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展示·《鸡西村志》(四)——鸡东县·东海镇分志·高峰村(4)
发布时间:2025-09-17 16:10 浏览量:1
《鸡西村志》简介
《鸡西村志》由鸡西市政协组织编纂,收录了鸡西市46个乡(镇)的459个行政村1130个自然屯的地理、气候、交通、环境、旅游、物产、资源、人文、历史、教育、卫生,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情况的志书。全书共53卷,其中:鸡西市六个区、密山市、虎林市、鸡东县的村屯鸟瞰图各1卷;46个乡(镇)志书各1卷;梨树区、麻山区志书各1卷;《鸡西村志编纂情况概览》1卷。
东海镇地图
概述
高峰村位于东海镇北5公里处,是个靠山屯,总耕地面积8840亩,山林地2100亩。全村有四个自然屯,人口总数1164人,共有336户,其中汉族335户,蒙古族1户。村有党员38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12名,占全党人数的31%,女党员6名。村有育龄妇女344人,独生子女家庭102户,特扶1户。2002~2015年,高峰村先后被授予县级“企业特级明星村”“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村”“市级小康村”“文明村”等光荣称号。1999年,高峰村被水利部认定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2001年,荣获省“五个好”村党支部光荣称号。201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高峰村四季分明,春季春暖花开,适应播种季节;夏季多雨,一般集中于7~8月份,多南风和东南风:秋季雨水少利于收割,这个季节也是农民最忙的季节;冬季多是西北风,温度最低达到零下35℃,降雪较大,常常是白雪皑皑。村地形是西高东地,河流走向由北至南,土地由黑土地,白浆土两部分组成,村东有一条小溪由北向南直奔穆校河,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每年的降雨量没有太大的变化,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
高峰村
概述
高峰村位于东海镇北5公里处,是个靠山屯,总耕地面积8840亩,山林地2100亩。全村有四个自然屯,人口总数1164人,共有336户,其中汉族335户,蒙古族1户。村有党员38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12名,占全党人数的31%,女党员6名。村有育龄妇女344人,独生子女家庭102户,特扶1户。2002~2015年,高峰村先后被授予县级“企业特级明星村”“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村”“市级小康村”“文明村”等光荣称号。1999年,高峰村被水利部认定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2001年,荣获省“五个好”村党支部光荣称号。201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高峰村四季分明,春季春暖花开,适应播种季节;夏季多雨,一般集中于7~8月份,多南风和东南风:秋季雨水少利于收割,这个季节也是农民最忙的季节;冬季多是西北风,温度最低达到零下35℃,降雪较大,常常是白雪皑皑。村地形是西高东地,河流走向由北至南,土地由黑土地,白浆土两部分组成,村东有一条小溪由北向南直奔穆校河,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每年的降雨量没有太大的变化,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
第十二章社会生活
第一节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保障有两种,新农保和新农合。
一、新型农保
现在农民有了新型生活保障,年满60周岁每月可享受社会最低保障每月60元,年满80岁的每月可享受最低保障金100元,这样可保正农民最低生活。
二、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
农民每年缴费150元,看病就可享受乡镇医院报销90%的比例报销住院费用,充分解决了村民没钱看病,看病难的实际问题。参合农民在乡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为:省级40%,市级50%、县级82%、参合村民到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时,可直接报销不分一疗费用,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报销比例也逐步提高。
第二节人民生活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工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主要去的地方鸡西、哈尔滨、北京、山东等地方比较多,而中老年人在家耕种,各自为社会主义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峰村居民生活质量变化大体可以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改革开放前为温饱而奋斗,人民公社大生产,从物质供应短缺到衣食油保障,居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迈向小康社会的30年,居民在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消费能力也显著增强,消费结构也升级加快,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一、衣
衣着消费追求品牌化,高档化,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单调死板,服装色调多以蓝色,灰色、军绿色、小花纹布为主色调,3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繁荣,各类时装专卖店,电子网购兴起,居民对款式,品牌等有了更高端的讲究。
二、食
食品消费由量的消费转向质的要求。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在七十年代末期,居民吃饭问题显然基本解决,但那时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粮票,有什么吃什么,每到年节吃顿饺子都需要走10多里地去公社专门屠宰的场子买,当时屠宰场少,人多,有时排队够买基本是一小天工夫。那时吃顿饺子就算改善生活了。现在的吃,不仅是吃饱的问题了,而且要吃的好还要讲究粗粮搭配,讲究是营养搭配。安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三、住
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改革开放前,居民住的是土房,现在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居民进城买楼的越来越多,高峰村现在以有90%的居民脱贫住进了砖瓦房。
四、行
出行方式的改变,改革前,马路看到更多的徒步行走,骑自行车的人。现在居民出行的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发展到家用小汽车,如今徒步行走成为一种锻炼身体健康的方式。
五、烧
改革开放的30年来,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居民消费经历了基本传统生活消费,就从烧火做饭上讲,自古以来。烧火主要来源是玉米、稻草秸秆为主,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在家用电器,煤气,进入百姓家里,取暖都用暖气(烧煤、型煤)等,现在居民生活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移的过程。
六、健康
现在的居民更加注重身心健康,为了能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所以,现在的居民更加注重于健康的投资,各类的健身器材入村,医疗保健器械和滋补保健品迅速进入百姓家庭。同时注重娱乐休闲,寻找自己喜欢的项目,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七、通讯
通讯媒介的转变。随着电话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大,电信技术产业的突飞猛进快速改革,现在的通讯方式快捷多样,信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的通讯方式主要的信函,传递紧急信息必须发电报,跨世纪的今天,固定电话逐步被取缔,手机时代进入千家万户,居民拿起手机就能拨打国内国外的长途,现在家家都装有电脑,外派,手机功能有微信、QQ,家家都可以用手机视频,既方便又实用,从信函到电话手机传真到互联网,通讯快捷让人感觉到近在咫尺。
第三节风俗习惯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多比如:春节(过年)、端午节、团圆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一、过年
年的由来:古时,有个怪兽叫“年”的庞然大物比骆驼还大,凶猛异常,声比雷孔,行似风快,见畜吃畜,遇人吃人,时间一长,人们就轮流放哨,以免年的突然袭击,年由此而来。
二、春节
春节早上贴对联,挂灯笼,对联是各式各样;住房、大门、鸡舍、粮囤、厢房、车等等都有行对应的对联,屋里有财神、抬头见喜,倒着贴的“福”字,相传那叫“福”来到,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要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年夜饺子和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早早起床,先给老人拜(通常老人每当过年都给小孩压岁钱,以表示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一年平平安安)在喝一碗香浓甜美的糖水,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喝完糖水后,去串门拜年,热闹一直到正月初五。
三、农历正月十五日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四、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习俗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勤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所以有二月二剃龙头之说。
五、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6日。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六、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吃粽子等节日活动。
七、国庆节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如今,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10月1日。
第四节民间信仰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不少宗教信仰流人高峰村,有部分违法扰乱社会治安的被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只有一种宗教“基督教”,每到周末她们聚在一起,相互传福音,她们经常做积极向上的活动,也没有做一些扰乱社会治安的活动,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第五节生产习俗
解放前以农养家,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单一,节奏缓慢,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农村以春耕春种、夏锄、秋收为农忙时节,其中秋天最繁忙,有“三春不如一秋忙”之说。农忙时,村民起早贪黑,休息时间很少。特别是秋收时节,秋收进人高潮,家家没有闲人,有的晚上还要抢收农作物,怕下大雪压在地里收不回来。
第六节谚语
一、气象谚语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落云彩接,明天必然歇。
天上出现勾勾云,不过三天大雨淋。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长虫过街要下雨。
蚁盘窝蛇过道,大雨要来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穿裙雨要到。
不怕阴得沉,就怕疙瘩云。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上饭。
七月十五定早涝,八月十日定收成。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
清明刮起坟头土,哩哩啦啦四十五。
雨打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黑云黄梢子,必定下雹子。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风三风三一刮三天。
早雾晴,晚雾阴。
五月十三单刀会,六月十三分龙兵(一般会下雨)。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二、农事谚语
春打六九头。
春雨贵如油。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使粪,等于瞎胡混。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宁走十里路,也不一步穿(穿横垄地)。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立冬不收菜,必定要受害。
豆打长秸麦打齐。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种荞麦。
六月六,看谷秀。
三、生活谚语
饱拿干粮热拿衣。
病从口人。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笑一笑,十年少。
春捂秋冻,老了不受病。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酒多伤身,气大伤神。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早睡早起,没病找你。
秤砣虽小压千斤。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堆。
喝凉酒,使黑钱,早晚是祸。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钱不盖东西房,冬不暖,夏不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家三辈老,出门三辈小。
针尖儿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不怕慢,就怕站。
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车到山前必有路。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宁瞧儿子屁股,不瞧姑爷脸色。
经一事,长一智。
骑驴不知赶脚的苦,站着说话不腰疼。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第十三章人物
第一节历史人物
据《鸡东抗日烽火》记载:
1932年3月,孙洪山参加革命。1932年3月,中共绥宁中心县委朴风南同志到密山任区委书记工作。3月16日,张墨林、阐玉坤、金大伦、李成林、林贵春、大老朴等八名同志在哈达河二段梁玉坤家召开骨干会议,在会议上成立了密山县抗日总会,抗日总会由张墨林负责,李亚艳负责妇女工作,梁玉坤为组织部长,姓赵(田中齐)为宣传部长,王丕年负责儿童工作,密山抗日总会的成立、为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组织全县人民革命斗争,组建密山县党组织,打开了道路,铺设了桥梁,团结了群众准备了干部。骨干会议后,各骨干分头到群众中去,抗日会的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在哈达河发展了新会员。他们是张山合、张发、代晋峰、李宝义、王金亮、陈区高(后叛变)、腾双靖、王文帮、王维席、何福林、王志远、张继明、徐子峰、高风阁、王天恩、孙洪山、王喜坤、黄清林、张子厚、邱风文,等三十名新会员。
1935年,满洲省委和吉东特委派在苏联学习过的刘曙华同志到密山担任县委书记。
刘曙华(曹)同志以逃荒者的身份来到密山后针对密山党、团组织、抗日群众组织比较混乱的情况深入到哈达河、兴隆沟、半截河、平阳镇一带,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重新调整了组织。党、团员、抗日会员重新登记。改组了县抗日总会,整顿了五个区的抗日分会,发展了抗日会员,使抗日会会员增加了一百多人,同时还开展了妇女会、儿童团,在一些地方还办了读报组训练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党团组织、抗日群众组织各种活动都有了新的起色。1935年8月4日,刘曙华同志在哈达河二段,找正在田里干活的妇女会干部田仲樵要抗日会员登记表,他离去赶上了伪军大搜查,刘曙华同志怕敌人搜去登记表,迅速钻进草丛,分几处藏登记表,但没埋完,被敌人发现,逮捕了刘曙华同志,搜去登记表。敌人按登记表逮捕了抗日会员、李贵、孙洪山、王老疙等人。
刘曙华被捕后,先被押到哈达河伪军部,后往梨树镇押解时,党组织为营救刘曙华同志,准备在路上堵截,但刘曙华同志怕造成更大损失,没有同意这种做法。被押到梨树镇后,敌人对他多次审问,但他承认自己是上海武卫会派来做反日工作的。抗日会员登记表是他背着别人搞出来的,没有告诉,李贵等人也不知道,敌人想通过对质的方法,让刘曙华与李贵等人当面对证,但刘曙华同志,一口咬定是自己写上去的,李贵等人不知道。凶狠的敌人没有抓到实证,对刘曙华同志施用各种酷刑:灌辣椒水、汽油、上大柱等,把刘曙华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刘曙华同志始终是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威武不屈的革命气概。由于刘曙华的同志的掩护、密山县党组织、抗日群众组织,没有遭到破坏,李贵等人被释放。阴险的敌人为进一步搞到情报,破坏密山县的党组织和抗日组织,施行假释放,安排在旅店治伤,派特务暗中监视,抗联地下党员冯丕证同志,秘密将刘曙华同志转移出来。刘曙华同志伤愈后到抗联工作,留任抗联第五军二师政治部主任,抗联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吉东省委执委委员职务,1938年8月被叛徒杀害于波利县通天沟,年仅二十六岁。
第二节人物表
一、入伍人员
1947年,高峰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村民入伍当兵,至今,共有李风水等16名村民光荣人伍,为国家贡献力量,具体名单如下,
高峰村入伍人员
姓名性别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入伍时间民族备注李风水男初中农民1947年汉工程兵王君臣男初中农民1965年汉工程兵张风林男初中农民1979年汉炮兵刘景忠男高中农民1989年汉炮兵宋林男初中农民1987年汉炮兵潘广涛男初中农民1988年汉通讯兵孙长福男初中农民1989年汉炮兵薛永兵男初中党员1996年汉工程兵王辉男初中农民2000年汉空军地勤赵兴伟男初中党员2002年汉通讯兵洪昌全男初中农民2010年汉炮兵李光辉男初中农民2010年汉炮兵宋健波男初中农民2013年汉空军地勤刘思平男初中农民2013年汉空军地勤葛首锋男初中党员1999年汉工程兵李忠俊男初中农民汉工程兵二、能工巧匠
孙耀坤,心灵手巧,会编制各式各样的框,还有土篮子,经常编制土篮子卖钱增加家庭收入。
三、种植能手
梁祖玉750亩,孙靖武420亩,葛首锋300亩,齐立明150亩。
附录
一、规章制度、乡规民约
由村民大会,村民委员会制定形成的,对村民一种制约。
规章制度: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二)搞好党组织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
(三)搞好本村的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
(四)是宣传贯彻法律规定和国家政策,维护村民合法利益,教育和推动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医村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五)尊重集体经济独立活动的主动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和村民承包经营的合法权,和其他合法权利、利益规章制度等等。
村乡规民约内容:
(一)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二)和睦乡里。包括家庭成员、亲戚邻里等社会成员和睦相处。
(三)各安生理。鼓励农民农耕,保护农民生产资料,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四)毋作非为。侧重于整肃社会秩序,维护一方安全。确定对打架、斗殴、偷盗、虐待妇女儿童等方面和说服教育为主。
(五)婚丧嫁娶不铺张浪费。
(六)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
(七)严禁焚烧秸秆,污染环境。
高峰村十分注重宣传本村的规章制度和乡规民约,严格要求党员干部遵守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本村规章制度和乡村民约,从自身做起。
二、村发展规划
党支部书记(葛首锋)和村主任(齐立明)对未来高峰村的建设与规划:
村对今后发展规划:2015年,完成村民吃上自来水工程。2016~2017年,计划新建1000平方广场一处,篮球场一处,主路两侧安装路灯,村在今后十年修村里巷道(水泥路面),主路加宽,铺板油路,建一个旅游景区,综观高峰村独特的高山气候,优美的山水景色,及蓬勃发展的生态特色农业,为发展观光旅游,避暑休闲旅游及农家乐旅游,具备了极为丰富的资源。村两委审时度势,在继续发展生态效益的同时,已将目光瞄向旅游业上,即充分利用本村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规划和广泛集资,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将山水观光,休闲避暑,农家乐融为一体。可让游客在此观光赏景,享受高山凉爽空气,喝着清凉可口的泉水,品尝生态农产品的原滋原味,体味乡村文化底蕴,了解前辈的实践活动,激励后人,与时俱进。
高峰村获奖情况
高峰村生态效益农业各行业同步蓬勃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可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高峰村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东海镇。
三、媒体对本村刊载的图片和文字
近几年来,我们村围绕《五个好》目标,大力加强文明村建设。2001年,荣获全省“五个好”村支部称号。
认真实施“领航工程”。制定了党员干部“领航工程”三年工作计划。明确了每年每个领航小组要达到的目标及具体措施。共组建领航小组32个,为帮带对象贷款近2万元,并义务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党员李福春向其帮带对象李福胜无偿借款5000元,购买了20只小尾寒羊,年底可获纯利500元,当年就可脱贫。
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目前有村办企业7户,其中联营煤矿4家,年生产原煤12万吨、千亩果园一个,联营膨润土厂一个,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60万元,全村工业总收入达到660万元,利税实现60万元。坚持压粮、上杂、高多经、种饲草的多种发展思路,粮、经、比例调整到50:45:5。形成了一组种菜,二组、三、四组养猪,牛,五组养羊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新格局。去年农业生产总收入5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00元。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近三年来,利用小康学校,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技术培训,八星级以上的文明户达到60%。先后投资15万元用于坚强文化阵地、村屯道路、美化绿化等基础建设。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人户率、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85%、95%、45%。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均进入了全市先进行列。
落实《五个好》争创先进村——东海镇高峰村党支部
四、采访录和回忆录
历经多次走访,收集资料。
据葛尧辉(老支书)叙述:《鸡东抗日烽火》记载我村孙长河爷爷孙洪山的事迹。孙洪山是老抗联,1932年参加革命,1935年被捕,在刘曙华领导的掩护下,被释放。孙洪山至参加革命以来就一直在抗联地下党组织下工作。
1973年,建高峰水库。1992年,建果树场。1993年,建养鸡场。1994年,建白泥矿。1991年,五组率先吃上自来水。1995年,建新华矿。2001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07年,国家投资加上自筹资金140万元修4.5公里水泥路。
洪井林叙述:1966年,领导村民大修水利工程,炸药炸石头,不幸炸断双臂。
洪井林、孙德荣、魏成、陈万山等叙述: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等,民风民俗、民间谚语、宗教信仰。高峰村溯源。高峰村隶属东海公社管辖。
李春伟叙述:文化大革命时期,每天学习毛主席语录,饭前饭后背诵毛主席语录。1967年,村里组织文艺节目,林海雪原、杜鹃山、红灯记、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节目。当时村民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大步向前走社会主义道路,十年要赶上英美、走社会主义道路,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口号。
王淑芹叙述: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村民说话办事都得小心意义,因为有村民在老家带点大蒜,被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有谭某说错一句话就被批斗,还有人会借题发挥大搞运动,这种人当时被称之为“运动乐”。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的情景,整个村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葛首锋、齐立明叙述:2013年,评为先进党组织。2014~2015年,一组二组吃上自来水。2015年,广场舞比赛优秀奖,秋季文艺表演一等奖。
编后记
高峰村编辑组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历经数月,现已完稿,虽发动部分关心村志撰写的村民参与,又做了大量群访工作,但仍感材料不足,残缺太多,不尽如人意,不能完整还原高峰村的发展历程。加之编者学识浅陋,难免有疏漏,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敬请广大村民批评指正与谅解,敬请修志老师帮忙修改,弥补匡正,留待后续。希望此村志能给来日再稿时,加以修改、校正、补充等作参考,起到搭桥引路的作用、则我的愿望以偿了。
由于修志任务重,时间仓促,资料不多,而又水平有限,搜集资料不够全面,只凭感性知识,难免有纰漏之处,此编者深感遗憾。
《高峰村村志》编辑人员
主编岳金红
编辑人员齐立明葛首锋葛尧辉王淑芹李春伟洪井林
为编辑组提供资料人员
洪井林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
孙德荣1942年出生
陈万山1943年出生
魏玉成1948年出生
王淑芹1948年出生,中共党员
葛尧辉1952年出生
孙长河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
李春伟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
一审:魏树金
二审:肖 欢
三审:耿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