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一生只打一仗,换中国三百年无人敢犯,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发布时间:2025-09-21 12:28  浏览量:2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穷小子,靠借钱度日,一场战争,震慑千里之外,一句话,流传两千年。

这就是陈汤,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他的话。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让无数中国人热血沸腾的话,出自一个山东农民之口。

——《壹》——

公元前75年左右,山东兖州北部一个叫瑕丘的小地方,陈汤出生了,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死得早,跟着爷爷过日子,别人家孩子在玩泥巴,他在讨饭。

别人家孩子有书读,他也有,捡来的破书。

但这小子不一般,脑子灵,记性好,文章写得漂亮,可惜生错了家庭,在那个年代,没钱没背景,再有才华也白搭,乡里人瞧不起他,为什么?

因为他借钱不还,不是不想还,是真没钱还。

20多岁的陈汤做了个决定,西漂,目标:长安,那个时代所有穷小子的终极梦想,一路要饭,一路向西,从山东到陕西,1000多公里。

脚上磨出血泡,心里燃着希望,长安城很大,机会很少。

陈汤混了好几年,终于混出点名堂,当上了"太官献食丞",说白了,就是给皇帝端菜的,但他不甘心,机会来了,富平侯张勃看中了他。

这个张勃不简单,是汉朝的重要贵族。

公元前47年,汉元帝下诏:各位大臣推荐年轻人才,张勃第一个想到陈汤,陈汤兴奋得睡不着觉,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告别端菜生涯,走上仕途。

然后,他爹死了,按照汉朝的规矩,父母死了必须回家守孝。

时间:三年,这叫"丁忧",陈汤傻眼了,回去守孝?那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没了,不回去?那就是大不孝,要被千夫所指,陈汤选择了不回去。

他瞒着所有人,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纸包不住火,很快有人举报他,理由:不孝,在汉朝,不孝是重罪,陈汤被抓了,张勃也受到牵连,被削减食邑200户,张勃不久就死了,还被追加了"缪侯"的恶谥号。

陈汤的第一次机会,就这样没了,但他没放弃。

出狱后,又有人推荐他当了郎官,这次他学聪明了,主动申请出使外国,为什么要出使外国?因为边疆能立功,立了功,就能洗掉"不孝"的污点。

陈汤在等机会,真正的机会。

——《贰》——

公元前60年,匈奴出事了,虚闾权渠单于死了,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王位,打得天昏地暗,最后剩下两个: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

两兄弟,死对头,汉朝皇帝很聪明。

既然你们内斗,那就都来投靠我吧,两个单于都把儿子送到长安当人质,呼韩邪单于更进一步,亲自来长安朝见皇帝,这下郅支单于不干了。

在匈奴人的观念里,亲自去朝见就是彻底投降。

郅支觉得呼韩邪丢了匈奴人的脸,更让他愤怒的是,汉朝明显偏向呼韩邪,郅支开始报复,他向西扩张,连续攻破呼偈、坚昆、丁令三国,势力大增。

然后,他做了件要命的事,杀汉朝使者。

公元前44年,汉朝派卫司马谷吉去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匈奴,谷吉是个硬汉,坚持要把孩子送到单于庭,表示汉朝的诚意。

朝中有人反对,说太危险。

谷吉说:"中国与夷狄有羁縻不绝之义。"意思是汉朝要讲信用,他还说了句话:"没一使以安百姓,国之计,臣之愿也。"

牺牲一个使者,换来百姓安宁,值得。

谷吉到了单于庭,郅支单于正在气头上,看到汉朝使者,想起汉朝偏向呼韩邪的事,火冒三丈,当场杀了谷吉,这下捅了马蜂窝。

杀使者,在任何时代都是宣战行为。

郅支也知道闯祸了,赶紧向西跑,跑到了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康居王很现实,匈奴虽然内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赶紧把女儿嫁给郅支,结成联盟。

郅支在康居站稳脚跟后,变本加厉,他借康居的兵,连续攻击乌孙,深入乌孙腹地,杀人抢牲畜,搞得乌孙人不敢反击,纷纷逃到千里之外。

更过分的是,他还向大宛、阖苏等国勒索贡品。

那些小国敢怒不敢言,汉朝派了三批使者去康居,要郅支交出谷吉的尸体,郅支不但不交,还羞辱汉朝使者,最后阴阳怪气地说。

"我在这里过得不好,正想归附汉朝,把儿子送去当人质享福呢。"

言外之意:我要打到汉朝去,但汉元帝是个软弱的皇帝,听到这话,竟然没有派兵报复,郅支越来越嚣张,他甚至杀了康居王的女儿和几百个贵族,把尸体扔进河里。

还强征民工修城,每天500人,连续两年。

整个西域的小国都在发抖,如果汉朝不管,用不了几年,西域就是郅支的天下了,这时候,陈汤出场了。

——《叁》——

矫诏发兵的豪赌

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陈汤的机会终于来了,汉元帝任命甘延寿为西域都护,陈汤为副校尉,两人一起出使西域,陈汤等这一天等了十年。

到了西域,陈汤每过一城一镇,都要爬到高处观察地形。

他在为一件大事做准备,他对甘延寿分析局势:"夷狄畏惧强大的部落,这是天性。郅支在康居站稳脚跟,周围的乌孙、大宛都怕他,如果让他继续发展,几年后整个西域都是他的。"

"但他有弱点,没有坚固的城墙,没有强弩防守,我们如果突然出击,他守无可守。"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甘延寿觉得有道理,但提出要先请示朝廷,陈汤急了:"这种大胆的计划,那些凡庸之辈肯定说不行,等他们口水仗打完,黄花菜都凉了!"

甘延寿还是犹豫,毕竟擅自发兵是死罪,正好这时甘延寿病了。

陈汤等不了了,他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假传圣旨!陈汤以皇帝的名义,调集西域屯田兵和15个属国的军队,甘延寿在病床上听到消息,吓得跳起来。

他冲去找陈汤,要阻止这场疯狂的冒险。

陈汤握着剑柄,怒视甘延寿:"大军已经集结,你小子想败事吗?不抓住战机,还算什么将领?"甘延寿被镇住了,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两人联合上书朝廷,说明出兵理由,同时请罪。

这是个豪赌,赢了,千古留名,输了,万劫不复,4万多汉军和胡兵,分为六校,甘延寿率三校走北路,陈汤率三校走南路。

目标:康居境内的郅支城,决战开始了。

郅支单于披甲上城楼,甚至把几十个老婆都拉上来射箭,结果被汉军射中鼻子,几个老婆也被射死,第二天天亮,汉军四面放火,鼓声震天,喊杀声惊地。

康居援军被吓退,汉军冲破木栅,涌入土城。

郅支单于带着一百多男女躲进内宫,汉兵放火,争相冲入。郅支单于被乱军击杀。军侯杜勋割下郅支的头颅,这一战,诛杀郅支单于妻妾、太子、王公等1518人。

活捉145人,降者1000余人,汉军伤亡极少,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漂亮的远征。

——《肆》——

千古一句话

公元前35年正月,使者带着郅支单于的头颅抵达长安,整个朝廷震惊了,陈汤和甘延寿联合上书,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天下大义,当混于一,过去有唐、虞,现在有强汉。"

"郅支残害百姓,罪恶滔天。我们率义兵替天行道,依靠陛下神威。"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九个字,从此响彻天下,但朝廷的反应让陈汤意外,中书令石显曾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被拒绝了。

这次趁机报复:"他们假传圣旨,罪不可赦!"

很多大臣都在说:"如果不处罚他们,以后边将都学他们怎么办?岂不是要乱套?"陈汤愤怒了,他上书反驳:"我们不远万里诛杀郅支,现在却要逮捕审查我们,这不是为郅支报仇吗?"

汉元帝被说动了,他下令撤回搜查的人,命令沿路州县设酒食欢迎大军。

但封赏的事一直拖着,朝中分成两派,反对派说:矫诏是死罪,有功也不能封,支持派说:郅支杀害汉使百余人,陈汤他们为国除害,这是千年功业!

最支持陈汤的是大文学家刘向。

他说:"陈汤他们没耗费国家资源,就灭了这个大敌,这保证了万代平安!"汉元帝终于下定决心,甘延寿封义成侯、长水校尉,陈汤封关内侯、射声校尉。

但陈汤的麻烦还没完,他这人有个毛病,贪财。

攻破郅支城后,缴获了大量财物,陈汤私藏了不少,很快有人举报,汉元帝又一次站在他这边,撤回了搜查,但从此,陈汤的名声坏了。

到了汉成帝时期,陈汤被丞相匡衡弹劾免职。

又因为上奏失实,被削去爵位,贬为普通士兵,后来大将军王凤推荐他,担任从事中郎,但好景不长,鸿嘉二年,陈汤又因为乱说话被关进监狱,被流放到敦煌。

最后在议郎耿育的求情下,才被允许回到长安。

公元前6年左右,陈汤死在长安,死的时候,很少有人记得他的功劳,但他留下的那句话,却响彻了两千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