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困新疆无煤过冬:李四光一句话点醒王震,学生挖出救命煤

发布时间:2025-09-18 23:02  浏览量:1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的消息传遍全国。王震带着十万大军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战士们还没来得及欢庆,难题就砸了过来。

深秋的北疆已经飘起雪花,夜里气温能降到零下十几度。大军要屯垦戍边,可连烧火取暖的煤都没着落。

战士们白天在戈壁滩上开荒,晚上挤在破旧的营房里,裹着打补丁的大衣也冻得睡不着。有人冻得手脚生疮,疼得直咧嘴。

王震看着战士们的模样,急得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他刚从战场上下来,不怕敌人的枪炮,却怕弟兄们挨冻受饿。

新疆当时工业底子薄得可怜,只有几个小煤窑,产量低不说,还藏在深山里,路根本走不通。挖出来的煤掺杂着石头,烧起来烟大得呛人。

后勤部长每天来汇报,说库存的煤只够烧半个月。要是大雪封山,连这点煤都运不进来,后果不堪设想。

王震立刻发电报给中央,请求支援煤炭。可从内地运煤到新疆,几千公里的路程,火车汽车都跟不上,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召集干部们开会,有人说组织战士去山里挖煤,可没人懂地质,瞎挖不仅找不到煤,还可能出危险。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时,王震突然想起一个人——地质学家李四光。他赶紧让人给北京发报,请教找煤的法子。

没过几天,北京的回电到了。李四光在电报里写得明白:“我有个学生叫王恒升,他去过新疆勘察,找他准能挖到煤。”

王震看完电报,一拍桌子:“快找!就算翻遍全国,也要把王恒升请来!” 警卫员立刻动身,往王恒升所在的南京赶。

王恒升当时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接到消息二话没说,揣着地质锤和地图就上了火车。一路颠簸十几天,终于到了迪化。

刚见到王震,他就直截了当:“王司令,给我配几个懂点文化的战士,再备些干粮和工具,咱们现在就去勘察。”

王震赶紧安排了八个战士,还把自己的骆驼也拨给了他。第二天一早,王恒升带着队伍就进了山。

深秋的天山脚下全是碎石,一脚踩下去硌得生疼。王恒升背着帆布包,包里装着放大镜和罗盘,走几步就蹲下来敲敲石头。

战士们跟着他翻山越岭,饿了就啃干馍,渴了就喝雪水。晚上住在山洞里,点着篝火取暖,王恒升还在借着火光看地图。

有天遇到沙尘暴,黄沙漫天,根本睁不开眼。王恒升把地图揣进怀里,趴在骆驼背上,生怕丢了勘察的标记。

就这样走了十几天,勘察了十几个地方,都没找到像样的煤田。战士们腿都肿了,王恒升的嘴唇也裂了好几道口子。

回到指挥部,王恒升对着地图琢磨到半夜。他想起当年跟着李四光在新疆考察时,曾在乌鲁木齐东边发现过煤层痕迹。

第二天,他带着队伍直奔六道湾。这里全是黄土坡,看着平平无奇,王恒升却眼睛一亮,蹲下来敲开一块土疙瘩。

“有戏!”他指着石头里的黑色纹路,“这是煤层露头,下面肯定有大煤田!” 战士们一听,立马干劲儿就上来了。

可勘察容易开采难。没有挖掘机,只能靠人工挖探槽。战士们轮流上阵,挥着铁锹刨土,手上磨起了血泡也不歇着。

王恒升守在现场,指导大家怎么分辨煤层,提醒大家注意塌方。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嗓子都喊哑了。

王震也常来看望,看到战士们光着膀子干活,赶紧让人送来棉衣。他握着王恒升的手说:“老王,弟兄们的冬天就靠你了!”

挖了半个多月,终于挖到了优质煤层。黑亮的煤块被运出来,战士们举着煤块欢呼,有的人激动得哭了。

煤窑建起来后,战士们轮流下窑挖煤。窑里又黑又闷,温度很高,出来时每个人都像从泥里捞出来的,只有牙齿是白的。

第一批煤运到营房时,大家赶紧生火。火苗“噼里啪啦”地跳起来,营房里瞬间暖和了。有人把冻僵的手凑到火边,笑得合不拢嘴。

王震看着跳动的火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让人给北京发报,特意提了王恒升的功劳,还说要留他在新疆搞地质。

王恒升真的留了下来,后来又带队找到了更多煤田和矿产。他常说:“是李老师的信任,也是战士们的拼劲,让我不敢偷懒。”

那个冬天,十万大军靠着六道湾的煤,不仅暖暖和和地过了冬,还烧火开荒、打铁造农具,为屯垦戍边打下了基础。

战士们后来回忆,要是没有李四光的推荐,没有王恒升的勘察,真不知道那个冬天怎么熬过去。

王震也常提起这事,说搞建设光有热情不行,还得靠专家、靠知识。知识分子和战士们拧成一股绳,没有办不成的事。

六道湾的煤窑后来越建越大,成了新疆第一个现代化煤矿。直到现在,那里还流传着王震找煤、王恒升勘察的故事。

十万大军进新疆,不是来享福的,是来扎根的。缺煤、缺粮、缺工具,可他们有股不服输的劲,有互相帮衬的心。

领导敢担当,专家肯实干,战士能吃苦。这种精气神,让他们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家园,也让新疆一步步走向稳定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