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大 “自己人” 到宁大新援 罗洪刚离职背后的人才困局
发布时间:2025-09-17 17:45 浏览量:2
9 月 11 日,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官方公众号推送了一条消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洪刚教授正式入职。这条消息在学术圈里引起不小的震动 —— 这位在强关联电子系统、高温超导领域发表 200 余篇论文的学者,不仅是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前院长,更是从本科到博士都在兰大完成学业的 “自己人”。有学生翻出几年前的照片,那时罗洪刚还在会议室里劝犹豫要不要离开的同事:“再等等,学校会好起来的。”
罗洪刚的离职并非孤例。打开兰州大学近年的人才流动记录,能看到一连串让人唏嘘的名字:院士严纯华去了北京大学,陈发虎加盟复旦大学,长江学者黎家转投广东高校,杰青董广辉、王鑫相继南下。有人统计过,这所曾经培养出 19 位两院院士的高校,如今留在本校的院士只剩下 1 人,其余都成了东部高校的 “学术外援”。物理、化学这些曾经的优势学科,因为核心人才的接连出走,不少国家级科研项目被迫中断,省级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也出现断层。
“不是没有感情,是现实太难了。” 一位仍在兰大任教的青年教师私下说。他提到罗洪刚离职前的纠结,物理学院计划整体搬迁到榆中校区的消息,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地图上看,榆中校区坐落在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离市区有近 50 公里的路程。虽然学校在假期开通了到机场和火车站的专线车,但平日里从校区到市区,要么挤每两小时一班的专线大巴,要么就得辗转几趟城乡公交,单程耗时常常超过一个半小时。
在榆中校区待过的师生都清楚这种不便。一位博士生记得,有次北京的专家来做学术讲座,从市区赶到校区花了两个小时,讲座结束后又匆匆赶末班车回城,连晚餐都没来得及吃。“更别说那些需要频繁交流的实验项目,设备运到校区要报备,样品送出去检测要等专车,合作方催了好几次,最后索性找了东部的团队合作。” 这种地理上的隔阂,让很多依赖前沿设备和密集学术交流的学科难以维系。
兰州的地理位置成了绕不开的难题。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里缺乏东部沿海地区丰富的学术会议资源,也没有扎堆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合作机会。有位刚从兰大跳槽到宁波的教授算过一笔账:以前在兰州,一年能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不超过两次,多数时候是线上参会;到宁波后,不仅每月有周边城市的学术沙龙可以参加,还能随时去上海、杭州拜访合作实验室。这种差距在科研设备上更明显,兰大某重点实验室的透射电镜还是十年前采购的型号,而东部同类型高校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
榆中校区的配套设施问题也长期被诟病。夏官营镇的商业街只有几家小超市和餐馆,师生看病要去镇上的卫生院,想买专业书籍得等市区书店的每周代购。有年轻教师吐槽,招聘时曾带应聘的博士去校区考察,对方看到晚上八点后就漆黑一片的校园周边,当场婉拒了 offer:“我爱人是医生,这里的医疗条件根本没法解决孩子看病问题。” 这种生活上的不便,让不少学术潜力突出的青年人才望而却步。
人才流失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软科最新的大学排名里,兰州大学排在第 39 位,理科排名第 16,文科更是落到了第 45 名。在 2024 年的高考录取中,兰大在山东的录取线比同档次 985 高校低了 20-30 分,不少高分考生宁愿去东部的 211 院校,也不愿填报这所西北名校。更让人忧心的是毕业生留存率,数据显示兰州高校应届生本地居留率仅 45.9%,而兰大的毕业生里,只有 34.7% 选择留在甘肃,第一去向成了广东,占比 9.69%。
“待遇差距是硬伤。” 一位长期研究高校人才流动的学者分析,黎家院士当年离开时,沿海高校开出的科研经费和薪酬是兰大的 3 倍。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资源支持上。宁波大学作为 “双一流” 建设高校,背后有省部市共建的资金保障,而兰州大学 2024 年的经费预算在 985 高校里处于倒数位置,能分给各学院的科研启动费捉襟见肘。年轻教师要申请设备采购,常常要经历漫长的审批流程,等经费批下来,实验方案都可能已经过时。
在兰大的贴吧里,有人翻出十年前的照片:那时候物理学院的实验室彻夜灯火通明,院士带着学生在低温实验室调试设备,走廊里随处可见讨论问题的师生。而现在,不少实验室的门牌换了又换,曾经热闹的学术沙龙,因为核心成员的离开变得冷清。有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每次路过空荡荡的会议室,都会驻足良久,那里墙上还挂着 “西部高校基础研究振兴计划” 的锦旗。
如今走在榆中校区的银杏道上,能看到施工队正在扩建新的实验楼,公示牌上写着 “预计 2026 年投入使用”。但路过的学生们讨论的,是最新的保研名单里有多少人选择了东部高校,是师兄师姐拿到的 offer 里,来自西北的单位又占了多少比例。一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把办公室的窗户擦得很干净,窗外是连绵的黄土坡,他手机里存着罗洪刚临走前发的消息:“把学生带好,别让他们断了科研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