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云盖雪最苏州
发布时间:2025-09-19 06:43 浏览量:2
转自:河北日报
彤云盖雪最苏州
□晓 媚
苏州是一座甜的城市。
最初我以为苏州的甜,是过的、是腻的、是让人浅尝辄止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日在平江路听过评弹后,路过街边的一间卖点心的小店,我看到门前招牌写着“糖粥”,随即走进去点了一碗,因为这是我来苏州最想吃的食物。
糖粥,是白米粥加赤豆与糖,成分虽单纯,制作方法却讲究:将米与赤豆分两锅煮,两者皆不知熬了多久,从稀汤寡水熬到稠羹浓糊,从拙糙粗粝熬到精致细滑,熬出街坊巷弄里的烟火漫漫。店员持勺,利落地舀一勺粥,一勺赤豆羹,碗里即呈现一半白、一半红,宛若彤云盖雪,末了在红白两方各撒上一点干桂花。
碗小小的,分量刚好。我端着小碗,坐在略显局促的座位上吃。这是我第一次吃糖粥,没想到那甜味,甜得淡淡的,桂花也香得淡淡的,滋味简单却恰到好处。
晚上回旅馆后,我即搜寻苏州好吃的糖粥。网上众声同调,皆推荐一个小摊,说是一对年纪很大的老夫妇摆的。他们天太热不出摊,天太冷不出摊,下大雨也不出摊,平常中午十二点开始卖,卖完就收摊。
看到这样的介绍,我心想要吃到这碗糖粥有多难啊,于是暗暗设定了不期待、不强求、有也好没有也好的态度。
那几日,在面馆吃面,我还会多点一碗糖粥,有的滋味还可以,有的一入口就知道是急就章,总之再没有吃到过如平江路一般的好滋味。
直到有一天,从苏州博物馆出来,我打算走到观前街。跟着手机地图穿街走巷,大约走二十多分钟,路过一座小桥,桥边有间像停车管理亭状的一爿小店,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我好奇地走向前看,竟然是被众人推荐的那家糖粥。当时我刚在面馆吃完一碗面,吃得挺饱,但也不管吃不吃得下,就跟着排起了队。
大约五分钟后,听到前方一阵喧哗。我听不懂苏州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人流没有减少,于是跟着继续排。后来才知道,那阵喧哗原来是糖粥卖完了,只剩下赤豆圆子。我看着那赤豆圆子也挺诱人的。再说,虽然糖粥卖完了,但排队依旧,想必这赤豆圆子也是好的。
端着圆子,就近坐在桥边的围栏处,一口下去我即明白,前几日在平江路吃到的,还称不上好。这拌入桂花的圆子,风姿别具,它经历过炽烈的火焰,又因长时间的微火细熬,熬到火气殆尽,熬到焦躁消散,最后熬出一股绵软、一股温香。仿佛我吃的不是圆子,而是吴侬软语的苏州情怀。
据说这位卖糖粥的老先生,早年是挑着骆驼担沿街敲着梆子贩售。这是旧时代卖糖粥的传统,那时候孩子们听到了梆子“笃笃笃”的声音,就知道卖糖粥的来了。
而骆驼担是什么呢?
作家陆文夫曾在他的《老苏州:水巷寻梦》中有段描述:“这种担子很特别,叫作骆驼担,是因为两头高耸,状如骆驼而得名的。此种骆驼担实在是一间设备完善、可以挑着走的小厨房……人在两座驼峰之间有节奏地行走,那熊熊的火光也在小巷两边的白墙上欢跃地跳动……”
我不知道苏州哪家糖粥最好,但那些天我吃过的几家糖粥,我相信这家应该是最好的。
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时是名山大川,有时是历史古迹,有时是气候环境,有时是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而有时是人情。苏州于我而言,则是一碗市井里的彤云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