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多带孩子去这两种场合,孩子的内核越来越强大

发布时间:2025-09-20 07:10  浏览量:1

(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看过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的故事。

他小时候,父亲常常在寒冷的冬夜,把他一个人丢在荒野里,只给他最基本的工具,让他自己想办法生火、过夜、找回家的路。

贝尔的母亲对此忧心忡忡,觉得丈夫疯了。

可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我要让他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总是温暖和安全的,只有学会自己面对,他才能真正长大。”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锻造了贝尔日后孤身穿越极地的勇气和能力。

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骆驼忍辱负重,狮子主动攻击,而婴儿,则是一种“是”的境界,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

意思是说,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强大,不是被动忍受,也不是激烈对抗,而是在不确定性中,游刃有余地创造和解决。

这种能力,无法在温室里凭空生长。它必须在真实的世界里,被反复磨砺。

1

一个总有“小意外”的地方

我们这一代父母,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孩子养得太“干净”了。

怕他摔倒,就在地上铺满软垫;怕他生病,就不让他碰任何“脏”东西;怕他受挫,就提前为他扫清所有障碍。

在这种无菌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看似被保护得很好,实则像一株温室里的花,脆弱得不堪一击。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童年时,他的父亲给了他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

他允许小费曼在家里建一个“实验室”,任由他拆解收音机,把各种化学品混在一起,哪怕搞得一团糟。

有一次,费曼想修理一个收音机,却怎么也找不到问题。

他去问父亲,父亲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你先想想,收音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声音是怎么进去,又是怎么出来的?”

在父亲的鼓励下,费曼自己画电路图,一个一个零件地排查,最终找到了那个烧坏的电阻。

所以你看,一个总有“小意外”的地方,比如大自然、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房间,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课堂。

在那里,计划会被打乱,问题会层出不穷。

搭好的积木突然倒了,新买的玩具不响了,想抓的蝴蝶飞走了。这些“小意外”,不是麻烦,而是一次次锻炼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让他自己去面对和处理这些“不顺”,他的内心才会长出真正的韧性。

2

一个要跟别人打交道的地方

看过一位首富的故事,名字忘了,但他的经历记住了。

他少年时,因战乱和家道中落,不得不去一家茶楼当跑堂。

那间小小的茶楼,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小社会”。

有和气的茶客,也有挑剔的商人,有蛮横的伙计,也有精明的掌柜。

他每天都要察言观色,记住几十位客人的口味和脾气,学着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

在那几年的经历,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深刻。他学会了看懂人心,在复杂的关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书本里也养不出通晓人情世故的孩子。

一个孩子的社会化,必须在真实的社交场景中完成。

这个场景,可以是楼下的小卖部,让他自己去买一瓶酱油;可以是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让他自己去跟小贩讨价还价;也可以是小区的儿童活动区,让他自己去解决和同伴的玩具纠纷。

在这些地方,他会遇到和善,也会遇到冷漠;会学会分享,也会经历拒绝。

他会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像父母一样无条件地爱他,世界不是围绕着他一个人转的。

让孩子碰碰壁,感受真实的人际关系,他才能真正地学会共情、沟通和协作,建立起健康的人格。

教育的本质,是赋予孩子在真实世界里生存的能力。

那些看似麻烦的“小意外”,恰恰是锻炼他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

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一个滴水不漏的童年,而是一颗能独自面对未来的、强大而坚韧的心。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