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沙漠种树承诺9年种1亿棵,如今这些树都成活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20 01:47  浏览量:1

2016年,当马云在支付宝上线“蚂蚁森林”时,一句“每年在沙漠种1亿棵树”的承诺引发了公众的质疑与期待。9年后的今天,这片曾被风沙肆虐的土地上,6.19亿棵树已扎根荒漠,覆盖面积相当于5个纽约市。从手机屏幕到现实绿洲,这场由6.5亿用户参与的环保行动,不仅兑现了承诺,更用科技与坚持书写了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奇迹。

中国西北地区曾是沙尘暴的“重灾区”。内蒙古阿拉善盟年均沙尘天气达12次,甘肃武威的农田常被流沙掩埋,宁夏中卫的沙漠每年以5米速度逼近村庄。2013年,马云担任自然保护协会中国主席后,亲眼目睹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生态崩溃:牧民被迫迁徙,土地盐碱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几乎归零。

“治沙不能只靠政府,得让6亿用户一起动手。”2016年,蚂蚁森林项目诞生。其核心逻辑简单却颠覆性:将用户的低碳行为(步行、公交出行、线上缴费)转化为“绿色能量”,攒够17.9千克能量即可在荒漠种下一棵真树。首批131万棵梭梭树在阿拉善盟扎根时,无人料到这场“游戏化环保”会引发全球参与热潮。

1. 精准种植:用卫星定位“地下水源”
在年降水量仅110毫米的阿拉善,种活一棵树比登天还难。蚂蚁森林联合中科院生态所,通过卫星遥感定位地下含水层,将树坑精准挖在离水源最近的位置。2019年,项目引入无人机播种技术,在甘肃民勤县一次播种2000亩沙拐枣,出苗率从传统方式的30%提升至62%。

2. 智能养护:区块链记录每棵树的“生命档案”
每棵树拥有唯一区块链编号,记录种植时间、坐标、养护记录。护林员通过手机APP上传浇水、补苗照片,数据实时上链不可篡改。2024年,青海格尔木的柠条林因干旱出现枯死,系统自动触发补种警报,3天内完成8000棵树苗的替换。

3. 生态修复:从“种树”到“造生态系统”
在内蒙古科右中旗,项目尝试“草-灌-乔”立体种植:地表铺沙蒿固沙,中间种梭梭防风,高处栽胡杨挡沙。2025年监测显示,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从8%跃升至47%,野兔、沙鸡等动物重新出现。

1. 2019年“假树风波”:一场关于生命时长的误解
当网友发布阿拉善277号林地“光秃秃”的视频时,舆论瞬间沸腾。蚂蚁森林迅速回应:梭梭树幼苗仅40厘米高,远看如枯草,但根系可深入地下3米。林业专家现场挖开树坑,露出盘根错节的根系:“一棵梭梭能固沙10平方米,它不是‘死’了,是在默默改造沙漠。”

2. 成本困局:一棵树20元的“生命投资”
截至2025年,蚂蚁集团累计投入41.8亿元,平均每棵树成本23元(含树苗、滴灌设备、护林员工资)。为降低成本,项目在甘肃武威试验“沙棘+肉苁蓉”套种模式:沙棘固沙,肉苁蓉寄生增值,每亩年收益达1200元,实现“生态反哺”。

3. 生态平衡争议:耐旱树种是否会“吸干地下水”?
2022年,有学者质疑梭梭树过度消耗地下水资源。蚂蚁森林联合北大环境学院建模分析:在年降水400毫米以上区域种植柠条,300毫米以下区域改种沙拐枣,确保用水量不超过自然补给量的60%。

1. 国内版图:13省580万亩生态屏障
截至2025年9月,蚂蚁森林已扩展至内蒙古、甘肃、青海等13个省份,建立3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在河北丰宁县,6亿棵虚拟树中的最后一棵——一棵冷杉,于2025年世界地球日落地,标志着项目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2. 国际输出:肯尼亚的“中国治沙方案”
2023年,蚂蚁森林模式输出至非洲。在肯尼亚马萨比特郡,1000万棵金合欢树正在种植,存活率达78%。当地牧民玛卡迪说:“以前骆驼常因沙暴迷路,现在它们能顺着树带找到水源。”

3. 用户价值:6亿人的环保启蒙
6.5亿用户中,35%表示“因蚂蚁森林开始关注环保”。上海白领李薇的支付宝账单显示:她通过步行、线上缴费,9年累计种下23棵树,减少碳排放1.2吨。“以前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现在知道,少开一天车也能改变世界。”

资金压力:蚂蚁集团承诺2030年前再投50亿元,但需探索“政府补贴+碳交易+生态产品”的多元化融资模式。技术迭代:AI植树机器人正在试验,未来或可实现全天候无人化种植。公众参与:如何让“种树”从“打卡任务”变为“生活方式”,仍需持续创新。

2025年8月,马云现身内蒙古科右中旗464号林,站在六年前种下的柠条前比身高。“树比我高了,但希望还在。”他的话道出了这场绿色革命的本质:科技与人文的共振,正在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当6亿棵树在荒漠中摇曳,它们不仅是一道生态屏障,更是一代人对地球的承诺——用点滴行动,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