛”,百万两以上就是“金狗”。

南浔古镇的丝业会馆曾是湖州丝商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场所,现在则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演示着生丝交易流程,并且成为苏州评弹的演出场所。这让韩桃桃颇为享受:“虽然不太懂,但这里浓厚的历史气息,声音和韵律就像丝绸一样包围着我。”

从丝业会馆走出,韩桃桃结束了一天的古镇湖丝体验之旅。从南宋的市舶司到清末的通商口岸,从《天工开物》的记载到世博会的奖章,在韩桃桃看来,丝绸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中华文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中国古人的智慧,真是惊艳!”她抚摸着身上的丝绸面料感叹道。

2025天津戏剧节开幕

近日,2025天津戏剧节正式启幕。本届戏剧节设有“剧目展演”、“无处不沉浸——戏剧之城”国庆节特别活动、“第三届天津大学生戏剧节”“首届天津中小学校园戏剧节”4大板块,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2025天津戏剧节将三地文化协同发展融入各个板块。京津冀七大院团共创开幕大戏《白蛇·喜见升卿》,汇聚京津冀三地名家,彰显区域协同的艺术创造力。此外,本届戏剧节还进一步拓展合作维度,将天津大学生戏剧节范围扩展至京冀高校,为三地青年搭建戏剧创作与表演的交流平台。

本届戏剧节将有98部、417场演出,涵盖“名剧展演”“院团风采”“小剧场展演”“戏剧展映”4个单元。“名剧展演”单元特邀享誉全国的知名文艺演出团体看家作品至津,包含北京歌剧舞剧院热门舞剧《破冰》,由陈佩斯导演并主演、四度来津的话剧《戏台》,方旭执导、北京市演出公司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骆驼祥子》,香港中英剧团的粤语话剧《元宵》等剧目。

本届戏剧节将持续至202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