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域之战:复杂外交环境下,班超如何带三十多人就平西域五十国
发布时间:2025-08-02 03:09 浏览量:1
如果说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成为兵家之绝唱,那么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创造了外交史上的史诗级传奇。
仅带领三十七人,出使西域各国。在东汉朝廷无暇顾及时,他却纵横捭阖、气势如虹,以智慧去争取,凭口才去说服,用勇气去征服。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平定西域五十多国。
当然一切并非都那么顺利:当时北匈奴尚对西域各国保持一定的威慑力,各国在东汉和北匈奴之间朝三暮四、摇摆不定。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
也就是说西域各国很容易左右摇摆,难以始终如一地坚持某种外交政策。所以与他们的合作,往往根基不牢,很难巩固。
且汉军在西域还存在劣势:汉军虽强,但属于强弩之末,劳师远征、粮草不继,往往让其无法长期驻守;匈奴相对较弱,但借助地利之便,能够时不时实施频繁侵扰。
也就是说汉军若要完全靠武力征服西域,成本必定会大于收益。因此东汉朝廷一度倾向于撤出西域。
如此复杂的外交环境下,班超是如何带着三十几个人就完成了艰巨任务?其成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其背后涉及北匈奴、西域各国和东汉之间怎样的贸易较量?
班超征西
73年二月,汉明帝刘庄的西域之战正式开始了。
刘庄派太仆祭肜与度辽将军吴棠率领河东、河西羌胡部队和南匈奴单于部队,共一万一千骑兵,由高阙塞出兵;派窦固、耿忠率领酒泉、敦煌、张掖三郡郡兵和卢水的羌胡部队,共一万二千骑兵,由酒泉塞出兵;派耿秉、秦彭率领由武威、陇西、天水等三郡招募士兵和羌胡部队,共一万骑兵,由张掖居延塞出兵;派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领太原、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等七郡郡兵和乌桓、鲜卑部队,共一万一千骑兵,从平城塞出兵。四路大军共讨匈奴。
这一仗,其他各路都打得有点不太顺利。耿秉、秦彭深入大漠六百余里,到达三木楼山,匈奴人远远地就跑了;来苗、文穆抵达匈奴河水上,北匈奴部众看到汉军不战而逃,所以也没有取得什么战绩;而祭肜、吴棠一路,都没到达预定地点涿邪山,因为失令被贬为庶人。
显然他们对匈奴人和西域地形都不太了解,所以军队还没到,匈奴人早就溜之大吉了。
但窦固一路却大获成功。
固、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
窦固和耿忠抵达天山(今新疆天山),进攻北匈奴呼衍王,斩杀一千余人。又追击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夺取伊吾卢(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
窦固、班超等人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战绩,显然和他们凉州势力的背景相关。靠着对凉州、西域情况的了解,让他们取得了显著战果。
于是在西域四选一的竞争中,窦固、班超团队脱颖而出,笑到了最后。
窦固独有功,加位特进。
当然即使窦固初战告捷,他也不可能乘胜追击,一举用武力征服整个西域。
此时汉军暴露出在后勤上的严重短板。
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卢城。
在夺取伊吾卢之后,汉军的补给就开始跟不上了。为了巩固战果,窦固只好设置宜禾都尉,带着部分将士在当地屯起田来。
由此可见,这次出击的范围,已接近汉军的极限。
西域形势图
虽然汉军在西域打败了北匈奴军队,但是却缺乏更进一步的实力。
这离汉明帝的目标的确还差得远。
因为发起西域之战的目的很明确:
1、断掉北匈奴的发展命脉
北匈奴依靠西域这个聚宝盆,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铁器和粮食,为其发展壮大,进而向东汉纵深发起攻击奠定基础。夺取西域,才能锁死北匈奴的发展之路。
2、重启丝绸之路,扩大朝廷财源
如果仅仅攻击北匈奴,夺取匈奴的苦寒之地,那么一点收益都没有。而通过控制西域,就能够重启丝绸之路,让新生的东汉开辟全新财源,巩固朝廷统治根基。
而现在还没对西域用兵,就得开始屯田备粮,汉明帝要完成西域计划岂不是要等到猴年马月去?
那么如何才能更快一点地掌控西域呢?
外交无疑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班超终于获得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
......
之所以选择外交,就是因为和战争比起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但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办法,要与在西域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骑兵来拼,未免还是有点乏力。
但班超手中并非都是烂牌,他还有两张王牌:
1、强大的汉军后盾
虽然汉军没法时时刻刻都在,但时不时搞点突袭,打击下匈奴的嚣张气焰还是手到擒来。
也就是说虽然班超手中没有军队的现货,但是有期货,并且随时能够变现为军事打击,这种战略威慑的效果同样很显著。
2、西域广阔的纵深
西域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天地。有多大呢?其中存在大大小小五十多个国家。
这样广阔的地域,不仅汉军感到头痛,匈奴人同样感到头痛。谁都没有一口吞下的实力。
而班超完全可以凭借汉军击败匈奴的威慑力,在匈奴势力范围的边缘薄弱地带发展忠于东汉的势力,然后开始滚雪球,等雪球滚到足够大之后,再向匈奴发起反击。
这就是班超在西域开局时的态势。
汉军的军事威慑十分关键
班超选择重点突破,将争取目标定为于阗、鄯善等国。
这两个国家,便是匈奴势力的边缘地带。
他出使的第一站是鄯善。鄯善王非常热情,可没多久,突然变冷漠了。班超感到不对劲,拉过一个鄯善人来问,得知有个一百来人的匈奴人使团来访。
面对对手竞争,要敢于亮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拔刀,带领着36个人偷袭匈奴人的营地。一番火攻,班超战胜了三倍于己的匈奴人。看到汉使如此坚决果断,鄯善王决定归附汉朝。
在鄯善国获得成功之后,班超顺势向于阗国发展。
客观来说于阗国的难度更大。于阗国王信巫术,而大巫师就是北匈奴的人。
但这并非无懈可击。大巫师并非实权人物,手中没有多少军政资源。可见于阗国王任命北匈奴的大巫师,只是讨好和巴结匈奴人的手段。但并未给其实权,说明于阗国王对匈奴人还是不太放心,防了一手。
既然于阗和匈奴之间貌合神离,那么班超代表汉军强势进驻,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班超以送马为由头诱杀了大巫师,断了于阗国王的后路。颇感震惊的于阗国王一看大巫师已死,匈奴人肯定就被得罪了。而眼前汉军军力强盛,外交态度也强硬,干脆借坡下驴归顺汉军完事。
当然遇到像疏勒国这种匈奴铁杆盟友,班超就不再以身犯险了。他利用人性设局,进行重点打击。
公元74年,班超以财宝为诱饵,抓住并诛杀了匈奴册立的疏勒王,拥立疏勒老王的侄子忠为王,从此疏勒也被纳入汉朝的势力范围。
就这样,依托西汉大军的威慑力,仅用2、3个月,班超就接连收服了两大西域强国。引得大批西域国家纷纷归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看到西域形势转好,汉军大部队便凯旋。所谓此消彼长,汉军这一撤,匈奴人就乘虚而入,不少国家重新转向匈奴。
汉明帝死后,北匈奴联合车师等国趁势作乱,围歼屯田的汉军,并将戊己校尉耿恭围困在疏勒城。
继任的汉章帝注意力在国内一摊子事上,感觉控制西域有点力不从心,便决定全面撤出西域。
班超也不忍心辛苦一场的成果就此付诸东流。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一个人守卫西域!
班超并非一时脑热,他手上的牌其实还不错: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国家已经铁了心归附汉朝,再加上争取到的康居和乌孙两国,对龟兹为首的北疆亲匈四国形成了战略包围。
但朝廷已经不打算再派汉军了。班超应该怎么做呢?
班超决定利用大汉的外交影响力,发动西域各国合纵,以对付匈奴势力。
龟兹笼络了莎车王,班超便召集疏勒、于阗去荡平莎车。疏勒王被龟兹收买,班超便说服康居前去平乱。龟兹前来进攻,班超便指挥两万西域联军设下埋伏,打得龟兹大败而归。
班超以一己之力,带动西域各国与匈奴势力反复拉锯,未曾落过下风。
公元88年,大将军窦宪率大军讨伐,彻底击溃了北匈奴的主力,北匈奴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消亡。
或许有些人认为,是窦宪的出击,才让西域的局势出现好转,让班超得以完全掌控西域。其实不然。
实际情况是,在班超十多年的制约和打压下,北匈奴通往中亚和欧洲的贸易通道几乎被阻断,缺乏铁器和粮食补给的匈奴,犹如被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一直处于低位发展的状态,渐渐虚弱不堪。
而窦宪的讨伐,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歼灭北匈奴的头号功臣应是班超。
北匈奴没落之后。班超顺势而为,全面出击,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尽数归附了东汉。
公元95年,班超被汉和帝封为定远侯。
在班超平西域基础上,窦宪发起对北匈奴的最后一击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之前有汉军的支持,班超在西域打开局面还能理解。为何后期,东汉朝廷都不投入了,班超还能在西域做大做强?
其中的底层逻辑何在?
有些人会举出一些班超的外交手段,比如:以和为贵、恩威并举、以夷制夷等等。
但这都不足以解释,为何班超能够无中生有,自己不出一兵一卒,仅是靠组织西域各国的军队,就能和强势的匈奴势力进行对抗。
比如公元前87年,班超召集于阗国等诸国二万五千兵马前往莎车征讨,树立了东汉在西域的权威。
后来安定疏勒,降龟兹,伐焉耆,班超都是依靠西域各国军队。
难道东汉在西域的号召力,真的有那么强吗?既然如此,为何西域各国一开始还支持北匈奴呢?
当然首先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东汉建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取得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西域各国对这一形势十分明了,加上此前在西汉时期都曾归附过西汉朝廷,所以大家逐渐青睐东汉也是理所当然。
更重要的是,汉军在西域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班超还在经济上取得了另一次巨大的突破。
西域各国都共享一棵摇钱树:丝绸之路能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
当时丝绸之路已经极为繁荣。
驰名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为保障经贸之路的畅通,东汉将屯田驻军之地放置在交通要地上,得到了中外商人的支持。
此外与北匈奴可怜的贸易额相比,中原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
中原广泛种植桑树,生产出大量的丝绸,此外还有瓷器、茶叶、纸张等广受欢迎的商品。
简而言之,如果西域各国放弃北匈奴,转而和东汉朝廷做生意,将会得到更可观的财富。
正是基于这一点,班超将军事进攻变成了一场招商引资之战。
而班超本身就具备凉州势力的军事和经济资源,能够以此为启动资本,来取得和西域各国的合作。
在平定焉耆、危须、尉犁三个国家时,班超带了1400名文官和商人随军而行,显然这些商人的作用举足轻重。
直到班超平定西域六十多年后,大秦(罗马)安敦王还特地遣使东汉,希望建立两国沟通渠道。
在班超的经营运作下,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逐年扩大,由凉州延伸到关中,再到中原,直至覆盖整个东汉。
于是东汉和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各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为了维持经济的持续繁荣,西域各国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东汉,并不惜派出军队和北匈奴对抗。
汉军开路之后,在利益高度一致的情况下,班超充分利用内陆的经济资源,以利益为核心将西域各国凝聚在了一起,由此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外交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