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经典!写盛夏的雷雨天,八十年代的老课本里这四课意境真美
发布时间:2025-08-26 18:01 浏览量:1
炎炎盛夏,天气有时闷热无比,这样的天气,生活在农村的人的体感有些难受,因为被周围的热湿气裹着,屋内有气闷感重,室外则又热又潮,可是,一到这样的天气,老人家都会说,看吧,天憋不住了,迟早要下雷阵雨。
实际就是如此,当中午的炊烟显得“无力”地撑在厨房里,赖着不走,全家在烟熏火燎中吃过了午饭,你再看这时候的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黑了半边天,杨树的叶子只有枝头的那几片稍稍动一下,背面在半黑的天空中偶尔翻转,已经能让全村人意识到马上到来的一切。
老舍先生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对夏天的雷阵雨有贴切的描写:云还未完全遮天,地面已变得昏暗,原本明亮炎热的中午瞬间变得如同夜晚。风夹杂着雨星,仿佛在地上寻找什么,四处乱窜。远处的红色闪电撕裂天空,仿佛揭开黑云的一角,露出血红色的光芒。随后,风势虽减小但仍强劲有力,令人发抖。一阵狂风过后,天地间一片混乱,柳树惊疑不定,等待着什么。
文学大师的笔下,对夏天雷阵雨的描写,好像是说出了我们没办法表达的那个心里话。而今天我要说的,却是我们在小学课本上的几篇写夏天雷阵雨的课文,你可能想不到,这样写夏雨的课文,竟然是小学一年级学的,是的!确实是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这几篇写夏雨的课文体裁不同,表现方向不同,但给了我们童年无比美好的回忆。
短小精且故事感、意境感强,一直是八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的特点。从这篇《送雨衣》课文中就能感受出来,这篇课文短短不过一百多字,但把故事、情感、场景全有机融入其中,把周总理日夜操劳,和邓妈妈一起关心哨兵,哨兵风雨中坚守岗位,夏夜雷雨天的氛围,用短短几句话都涵盖其中,用小说般的笔触写一个场景,真的是深入人心,特别是邓妈妈那句“打雷下雨的时候,不要站在大树底下”,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一辈子,让让人难忘。
当年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正是盛夏时节,而且那一天雨下得确实大,我们穿着黑色的胶鞋来到学校,所以对这一课印象特别深,因为老师是披着雨衣来的,师生浑身都有点湿,在那样的环境里,老师却讲得声情并茂,真的是让人记忆深刻。
如果单单是写夏天雷雨天的场景,《雷雨》这篇课文可称经典中的经典,至今新的小学语文课本依然收录,说明它真的是篇好文章。这篇文章是谁写的,新旧课本没有说明,但就文字来说,应该不是泛泛之辈,因为里面对夏天雷雨的描写太真 实了。
这篇课文用短短不过二百个字,把夏天的雨前、雨中、雨后的场景,写得如真的发生在眼前,那种意境感十分突出,你就是闭着眼睛听,都能听到这个场面的宏大来,但是文章里面写的那些具体实物,又多是小地方,小动物,这真是非常巧妙的对比产生的发大作用。因为只你读起来,眼前或是脑子里就有一个现场感,甚至里面的声音、动作,雨前不安的躁动,雨中的紧张,雨后的敞亮都尽展出来,真的是太美了!
《学画》这篇课文算是一个古代故事,写的是王冕学画。可是这篇短故事的第二段写的夏天的傍晚雷阵雨的场景非常经典,这篇课文虽然没有把着墨点放在写雨上,但是这一段的写夏天傍晚的雨在我们当时童年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单单是因为这段是要背诵的部分,而是它把夏雨的描写影像化、生活化,真的如我们童年见到过的夏天傍晚的雨是一样的。
以至于到现在我们在夏天一遇到这样的天气,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那篇课文,那个写盛夏傍晚的场景,一个让人身心都非常治愈的场景。
与上面的写夏雨不同的是,《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既是篇科普类的文章,又是一篇童话,作者通过一只小白兔的视角,写夏雨前的物候变化,而这些变化,其实一到了夏季,都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但是经过课文这么一普及,就让人感到非常的形象又生动,这非常符合童年的那种既好奇又可以学到知识的心理,所以大家对这一课印象也非常深刻。
这一课还有一个生动的地方就是插图,这也是当年的课本特色,实际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既有文字也有插图,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本篇课文,这四幅插图对于课文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同样的写夏天雷阵雨天气的课文还有很多,而且很多都是一二年级中的课文 ,可能对于现在的课本来说,好像此类内容越来越少,但对于当年学习这些课文的人来说,这些课文理解起来,感觉是非常容易,学过就让人难忘,可惜的是,现在的一二年级的课文,这样的故事性、场景性、描写性比较强的课文非常少了,多是用一些上口的童谣来代替,这真的好吗?#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