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认清大势,跟巴铁签下一纸盟约:此举将如何改写世界棋局?

发布时间:2025-09-19 17:01  浏览量:10

沙特这哥们是个明白人。

眼看着美国所谓的“安全保障”越来越像空话,说不准自己哪天就被端上桌成为“盘中餐”,于是痛定思痛决定“向东看”,转头就跟巴基斯坦签署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协议。

9月17日,沙特首都利雅得,沙特和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一份共同防御协议,里面核心的一条是——任何针对一方的攻击,都将被视为对双方的攻击。

换句话说就是——打它就是打我。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没错,这几乎就是“北约第五条款”的翻版,中东版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很多人认为,沙特此举是因为美国无底线纵容以色列,连卡塔尔这种“铁杆盟友”被炸了都没讨到个说法,彻底凉了沙特的心,所以沙特才在安全上另谋出路。

其实,卡塔尔被炸这事儿只是个导火线,不是主因。

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跨越半个世纪的“雇佣”关系

要理解今天这纸盟约的分量,我们得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46年前,1979年的麦加。

那一年,伊斯兰世界最神圣的地方——麦加大清真寺(禁寺),出大事了。几百个极端分子,扛着枪,带着人质,把寺给占了,宣称他们的头儿是救世主“马赫迪”,要推翻沙特王室。

这一下就把沙特王室的脸打肿了。

禁寺是什么地方?

那可是伊斯兰世界的绝对中心,如果连自己的圣地都保不住,还当什么“两圣地守护者”?

可沙特军队团团围住禁寺,就是攻不进去。

一方面是极端分子占据了制高点;另一方面,更要命的是,根据教义,禁寺之内严禁任何暴力,而沙特士兵都是穆斯林,谁敢开第一枪,谁就得背上亵渎神圣的千古骂名。

为此,国王哈立德急得可谓“满嘴起泡”,整个王室摇摇欲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谁来了?

巴基斯坦特种部队。

这群同样是穆斯林的彪形大汉,没那么多心理负担,反正不是我的圣地,干完活拿钱走人。

在一通眼花缭乱的骚操作之后,巴基斯坦人冲进寺内,血战两周,硬是把这群亡命徒给清剿干净,把沙特王室从悬崖边上给拉了回来。

这,就是沙特和巴基斯坦关系的缩影:

一个富得流油但手无寸铁的“王爷”,和一个穷得叮当响但勇猛善战的“山地卫士”。

这种“我出钱,你出力”的雇佣关系,贯穿了过去半个多世纪。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多达1.5万名巴基斯坦军人常年驻扎在沙特,其中甚至包括两个满编的装甲旅,说是保护沙特主权,其实就是给王室当“禁卫军”。

1969年,也门打过来时,是巴基斯坦飞行员开着沙特的战斗机把对方给赶了回去。海湾战争,伊拉克大军压境时,又是巴基斯坦军队第一时间赶到,保护沙特免遭萨达姆的铁蹄蹂躏。

沙特王爷们也懂事,从来不亏待自己的“保镖”。

巴基斯坦经济一崩盘,沙特就送钱。

比如在1998年,巴基斯坦搞核试验,被整个西方世界制裁时,是沙特二话不说,每天免费送5万桶原油,硬是给续上了命。

这些年,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常年告急,跟个重症病人似的,动不动就要进ICU,每次都是沙特、阿联酋这些海湾王爷们紧急输血,几十亿几十亿美金地砸。

硬是把巴基斯坦从破产边缘一次次拽回来。

你看,一个出钱,一个卖命,关系铁不铁?

太铁了。

但这种关系,一直停留在“你懂我懂”的默契层面。

那为什么到了今年,非要用一纸协议把它捅破,公之于众呢?

因为棋盘上最大的变量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巴基斯坦虽然穷,但它手里有个王炸——整个伊斯兰世界唯一的核武器。

外界一直有传言,说沙特当年就是巴基斯坦核武器项目背后的大金主之一。

这事儿双方自然没承认,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沙特最怕谁?伊朗。

伊朗搞了这么多年,离核武器就差临门一脚。一旦伊朗拥核,沙特王爷们晚上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所以,沙特需要一个“核保护伞”。

而今天这份协议,就是把这把“核保护伞”,从地下室搬到了客厅,明晃晃地摆在了桌面上。

协议里那句“攻击一国就是攻击两国”,翻译过来就是:今天谁要是敢动沙特,就等于直接跟一个核武国家宣战。

这一下,整个中东的军事平衡就被颠覆了。

问题又来了——沙特以前不是有老美罩着吗?怎么现在要去抱巴基斯坦的大腿了?

这就得说到我们第二部分了。

靠不住的“山姆大叔”

1945年,二战还没打完,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在一艘叫“昆西号”的巡洋舰上,会见了一个穿着阿拉伯长袍的老头,他就是沙特的开国国王——伊本·沙特。

两人在船上嘀嘀咕咕,定下了一个影响世界格局80年的契约——“石油换安全”。

简单说,就是你沙特保证给我稳定供应便宜的石油,并且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我美国就保证你的王室安全,谁敢动你我弄死谁。

这个契约,就是后来“石油美元”霸权的基石,也是美国在中东统治地位的压舱石。

但从2010年以后,这块压舱石开始松动了。

首先,“山姆大叔”自己家里挖出了页岩油,一夜之间从最大的石油买家,变成了卖家。

既然买卖不成,那仁义也就不在了,以前是客户是上帝,现在是同行是冤家,美国对沙特石油的依赖大大降低,那份“安全承诺”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更要命的是,美国觉得在中东这个泥潭里陷得太久了,打仗花钱死人,不划算。

而太平洋对岸,一个“红色巨龙”正在飞速崛起,于是奥巴马政府开始搞“重返亚太”(Pivot to Asia),要把主要的精力和军力都调到东边来,明显是要围堵中国。

中东这边,自然就要战略收缩了。

沙特王爷们一开始还没当回事,觉得你美国还能真不管我?

结果现实一巴掌一巴掌地扇过来。

2015年,奥巴马政府不顾沙特的强烈反对,硬是跟沙特的死对头——伊朗签了核协议。

这在沙特看来,简直就是背后捅刀子,你这是在武装我的死敌啊!

2019年9月,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把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两个核心设施给炸成了火海,全球油价应声暴涨。

沙特第一时间向华盛顿求救,结果特朗普政府除了在推特上嚷了几句,屁都没放一个。

那一刻,利雅得的王宫里,心估计是彻底凉了。

说好的安全保护呢?说好的弄死他呢?

原来都是骗人的。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在几天前。

9月9日,以色列悍然空袭了卡塔尔首都多哈,目标直指正在那里开会的哈马斯高层。

这次袭击,不仅炸死了包括一名卡塔尔安全官员在内的6人,更炸碎了整个海湾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最后一点幻想。

卡塔尔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境内还驻扎着中东最大的美军基地,可以色列就在美军眼皮子底下动手,华盛顿也默许了这次公然的侵犯。

这件事在中东引发了剧烈地震,所有人都看明白了:今天的美国,已经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约束以色列,更不会为了保护所谓“盟友”的主权而得罪犹太人。

往回看,拜登在任时,更是把沙特往死里羞辱,因为“卡舒吉之死”,直接把沙特定义成“贱民国家”。你看看,经济上成了竞争对手,战略上被抛弃,政治上还被羞辱。

这哪是盟友,这简直是仇人。

沙特王室终于想明白了,这个世界,谁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但自己又没枪杆子,怎么办?

于是,沙特在小萨勒曼的带领下,开始搞“2030愿景”,核心就是经济转型,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同时外交上也搞起了“对冲战略”,不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

他们一边继续和美国保持军事合作;

一边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甚至还开始用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贸易。所以,当中美博弈加剧,美国要求沙特“选边站队”时,沙特发现自己反而有了更大的谈判筹码。

但外交上的左右逢源,解决不了根本的安全焦虑。

一个没有核武器的富豪,睡在饿狼旁边,始终是不踏实的。

于是,沙特找到了那个合作了半个世纪、最信得过也最有实力的“保镖”——巴基斯坦。

这份防御协议,就是沙特在美国战略收缩后,为自己寻找的新的安全基石。它不是对谁的挑衅,而是一个被抛弃的盟友,在残酷的国际政治现实面前,一次无奈又必然的自救。

是美国自己亲手制造了这个权力真空,就别怪别人来填补。而就在沙特和巴基斯坦决定把关系“转正”的背后,还有一个“无心插柳”的东方大国。

东方巨龙的“无心插柳”

2023年3月10日,北京。

沙特和伊朗,这两个斗了几十年、恨不得把对方生吞活剥的死对头,居然在东大的斡旋下,坐在一起喝茶,宣布恢复两国间的外交关系。

这个消息一出来,估计华盛顿的下巴都气脱臼了。

美国一直把中东当成自己的后院,想让谁和好就和好,想让谁打架就打架。结果这一次,中东最大的两个玩家和解了,居然没美国什么事,这件事的冲击力是核弹级别的。

它向整个中东,乃至全世界证明了一件事:解决问题,不止有美国这一条路。

正是这次“北京和解”,给了沙特巨大的信心和外交空间。

他们发现,原来离开美国,天塌不下来。

既然我能在斡旋下,跟最大的“宿敌”握手言和,那我为什么不能在没有美国点头的情况下,跟一个有着老交情的朋友签一个“防御协议”呢?

在外交层面上,有为沙巴联盟创造的“势”;

而在经济层面,也这个联盟可以走的“路”。

这条路,就是“中巴经济走廊”(CPEC)。

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从新疆喀什一直延伸到印度洋的瓜达尔港,这是一条能让中国绕开马六甲海峡的能源和贸易大动脉。

而沙特,早就看懂了这条走廊的战略价值,他们不仅口头支持,更是真金白银地往里砸钱,早在2019年就说要投资100亿美元,在瓜达尔港建一个巨大的炼油和石化综合设施。

你品,你细品。

沙特宁愿把上百亿的资产放进来,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当然是安全!

“中巴经济走廊”要成功,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

而谁能提供这个安全环境?

美国是指望不上了,他们巴不得这里越乱越好。

看来看去,只有巴基斯坦,才是这条走廊最直接的保卫者。

所以你看,逻辑链一下就清晰了。

沙特投资“中巴经济走廊”,就等于把沙、巴两国的经济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而如今沙特和巴基斯坦签署防御协议,本质上就是为这个日益紧密的经济共同体,提供一个安全框架。

什么叫“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

小结

所以你看,这纸盟约的背后,根本不是简单的两国结盟。

它是一场横跨半个世纪的利益交换的最终兑现;

是美国战略收缩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更是东方大国崛起后,世界格局重塑的必然结果。

这份协议,对沙特来说,是递给新时代的一份“投名状”,它宣告了“石油换安全”模式已经进入尾声,宣告了中东国家开始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美国来说,这是“重返亚太”战略付出的实实在在的代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为谁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