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萨勒曼传【四】:强硬外交手段,玩转中东版“权力的游戏”
发布时间:2025-09-20 14:56 浏览量:1
中东乃至世界历史的转折,可能要从小萨勒曼开始了。
9月17日,沙特首都利雅得,沙特和巴基斯坦正式签署象征“铁盟”的共同防御协议。随后,小萨勒曼与巴总理——夏巴兹热情拥抱,气氛极为热烈。
事实上,自巴基斯坦独立以来,两国的关系一直不错。
一方面有宗教纽带,另一方面也有现实利益。
安全上,巴军长期给沙特做演训,反恐情报也常合作;经济上,沙特是巴基斯坦的重要原油供应国和“紧急提款机”,两国也一直在谈炼油、矿产和能源方面的投资。
但能上升到这么高级别的合作,还得“感谢”以色列的有恃无恐和美国的外强中干。
这对“共轭父子”对卡塔尔的惊天一炸,直接把沙特给炸醒了。
我“狗大户”跟美国的关系再好,能好得过以色列吗?
今天舍弃的是卡塔尔,焉知下一个就不是我沙特?
小萨勒曼上台以来,油门可以说是直接踩到底,明摆着就是冲着“帝王霸业”来的,但要是连国家安全都保证不了,那在国内做的种种改革和“2030愿景”不就成了笑话?
在这位以结果为导向的野心家看来:
稳定必须可量化,投资必须可落地,伙伴必须可替代,风险必须可定价。
他的目标很明确:45岁之前,摆脱对单一盟友和石油经济的依赖,在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区域冲突与全球变革中,为国家谋划全新的未来。
这里必须说一嘴,小萨勒曼家族是有长寿基因的。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未来50甚至60年,他或将都是沙特的主宰者。
终结火中取栗
对于美国的背行为,其实小萨勒曼也算是做好心理建设和两手准备了。
毕竟不是一次两次了。
1945年的“昆西协议”,确立了沙特与美国的“石油换安全”模式:
美国承担安全保护,沙特保障稳定石油供应。
这一安排支撑了沙特近80年的繁荣与生存。
但最近10年,时代变了——阿拉伯之春给沙特的心里埋了颗钉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美国在“阿拉伯之春”期间策划了一些中东国家的所谓“民主运动”,给多国带来混乱和灾难,这让保守的沙特政府感到了不安和警惕,担心美国也会支持国内的反对派。
另一方面,“阿拉伯之春”之后,美国觉得中东局势混乱、干预成本高,正好这时候“页岩油革命”成功,能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再加上国内的反战压力和战略重心转向亚太。
美国就逐渐减少了在中东的介入。
当然,以上这些还只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9年,沙特阿美石油设施遇袭时,美方的迟缓反应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沙特是这么想的,一个胡塞武装都能打到家里来,美国你是光拿钱不干活啊。我的国家安全还能有保障吗?于是乎,小萨勒曼果断推行“对冲战略”来应对新的局势。
何为对冲战略?
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也和小萨勒曼推行的国策“2030愿景”不谋而合。
当一个国家把经济转型放到最高优先级,外交策略也得跟着变,能否降低风险?能否引进资本?能否打开技术与市场通道?能否为大型项目扫清地缘障碍?
这就是小萨勒曼对外策略的底层逻辑,为国策保驾护航。
最近这10年,“优先”这个词特别流行。
美国有,印度有,日本有,沙特也有。
当然不像某位领导人那样时刻挂在嘴边,小萨勒曼是以实际行动来贯彻的。
“2030愿景”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现金流、技术支持、人才与稳定的预期。
而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小萨勒曼的行动十分清晰:
他舍弃了刚上台时的强硬,改为务实的降温路线,为“2030愿景”创造一个可见的安全环境,比如主动和卡塔尔和解,结束了僵持几年的封锁。
对沙特而言,团结的“海合会”就是区域信用,是投资背书,是招商引资时低风险区的象征。
借助北京的斡旋,沙特还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把长期对抗降低到可控水平。与土耳其的关系也用投资、项目和舆论管理缓和了不少,比如“卡舒吉事件”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提起。
不过和也门的关系就有点难办了。
毕竟打了这么多年,光难民就造成了好几十万,只能说还在想办法找解决方案。
一言以蔽之,小萨勒曼的这一系列行为,不是认输,而是战略暂停,
把地缘政治的噪音调小,把地缘经济的信号放大。
大国平衡术
与中东国家搞好关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国博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萨勒曼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12个字:
不选边,选机会;
不押注,押回报。
美国方面,沙特决心从“石油换安全”的时代,转入“条件换承诺”的再谈判时代。
沙特希望的是可验证的安全承诺、民用核计划的支持、以及关键军售领域的放开。
同时在油价上坚持“沙特优先”。
本质上,就是把模糊的同盟,变成合同,把口头承诺变成白纸黑字的条款。
中国方面。
中国已经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还主动把自己的“2030愿景”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在一起,在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能源、以及国防等领域,都有深度合作。
中国企业的工程效率与融资能力,全世界有目共睹,直接契合到沙特的心缝儿上。
俄罗斯方面。
沙特则通过“OPEC+”和对俄乌战争的中立态度,与其形成价格同盟。沙特对俄关系的核心不是政治姿态,而是油价;稳住油价,就等于稳住“2030愿景”的资金链。
全球南方方面,则是广撒网、深布局。沙特把目光投向了非洲的矿产和基建,南亚和东南亚的市场和产业链,还有拉美的资源和农产品加工。
一开头咱们就说过,巴基斯坦是沙特的传统盟友,更是军事威慑与安全冗余的核心变量。
对沙特而言,两国签署共同防御协议,这是在美国安全承诺不确定、区域突发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为自己补上的安全保险。
更微妙的是,它还释放了“真理”的隐含信号:
在伊斯兰世界唯一核国家的背书下,谁攻击沙特,就是攻击巴基斯坦。
这显著提升了潜在对手的决策成本。
万一以后以色列想发疯到沙特头上时,就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承担这个后果。
这份协议,还会带来外溢效应,其他海湾国家可能也会寻求与巴基斯坦的防务绑定,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几年,巴军以“中国装备,维护中东和平”的场景可能真的会实现。
这对于美国和以色列而言,无异于是当头一棒。
中东的区域安全,要洗牌了。
一句话总结,通过各种投资以及合作项目,沙特把自己从单一依靠能源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连接各地的资本和产业网络。
这样一来,不光能分散对西方的风险,也能在和阿联酋的区域竞争中多一层保障。
小萨勒曼的这套“极致对冲策略”的精髓,就在于可替代性。
沙特不追求与单一国家的铁盟,而是追求在所有牌桌上都有筹码。
以上这些国家都说完了,咱们再来说说以色列。
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一直都挺微妙的。
作为自封的逊尼派“带头大哥”,沙特一直公开支持巴勒斯坦建国;
还提出过“阿拉伯和平倡议”,主张恢复“两国方案”,要求以色列完全撤出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独立主权的巴勒斯坦国。
也因此,沙特跟以色列一直没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不过,近年来,中东局势变了。
伊朗影响力的提升、美国中东政策的摇摆不定,让沙特和以色列有了共同的对手和现实利益,双方在安全、情报、技术、甚至经济上,私底下已经有过不少接触和合作。
比如,沙特通过中间人向以色列投资,双方在“防范伊朗”等议题上也有沟通。
只是这些合作都很低调,不会摆到台面上来。
比如自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沙特一方面高调谴责以色列,强调巴勒斯坦建国是前提,维护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一方面却又还在跟以色列接触,建交谈判还在继续。
沙特媒体偶尔还会出现以色列官员的声音。
这种两边都当“好人”的行为,既能稳住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正确,也为和以色列的关系突破留了余地。这也反应了沙特的生存之道——沙特优先,沙特利益优先。
风险与未来
小萨勒曼的策略,归根结底在于三点:
以外交稳住增长,以多向结盟构建安全,以叙事和项目相互增益塑造国家品牌。
但风险同样也有三点:
地区内的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刺穿稳定红利;
中美结构性对抗升级,可能挤压对冲空间;
国内王位的稳定度,需要源源不断的可见成果来滋养。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国家实验:小萨勒曼能否在大国博弈中继续套利,能否在区域危机中维持战略平衡,能否在全球变革中抢占新赛道,最终都取决于沙特的改革韧性与战略定力。
接下来世界要看的,不是小萨勒曼还能讲多少故事,而是已经签好的协议能否真正落地。
如果说小萨勒曼过去十年的关键词是“交易的艺术”,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命题可能会升级为“秩序的艺术”。如何把成果秩序化、机制化、长期化,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小萨勒曼都无疑是沙特唯一的希望,他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手腕,引领着沙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