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里的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5-09-19 06:32 浏览量:1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时间回溯到13年前,2012年4月的一天,我正在实验室核对月度抽检报告,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实验台上投下斑驳光影。突然,所长推门而入,手里攥着刚打印的紧急通知:“央视曝光胶囊铬超标事件,我们所承接全市数百批胶囊剂药品的应急检验,一个月内必须完成!”
实验室里顿时静了下来。二十几名检验员看着堆积如山的胶囊样品,眉头紧锁——药典中没有现成标准,国内外文献方法多是针对其他基质,直接套用误差极大。这些样品关系千万患者的用药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解决困难。”所长的动员掷地有声。我们迅速分成三个小组:文献检索组搜集最新研究资料,实验验证组尝试不同前处理方法,设备调试组对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深度校准。实验室的灯开始彻夜通明,每个人的办公桌都堆着厚厚的资料和实验记录。
最棘手的是胶囊壳的前处理。明胶基质干扰严重,常规湿法消解要么不完全,要么造成铬元素损失。大家反复调整消解温度和时间,直到第四天清晨,我们拿着合格的图谱冲进办公室,眼里布满血丝却闪着光:“找到了!高压密闭消解阶梯温控可行!”
方法确定了,真正的考验才开始。几百批样品要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检验,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陀螺。我们实行“三班倒”,仪器24小时不停机,检验员轮班接力。我常常在凌晨结束工作,接班的同事则在晨光中穿梭,像身着金色盔甲般在实验室里奋战。
5月中旬,最后一批样品的检验报告审核通过。当所长宣布“所有样品均按质按量完成检验,为全省胶囊剂药品监管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时,会议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红了眼眶,那些通宵达旦的夜晚、反复失败的实验、咬牙坚持的瞬间,在这一刻都有了最温暖的注脚。
如今再回想那段岁月,最清晰的记忆还是晨光中的实验室。年轻的检验员们脸上带着疲惫却洋溢着笑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青春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我们用专业和担当诠释着市场监管人的“骆驼精神”,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不仅让我们建立了胶囊铬检测的标准方法,更让我明白:所谓难忘,就是那些用热爱和责任书写的青春记忆,永远在岁月里闪闪发光。
□湖南省岳阳市检验检测中心 李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