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完女儿学校的预制菜午餐,我却被美国老师的“操作”整不会了…
发布时间:2025-09-22 09:18 浏览量:1
01
这段时间关于西贝预制菜的话题吵疯了,女儿在学校每天吃的也是预制菜,下面这个就是她们的标准午餐。
都是一些汉堡、披萨、鸡块、土豆泥、沙拉这些,事先做好了,然后烤一烤,加热一下,再分发到学生手里。
说实话,一点都不好吃!
前几天,女儿老师还给学生们办了一次关于午餐食物的讨论,我以为老师会严肃讨论食物品质的问题,但没想到看完老师上课的内容,真把我愣住了!
02
那是下午的一堂课,孩子刚吃完午餐。
结果老师拿着一个饭盒过来,说有些食物,想给大家看看。
打开一看,里面就是一些胡萝卜、黄瓜、葡萄之类的食物。
紧接着,老师开始问了:“最早美国和欧洲是没有胡萝卜、黄瓜和葡萄的,你知道这些食物是从哪来的吗?”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上来了,纷纷猜答案。
没想到她们每天都习以为常的食物,竟然还有一段神秘的来历。
后来老师公布了答案,说这些食物都是来自“Silk Road”,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路从中亚那边传到欧洲的。
紧接着她又拿出餐巾纸,问这张纸是从哪来的呢?
最后老师又公布了答案,说纸张也是来自于“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到了欧洲。
她陆陆续续演示了好多东西,从孩子们平时吃的食物、擦手的纸巾,到喝水的瓷器、装饰的丝巾,挨个给孩子们演示了一遍。
末了,她公布了她这堂课的学习计划,就是讲解“Silk Road(丝绸之路)”!
03
听完女儿说的老师上课内容,我笑了。
因为我曾经暑假的时候带女儿走过河西走廊,专门参观了丝绸之路,我想女儿一定对这些知识轻车熟路,肯定能学的不错。
但没想到,妹妹却告诉我,老师讲的,和我说的有很大的不一样!
那一刻,我就纳闷了,不就是丝绸之路吗,我们讲的能有啥不同吗?
可当我看到女儿拿回来的作业,我就傻眼了,确实,她们老师讲的丝绸之路,比我之前对她讲的有意思的多!
我首先看到的是女儿一张Study Guide,也就是学习参考。
上面是这么说的,孩子这次要完成一个大的项目,而这个项目会涉及很多资料,老师是不会给答案的,而学生们需要从下面这些网站自己找答案去。
而我手头的那份学习参考,正是老师提供的所有网站清单,一共十来个,也就是说从上面这些资料库里,孩子可以找寻答案。
那这个项目是怎么进行的呢?我继续往下看下去。
女儿带回来一打作业纸,就是像下面这样:
它一张纸有两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关于丝绸之路的一项研究。
它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下方这个红方框,里面注明“Sources”。
也就是说孩子在回答后,一定要注明你的答案来源,参考了什么书籍或者网站,这样你的论文才有严谨性。
这种论文看起来简单,但是写起来真是很费事,也很费时间。
你看下面这个就是女儿之前做另外一个项目写的内容,纸张正面都写不下,全都写到背面去了,写的密密麻麻的调研报告。
因此,这次丝绸之路的研究项目,又是一次对孩子科研、学术能力的考验!
05
我一开始对女儿充满信心,因为丝绸之路毕竟我给她讲过,她也挺了解的,做这个项目应该不是啥问题。
可是当我看了老师布置的研究课题后,我顿时傻眼了!
这些课题不仅覆盖地理、历史、科学,还特别考验孩子的研究能力。
老师的研究课题分为几个Level。
1、首先是第一个Level,她让孩子画了张世界地图。
你看这就是女儿画的世界地图: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在地图中标注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出来。
她让孩子在论文里写出:
丝绸之路从什么国家到什么国家?
中间经过了哪些重要的城市?
主要运送了什么货物?
我以前只是给女儿主讲丝绸之路在中国部分的内容,讲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但是老师明显格局会更大,她更着眼于丝绸之路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包括中国、古罗马、阿拉伯地区。
就像她在上课刚开始拿食物举的例子,那些胡萝卜、黄瓜、葡萄等水果,都是通过丝绸之路向东流向了中国,向西流向了古罗马。
2、接着是第二个Level,她让学生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
老师让学生扮演一位古代的商人,是骆驼商队的队长,要带领商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或帕米尔高原时。
这时候,你会面临哪些具体的困难?古代的人们可能想出了哪些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
女儿这时候就需要研究沙漠气候,理解茫茫大漠对商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她需要研究行走路线,怎么走才能最节省路程?
她甚至还要研究骆驼的习性,在这片大漠里要携带多少水,骆驼能撑多少天,食物又得带多少?
你看,这个问题就很有挑战,因为孩子需要了解地理和历史,甚至还需要了解气候和生物。
3、后面是第三个Level,她让孩子分析丝绸之路的价值。
这时候老师会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而不是“瓷器之路”,或者“黄金之路”?
这样的“丝绸之路”对周边的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
你看这时候是对孩子思辨能力的一种考查,这些答案没法从课本里直接找到,她们需要去搜索资料,去辩证地看问题。
就比如说女儿当时从中国的角度去看待丝绸之路,因为汉武帝的时候,霍去病、卫青两位大将军打败了匈奴,开辟了河西走廊,从而打通了丝绸之路,这就位大汉王朝和西域诸国的交流打开了一个渠道,从而实现东西方的互通。
这些内容就需要孩子结合地理、历史去全盘分析和考量!
4、最后是第四个Level,她让孩子连接古今,创造想象。
这里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因为老师让学生又一次扮演古代商人,而这次你要从长安到君士坦丁堡。
那么为了这次完美的旅行,你会携带什么商品、选择什么路线、在什么季节出发?
这个题目特别有挑战。
因为女儿需要研究地图,看看长安在哪,君士坦丁堡又在哪,中间有什么路线可以通过?
她需要研究地理,了解这段旅程需要多长时间,沿途什么季节会比较适合行走,如何避开雨水、寒冷那些最艰难的季节?
她还需要研究贸易,因为跋山涉水不容易,携带的货品不能太大,还要容易保存,最重要的是,价值要高,能带来巨额收入,所以货品的选择也很有讲究。
这其实就是让孩子扮演了一次CEO的角色,去设计你的商业版图!
06
女儿一个周末都在搞这个项目,每个问题她都要在文献网站里搜索半天,最后才能得到她的答案,而我就在旁边看她研究。
看见女儿写出的那一页页研究报告,还时不时给我分享她这么推论的依据,我突然有点小感慨。
女儿今年4年级了,我觉得自己在她这个年纪没有她这份研究能力。那时的我只会刷题,缺少一些思考。
可是现在的孩子很棒,她们更多的拥有一种思辨能力,
这段探索的旅程,让我看到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
它正悄然走出“标准答案”的时代,走向培养孩子真正思考、研究和创造的能力。女儿的研究过程,正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从记忆知识点到构建知识体系的蜕变。
就像女儿做的这个项目,它真正教会孩子的,是如何在信息中筛选判断,如何像学者一样严谨分析,又如何跨越时空,在复杂的历史地理中思辨权衡。
这正是应对未来世界最核心的能力——不是重复刷题的速度,而是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这正是我一直希望孩子做到的:
把世界变成她们的教材,鼓励孩子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
正在团购
我这周会推荐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课程,叫做《地理8分钟》,它是由复旦大学地理和历史系的教授团队精心打造的。
《地理8分钟》一共200集,分为100集中国篇和100集世界篇,每集八分钟的趣味动画+实景纪录片的形式。
它的最大特点是:不仅仅是讲地理,而是结合历史、人文、经济、气候、生态等等来系统性讲解,因为地理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学科”,能培养孩子的系统思维和全球视野。
比方说,丝绸之路这个主题,它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会结合丝绸之路给孩子讲解世界格局。
不仅仅局限于陆地,还会介绍海上丝绸之路,讲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甚至还会给孩子深入分析中国的地形特点,比如喜马拉雅山系形成过程,从而凸显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 本周四晚上21:15,我会和《地理8分钟》的作者张一帆老师连麦,我们会聊聊被低估的“世界观”学科——地理。
如何通过地理塑造孩子的综合思维和全球视野?
地理如何启蒙?如何规划?如何搞定中、高考地理?
✅ 周五还会好好介绍一下《地理8分钟》的视频课程,这个课程最低是200多元。
感兴趣的欢迎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