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被丈夫哄着签下财产协议,5年后我离婚净身出户,他净身出户

发布时间:2025-09-20 19:13  浏览量:1

引子

离婚协议上,我签下最后一个字。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五年婚姻落下的最后一粒尘埃。

对面,我的前夫陈凯和他母亲王丽华,脸上是如释重负的表情。

“林 Shu,你看清楚了,这上面写着,你自愿放弃所有夫妻共同财产。”王丽华的指甲点着协议,声音尖细,“车子、房子、店里的股份,都跟你没关系了。”

我点点头,没说话。

“我们陈家也不亏待你。”她从一个旧皮包里拿出一个信封,推过来,“这里是五万块钱,够你回老家过日子了。”

我看着那个信封,就像看一个笑话。

五年前,我带着父亲留下的那本揉面手艺的旧笔记,嫁给开面馆的陈凯。

婚前,他拉着我的手,说他妈妈思想传统,怕我图他家家产,非要签个财产协议才安心。

他说:“阿 Shu,这都是形式,走个过场,我的就是你的。”

我信了。

如今,他坐在他妈身边,低着头,不敢看我。

我把笔放下,站起身,只拿走了我的背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那本已经翻烂的笔记。

“钱我不要。”我平静地说,“我净身出户。”

王丽华愣了一下,随即脸上堆满了胜利的讥笑:“算你识相。”

我拉开门,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我待了五年的家。

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我轻轻说了一句:“陈凯,有些东西,是写不进协议里的。”

陈凯的肩膀猛地一颤。

王丽华却嗤笑一声:“穷酸!走了就别回来!”

门在我身后关上,隔绝了他们母子俩的窃窃私语。

走出楼道,阳光有点刺眼。

我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们以为自己赢了。

他们不知道,他们陈家面馆真正的“财产”,从我签完字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我带走了。

第一章 一纸协议,五年尘埃

五年前的那个晚上,灯光是暖黄色的。

陈凯把那份“婚前财产协议”推到我面前,手心都是汗。

“阿 Shu,你别生气。”他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的脸,“我妈那个人,你知道的,一辈子就守着那个面馆,生怕被外人占了便宜。”

我捏着那几张纸,纸张的边缘有点硌手。

“她说,只要签了这个,她就把传家的玉镯给你。”他继续哄着我,“这只是个形式,签了给她看一眼,让她安心。”

我当时心里不是没有过一丝凉意。

就像冬天里,一盆热水突然被泼进了一捧雪。

可我看着陈凯那张充满爱意的脸,看着他眼里的恳求和为难,心就软了。

我觉得,夫妻之间,最重要的不是那点钱,是感情。

如果为了这个闹得不愉快,伤了我们俩的感情,也让他和他妈生了嫌隙,不值得。

我想,只要我们好好过日子,他真心对我,这些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我拿起笔,签下了我的名字。

王丽华看到签好字的协议,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

她拉着我的手,亲热地把一个成色并不算好的玉镯套在我手腕上,嘴里说着:“好孩子,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从那天起,我成了陈家的媳妇。

我以为,我的真心能换来真心。

我辞掉了原本在镇上做文员的工作,一门心思扑在这个家里。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他们熬粥,做早饭。

然后去店里帮忙,洗菜,择菜,擦桌子,招呼客人。

店里忙完了,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王丽华逢人就夸我能干、贤惠。

可我渐渐发现,这种夸奖,就像夸一个好用的工具。

家里吃饭,我永远是最后一个上桌的。

不是因为忙,而是王丽华觉得,女人就该等男人和长辈先吃。

店里发工钱,所有伙计都有,唯独没有我的。

王丽华说:“你都是陈家的人了,吃家里的住家里的,还要什么工钱?”

陈凯一开始还会帮我说两句。

“妈,阿 Shu 也辛苦一天了,给她也算一份吧。”

王丽华眼睛一瞪:“你胳膊肘往外拐?她花的钱,哪一分不是我们陈家的?给她钱,让她拿回娘家去吗?”

陈凯就不说话了。

后来,他连这半句都不再说了。

我怀孕的时候,孕吐得厉害,闻不得油烟味。

王丽华就说我娇气,说她当年怀着陈凯,还在后厨和面呢,也没见怎么样。

我默默地躲到后院去,吐完了,漱漱口,继续回来干活。

孩子出生后,我一边带孩子,一边顾着店里。

那几年,我几乎没有睡过一个整觉。

手也变得粗糙,像是砂纸。

有一次,我给自己买了瓶一百多块钱的护手霜。

王丽华看见了,念叨了我三天,说我败家,不知道挣钱的辛苦。

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脸色蜡黄,眼角有了细纹。

才二十八岁,看起来却像三十多岁。

我想,也许这就是过日子吧。

平淡,琐碎,充满了烟火气,也充满了忍耐。

直到半年前,店里的生意开始明显下滑。

周围新开了好几家装修时尚、口味新颖的粉面店,抢走了不少年轻客人。

老顾客也开始抱怨,说店里的面条口感大不如前,汤头也越来越敷衍。

王丽华急得嘴上起了泡。

她把问题都归结到我身上。

“都怪你!自从你进了门,我们家的风水都变差了!”她在店里当着伙计的面数落我。

我低着头,把围裙在手上擦了又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陈家的面馆,招牌就是手擀面。

以前,和面的老师傅是陈凯的父亲。

他有自己的一套绝活,和出来的面,筋道,爽滑,麦香十足。

自从他三年前生病去世,店里的面就由陈凯和一个老师傅接手。

他们只会些皮毛,和出来的面,全靠多放碱水来增加筋道,口感自然差远了。

我父亲也是做了一辈子面点的老师傅。

他留给我的那本笔记里,详细记录了各种面团的配比、水温、醒发时间,还有一套独特的“三揉三醒”的和面手法。

我曾对陈凯提过,也许可以试试我父亲的方法。

陈凯当时不以为然。

“我们陈家的手艺传了三代了,还能比不上你爸一个做包子的?”

现在,看着日渐冷清的店面,他又想起了这事。

那天晚上,他第一次放低姿态,跟我商量。

“阿 Shu,要不,你把你爸那套东西拿出来,教教我?”

我心里五味杂陈。

这五年来,他们从来没正眼看过我的出身,没尊重过我父亲的手艺。

现在走投无路了,才想起我来了。

我想,这也许是个机会,一个让我真正在这个家立足的机会。

如果我能帮店里度过难关,他们或许会对我另眼相看。

我点了点头。

“好。”

第二章 灶台冷暖,人心远近

我把我爸的那本笔记拿了出来。

那本笔记的牛皮纸封面已经磨得发亮,边角都卷了起来。

里面是我爸清秀又遒劲的字迹,记录着他对“面”一辈子的心得。

“水是面之魂,盐是面之骨。”

“春秋冬夏,水温不同,盐量各异,不可一概而论。”

“揉面如做人,需有耐心,有韧劲,不可急于求成。”

我把这些念给陈凯和王丽华听。

王丽华撇着嘴,一脸不屑。

“搞得这么玄乎,不就是和面嘛,能有多大名堂?”

陈凯倒是看得认真,但他显然没什么耐心。

按照笔记上的要求,和一份面团,从配料到第一次揉好,至少要半个小时。

他揉了不到十分钟,就满头大汗,不耐烦了。

“太麻烦了!这得耽误多少工夫!”他把手上的面团往盆里一摔。

我轻声说:“好面是揉出来的,不是赶出来的。”

“行了行了,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王丽eva不耐烦地打断我,“你懂,你来!”

我沉默了一下,卷起袖子。

“我来就我来。”

我严格按照笔记上的步骤,称重,调水温,放盐。

然后开始揉面。

我的手不大,力气也不算足,但常年做家务,手上的劲道很巧。

我学着我爸的样子,用掌根的力量,把面团一次次推出去,再卷回来。

汗水顺着我的额头往下淌,滴在灶台上。

陈凯和王丽华就在旁边看着,像看一个耍猴戏的。

半个小时后,第一遍揉好了。

我用湿布盖上,让它醒发。

这个过程要重复三次。

等我把最后的面团揉好,已经过去快两个小时。

那个面团,在我手里变得光滑、柔软,像一块温润的玉。

我把它交给后厨的师傅。

第二天,用这个面团做出来的面条,口感果然不一样。

虽然还达不到我爸当年的水准,但比起之前,已经好了太多。

几个老顾客吃了都说:“咦,今天的面好像回到以前的味道了。”

王丽华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意。

但她并没谢我,只是对陈凯说:“看来这法子还行。儿子,你抓紧学,把手艺学到自己手里才是正经。”

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我觉得,我像个外人,一个被临时借来解决问题的工具。

他们想的,只是如何把我的东西,变成他们的东西。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都在后厨和面。

陈凯跟着学,但总是偷懒,揉不到位。

王丽华也不说他,反而催我:“你教的时候用点心!别藏着掖着!”

我真的很累。

白天在店里和面,晚上回家带孩子,做家务。

陈凯当了甩手掌柜,王丽华更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我的付出。

那天,我因为孩子发烧,在医院折腾了一晚上,第二天去店里晚了点。

王丽华就在店门口叉着腰等我。

“你还知道来啊?一店的人都等着你和面呢!以为自己是多大的功臣了,还耍上大牌了?”

她的声音又尖又响,引得路人都往这边看。

我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我解释说:“妈,孩子发烧了,我……”

“孩子发烧是理由吗?哪个孩子不发烧?你就是懒!”她根本不听。

我胸口堵得慌。

这几个月,店里的生意肉眼可见地好起来,营业额翻了番。

可我在这个家里的地位,却连个伙计都不如。

我忍着委屈,走进后厨。

冰冷的面粉,沾在我手上,也凉到了我心里。

我想,也许我错了。

我以为付出能换来尊重,但对于不懂得感恩的人来说,你的付出只是他们变本加厉索取的资本。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我看着身边熟睡的陈凯,他睡得很沉,甚至打着轻微的鼾。

他似乎完全没把我白天受的委屈放在心上。

我忽然觉得很陌生。

这个我爱了五年的男人,这个我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男人,好像离我很远。

远得我看不清他的心。

我悄悄起身,走到客厅。

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照亮了茶几上的那份财产协议的复印件。

王丽华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好像在时时刻刻提醒我,我的身份。

我拿起那张纸,上面的黑字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自愿放弃所有夫妻共同财产……”

我笑了,笑得有些凄凉。

原来,从一开始,我就错了。

第三章 无声争执,裂痕渐深

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公公在世时的光景。

王丽华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走路都带着风。

她买了新衣服,烫了时髦的卷发,还给自己换了个最新款的手机。

她会当着我的面,跟邻居炫耀。

“哎呀,我们家陈凯就是有本事,轻轻松松就把店盘活了。”

邻居问:“不是说你家儿媳妇挺能干的吗?”

王丽华的脸立刻拉了下来。

“她?她能干什么?一个女人家,就在后厨打打下手罢了。关键还是得靠我儿子。”

我在厨房里听着,心一点点往下沉。

就像一块石头,坠入了深不见底的井里。

我每天和的面越来越多,胳膊和手腕都开始疼。

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会酸痛得醒过来。

我跟陈凯提过,能不能再请个帮手,或者让他多分担一点。

他总是说:“请人不要钱啊?现在生意刚有起色,能省就省。你再坚持坚持。”

他把我的付出,看得那么理所当然。

我不再跟他争辩。

我只是默默地干活,话越来越少。

我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闭上眼睛,就是这五年来的一幕幕。

是王丽华的白眼,是陈凯的沉默,是我自己日复一日的操劳。

我觉得自己像一头被蒙上眼睛的驴,围着一个叫“家”的石磨,不停地转啊转。

转到最后,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却连一口新鲜的草料都吃不上。

裂痕,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

我女儿的幼儿园要举办亲子运动会,老师让每个家庭准备一个特色便当。

我想给我女儿长长脸,准备了好几天。

那天我特意跟店里请了半天假。

王丽华当场就翻了脸。

“运动会有什么好参加的?浪费时间!店里这么忙,你走得开吗?”

我说:“就半天,下午我就回来。”

“半天也不行!”她斩钉截铁地说,“面谁来和?耽误了生意你负责?”

我看着她,第一次没有退让。

“我已经请好假了,今天我必须去。”

她大概是没料到我敢顶嘴,气得指着我的鼻子骂:“你翅膀硬了是吧?为了这点破事,连家里的生意都不顾了!你心里到底还有没有这个家?”

我不想跟她吵,转身就走。

陈凯追了出来,拉住我。

“阿 Shu,你别跟我妈犟。她也是为了店里好。”

我甩开他的手,眼睛红了。

“陈凯,那是你女儿的运动会!她盼了好几天了!在你心里,是生意重要,还是女儿重要?”

他被我问得哑口无言。

最后,他只是叹了口气:“就这一次,下不为例啊。”

那一刻,我对他彻底失望了。

他不是在调解矛盾,他是在和稀泥。

他心里那杆秤,永远都偏向他的母亲和他的生意。

运动会上,别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陪着。

只有我女儿,孤零零地拉着我的手。

她小声问我:“妈妈,爸爸为什么不来?”

我摸着她的头,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

我想,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为了孩子,也为了我自己。

我开始为自己做打算。

我把我爸那本笔记里,最核心的几个关键点,重新誊抄了一遍,藏了起来。

那是我爸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我最后的底牌。

笔记里不仅有和面的手法,还有一种用十几种天然香料调配的秘制料油。

这才是陈家面馆汤头的灵魂。

公公在世时,料油都是他亲自配。

他去世后,王丽华和陈凯只知道个大概配方,做出来的味道总是差一点。

是我,根据我爸笔记里的制香原理,一点点复原了料油的精髓。

这件事,他们都不知道。

他们以为,店里的生意好起来,全靠那份“三揉三醒”的和面功夫。

他们不知道,真正留住客人的,是那一勺看似普通,却回味无穷的料油。

我把这些都默默记在心里。

我不再对这个家抱有任何幻想。

我只是在等一个时机。

一个让我可以带着尊严,彻底离开的时机。

第四章 最后稻草,尊严尽失

压垮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那天,是我三十岁的生日。

我其实并不在意过不过生日。

但陈凯早上出门前,特意跟我说:“老婆,生日快乐。晚上我早点回来,我们出去吃。”

我心里,还是有了一丝小小的期待。

我想,或许他心里还是有我的。

我提前下班,回家给孩子洗了澡,还特意换上了一件很久没穿的连衣裙。

我坐在客厅里等。

从六点,等到七点,又等到八点。

桌上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

他没有回来。

我给他打电话,第一个没接。

第二个,接了,背景音很嘈杂,有说笑声,还有划拳的声音。

“喂,老婆,什么事?”他的舌头有点大,显然是喝了酒。

我的心凉了半截。

“你不是说,回来给我过生日吗?”

“哎呀!你看我这记性!”他大声说,“我给忘了!今天跟几个老板吃饭呢,谈生意!你和孩子先吃吧,别等我了!”

说完,没等我回话,他就挂了电话。

我听着手机里的忙音,愣了很久。

他忘了。

忘得那么干脆,那么理直气壮。

原来,他的生意,他的酒局,都比我的生日重要。

我默默地把一桌子菜倒掉,抱着女儿,哭了很久。

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去店里。

王丽华正眉开眼笑地跟人打电话。

“哎呀,是啊,我们家陈凯现在出息了,都跟大老板们称兄道弟了。昨天晚上一起喝酒,还谈成了一笔大单,要给一个美食城供面呢!”

我的脚步顿住了。

原来,他昨晚不是忘了,他是根本没把我的生日放在心上。

我的心,彻底死了。

那天下午,我正在后厨和面,王丽华突然闯了进来。

她手里拿着我爸的那本笔记,脸色铁青。

“林 Shu!你给我解释解释,这是什么?”她把笔记本狠狠地摔在案板上,面粉飞得到处都是。

我愣住了。

那本笔记,我一直放在卧室的床头柜里。

“你凭什么乱翻我的东西?”我冷冷地问。

“你的东西?你吃我们家的,住我们家的,有什么东西是你的?”她尖声叫道,“我问你,你是不是背着我们,想偷师学艺,自己出去单干?”

我简直觉得可笑。

“这本来就是我爸的手艺,什么叫偷?”

“你嫁到我们陈家,你的人就是我们陈家的,你的手艺自然也是我们陈家的!”她蛮不讲理地吼道,“你这个女人,心机太深了!我们家真是养了条白眼狼!”

她的骂声越来越难听,什么脏话都往外说。

还牵扯到了我去世的父母。

说我爸一个做小本生意的,没什么真本事,全靠投机取巧。

说我妈没家教,才教出我这么个吃里扒外的女儿。

我浑身的血都涌上了头顶。

我可以忍受她对我的所有刻薄和刁难。

但我不能忍受她侮辱我的父母。

我抓起案板上的一瓢面粉,对着她劈头盖脸地扬了过去。

“你给我闭嘴!”我用尽全身力气喊道。

王丽华被撒了一头一脸的面粉,瞬间变成了个白毛怪物。

她愣了两秒,然后爆发出杀猪般的嚎叫。

“反了!反了!你敢打我!”

她张牙舞爪地朝我扑过来。

陈凯和店里的伙计闻声赶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混乱的景象。

“怎么了这是?”陈凯拉住他妈。

王丽华指着我,上气不接下气地哭诉:“她……她要造反!她打我!儿子,你看她把我打成什么样了!”

陈凯看着我,眉头拧成了疙瘩。

“阿 Shu,你怎么能对妈动手?快给妈道歉!”

我看着他,眼神冰冷。

“我没错,我不会道歉。是她,侮辱我爸妈在先。”

“我侮辱你爸妈怎么了?我说错了吗?”王丽华还在不依不饶。

“妈!你少说两句!”陈凯不耐烦地喊了一句。

然后,他转过头,用一种极其疲惫的语气对我说:“阿 Shu,就算妈有不对,她也是长辈。你就不能忍一忍吗?非要闹得这么难看?”

忍一忍。

又是这三个字。

这五年来,我忍得还不够多吗?

我的心,像被一把钝刀子,来来回回地割着。

我看着眼前的这个男人,这个我曾经以为可以依靠一辈子的男人。

在我和他母亲之间,他永远选择让我退让,让我忍耐。

我的尊严,我的委屈,在他眼里,一文不值。

我深吸一口气,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语气说:

“陈凯,我们离婚吧。”

第五章 曲终人散,各归其位

我提出离婚的时候,陈凯和王丽华都愣住了。

他们大概以为,我只是在说气话。

王丽华反应过来后,冷笑一声。

“离婚?你吓唬谁呢?离了我们陈家,你带着个拖油瓶,连饭都吃不上!”

陈凯也皱着眉劝我:“阿 Shu,别闹了。我知道你受了委屈,我替我妈给你道歉,行了吧?”

我摇了摇头。

“我不是在闹,我是认真的。”

我的平静,让他们感到了不安。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气氛降到了冰点。

王丽华不再骂我,但看我的眼神像淬了毒。

陈凯试着讨好我,给我买新衣服,说软话。

但我都无动于衷。

一颗心死了,是再多暖意也捂不热的。

他们见我铁了心,终于也撕破了脸。

王丽华拿出那份婚前财产协议,在我面前晃了晃。

“林 Shu,我劝你想清楚。你要是离婚,按照协议,这个家的一针一线你都带不走。你得净身出户!”

“我知道。”我说。

“你就不为孩子想想?跟着你,她得吃多少苦?”陈凯打起了感情牌。

“跟着你们,她才会学坏。”我看着他,“学会不尊重人,学会过河拆桥。”

我的坚持,让他们彻底没了耐心。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在民政局签完字,我带着女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我用身上仅有的一点积蓄,在城南的老城区租了个小单间。

房子很小,很旧,但阳光很好。

我和女儿安顿下来的第一天,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

女儿问我:“妈妈,我们以后就住这里吗?”

“对。”我抱着她,“妈妈会努力,给我们换个大房子。”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以为,离开那个家,我会很难过,会不适应。

但实际上,我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轻松。

就像一个背了很久重物的人,终于卸下了包袱。

空气都是自由的。

与此同时,陈家的面馆,乱成了一锅粥。

一个月后,城南的老街巷。

陈家面馆里,王丽华对着后厨的师傅破口大骂。

“你们是干什么吃的?和个面都和不好!软塌塌的,一点嚼劲都没有!跟浆糊一样!”

老师傅一脸委屈:“老板娘,我们都是按着老法子和的啊。以前不都这么干的吗?”

“以前?以前有林 Shu 那个!”王丽华气急败坏地说漏了嘴。

自从我走后,店里的面条质量一落千丈。

陈凯试着按照我爸笔记上写的去做,但他根本没有那个耐心和悟性。

揉出来的面,不是太硬就是太软。

老顾客吃了一次就摇头,再也不来了。

新顾客更是吃了几口就放下筷子走人。

更要命的是,汤头的味道也变了。

没有了我调配的秘制料油,那碗面汤寡淡得像白开水。

王丽华急得团团转,把公公留下的那些香料瓶子翻了个底朝天,怎么也配不出原来的味道。

她这才意识到,我带走的,不只是一个和面的手艺。

店里的营业额,断崖式下跌。

之前谈好的那个美食城供货的大单,对方尝了他们送去的样品后,当场就取消了合作。

理由是:货不对板,品质太差。

陈凯焦头烂额,短短一个月,嘴上起了一圈燎泡。

他这才真正慌了。

他开始给我打电话,发信息。

一开始是骂我,说我心狠,说我忘恩负义。

我一概不回。

后来,他的语气软了下来,开始求我。

“阿 Shu,算我求你了,你回来吧。店里不能没有你。”

“只要你回来,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我让我妈给你道歉。”

我看着那些信息,只觉得讽刺。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我回了他四个字:“为时已晚。”

然后,我拉黑了他所有的联系方式。

他们以为,我离了他们就活不下去。

他们错了。

真正离不开的,是他们。

第六章 柳暗花明,小店新生

我在老城区的菜市场旁边,盘下了一个小小的门脸。

小到只能放下两张桌子。

我把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还跟朋友借了点钱。

我的小面馆,就这样开张了。

没有招牌,我就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了四个字:林记面馆。

贴在门口。

开张第一天,一个客人都没有。

我也不着急,就在店里,一遍遍地擦桌子,整理灶台。

女儿很乖,就坐在小板凳上,自己画画。

第二天,来了第一个客人。

是个在附近工地上干活的大叔,满身灰尘。

他要了一碗最便宜的素面。

我给他多加了一个荷包蛋。

面端上去,他“吸溜”一口,眼睛就亮了。

“妹子,你这面,地道!”他冲我竖起大拇指。

吃完,他把汤都喝得一干二净。

临走时,他说:“明天我还来!”

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这是我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手艺,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种感觉,比在陈家赚再多钱都让我开心。

我找到了我爸笔记里写的“平凡中的尊严”。

不是你赚多少钱,有多大店面。

而是你用心做好每一碗面,看到客人吃完后满足的表情。

这就是尊严。

靠着口碑,我的小店生意慢慢好了起来。

来的多是街坊邻居,体力劳动者。

他们饭量大,我就把每碗面的分量都给得很足。

他们收入不高,我就把价格定得很实惠。

我的面,用料实在,汤头鲜美。

尤其是那勺我亲手熬制的料油,香而不腻,让整碗面都活了过来。

很多人都说,我这面,有小时候的味道。

渐渐地,来我店里吃面的人开始排队了。

小小的店面,总是挤得满满当当。

很多人宁愿在门口端着碗站着吃,也不愿意走。

我每天从早上忙到深夜,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但我的心里,是踏实的,是快乐的。

我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都带着汗水的温度。

我用赚来的钱,给女儿报了她喜欢的画画班。

给她买了漂亮的新裙子。

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了希望。

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年轻人来到我店里。

他吃完一碗面,拿着手机拍了很久。

然后他问我:“老板娘,您这手艺,是祖传的吗?”

我点点头:“是我父亲教的。”

他笑着说:“您这面,有‘匠心’的味道。现在这个时代,肯花功夫做一碗好面的人,不多了。”

我没想到,他是个小有名气的美食探店博主。

几天后,他的文章和视频在网上传开了。

标题是:《藏在老巷里的惊艳一碗面,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我的小店,一夜之间,火了。

无数人慕名而来,队伍从街头排到街尾。

我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的笑容,是从未有过的灿烂。

我看着门口长长的队伍,看着女儿在旁边开心地笑着。

我知道,我的新生活,真正开始了。

第七章 幡然醒悟,为时已晚

我的面馆火了之后,自然也传到了陈凯和王丽华的耳朵里。

那天下午,店里人稍微少了一点。

我正在后厨备料,就听到门口一阵骚动。

我擦着手走出去,看到了两张我这辈子都不想再看到的脸。

陈凯和王丽华。

他们看起来憔悴了很多。

王丽华的头发白了不少,脸上那种刻薄和盛气凌人,被一种颓败所取代。

陈凯瘦了一大圈,眼窝深陷。

他们看着我这间虽然小却干净整洁,人气兴旺的店,眼神复杂。

有震惊,有嫉妒,还有一丝掩饰不住的悔恨。

“林 Shu……”陈凯先开了口,声音干涩。

我没理他,转身对店里唯一的伙计说:“小李,帮我照看一下店。”

然后我走出店门,看着他们。

“有事吗?”我的语气很平静,就像在问一个陌生人。

“阿 Shu,我们……我们能谈谈吗?”陈凯的姿态放得很低。

王丽华也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阿 Shu 啊,你看,我们好歹也是一家人……”

“我们已经不是了。”我直接打断她,“离婚协议上写得很清楚。”

她的脸僵住了。

陈凯急忙说:“阿 Shu,我知道以前是我们不对。是我混蛋,是我妈糊涂。你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好不好?”

他从身后拿出一个礼盒。

“你看,这是我给你买的项链,你以前最喜欢这个牌子了。”

我看着那个礼盒,只觉得可笑。

早干嘛去了?

“我不需要。”

“阿 Shu!”王丽华突然“扑通”一声,就要给我跪下。

我吓了一跳,赶紧往后退了一步。

周围的街坊邻居都围了过来看热闹。

“阿 Shu,是妈错了!妈给你赔不是了!”她开始哭天抢地,“你就看在孩子的份上,跟我们回去吧!面馆不能没有你啊!你一走,家都散了!”

她这番表演,要是放在一年前,或许我还会心软。

但现在,我只觉得恶心。

她不是在忏悔,她是在道德绑架。

她哭的不是我受的委G屈,而是她即将倒闭的面馆。

我冷冷地看着她。

“王女士,你搞错了。第一,那个家,在我签字的那一刻,就跟我没关系了。第二,你们的面馆倒闭,不是因为我走了,而是因为你们从来没有尊重过做一碗面的心。”

我转向陈凯。

“陈凯,你记得吗?我爸的笔记里第一页写的是什么?”

他愣住了,显然不记得。

我一字一句地告诉他。

“‘德为面之本’。做面先做人,人品不行,做出来的面,也是没有灵魂的。”

“我爸的手艺,是留给懂得珍惜和尊重它的人的。你们不配。”

我的话,像一把把刀子,扎在他们心上。

陈凯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王丽华也停止了哭嚎,呆呆地看着我。

“阿 Shu,钱,我给你钱!”陈凯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你回来,店里的股份,我分你一半!不,全给你都行!”

我笑了。

“你觉得,我现在还稀罕你的钱吗?”

我指了指我的小店,指了指那些排队等候的客人。

“我靠我自己的手,一样能养活我和我女儿。我赚的每一分钱,都干干净净。我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活得有尊严。”

“这,是你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说完,我不再看他们。

我转身走进我的店里,卷起袖子,走到灶台前。

锅里的水,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就像我此刻热气腾腾的生活。

门外,陈凯和王丽华站了很久很久。

最后,在周围人指指点点的议论声中,他们像两条丧家之犬,灰溜溜地走了。

我知道,他们彻底输了。

他们输掉的,不只是一家面馆,更是一个曾经真心爱着他们、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的人。

而我,赢回了我的尊严,我的人生。

阳光正好,我捞起一碗面,撒上葱花和料油。

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小店。

这是我新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