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09 到如今:兰州大学如何成为西北高等教育标杆?
发布时间:2025-09-16 08:00 浏览量:1
提到兰州大学(简称 “兰大”),很多人会先想到 “偏远”—— 毕竟它坐落在西北内陆,不像北上广的高校那样 “自带流量”。可就是这所 “藏在西北的 985”,却被称为 “西北高等教育的顶梁柱”:不仅培养出 11 位两院院士,还在生态学、地质学等领域搞出了 “世界一流的成果”,甚至有 “北有北大清华,西有兰大” 的说法。
2025 年《兰州大学发展报告》里的数据特别 “提气”:3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生态学、地质学、化学),在西北高校中排名第一;近 10 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1200 多项,其中 “西北生态保护” 相关项目占比超 30%;毕业生中,35% 选择留在西北工作,为西部发展 “留住了人才”。今天就用 “唠嗑 + 数据” 的方式,扒一扒兰大从 1909 年建校到成为 “西北标杆” 的百年路,看看这所 “西北硬核高校” 是如何在戈壁上 “种出学术绿洲” 的。
兰大的起点,比很多名校都 “朴实”——1909 年,清朝末年,为了 “培养政法人才”,甘肃当局在兰州创办了 “甘肃法政学堂”,这就是兰大的前身。谁也没想到,这所最初只有 200 多名学生的 “地方学堂”,后来会成为西北高等教育的 “领头羊”。
1. 清末民初:在 “动荡中求生”,从 “政法” 向 “综合” 转型
清末民初的中国,到处都在打仗,兰大的前身却在 “夹缝中求发展”:
1913 年,甘肃法政学堂改名为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除了政法专业,还增设了 “商科”,开始向 “多学科” 转型;1928 年,学校又改名为 “兰州中山大学”,正式开设 “文科、理科、工科”,从 “专门学校” 升级为 “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也从 200 人涨到 800 人;那时候办学条件特别艰苦: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学生上课在 “破旧庙宇” 里;没有实验设备,理科实验只能 “靠老师画图讲解”;甚至连教材都得靠老师 “手抄”,因为西北交通不便,外面的书籍运进来要花 3 个月。可就是这样的条件,学校还是培养出了一批 “西北人才”—— 比如后来成为 “甘肃教育厅厅长” 的水梓,就是 1918 届的毕业生,他后来还帮兰大争取到了不少办学资源,算是兰大的 “早期贵人”。
2. 1946 年 “正式定名兰州大学”,成为 “西北名校”
1946 年,经过多次改名和合并,学校正式定名为 “国立兰州大学”,这标志着它从 “地方高校” 变成 “全国重点高校”:
当时的校长是著名教育家辛树帜,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 “招贤纳士”,从全国各地请来 20 多位知名教授,比如 “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 孔宪武,让兰大的师资水平 “瞬间提升”;学科建设上,辛校长特别重视 “理科”,因为他知道 “西北需要科技人才”,于是增设了 “生物学、地质学、物理学” 等专业,还建了西北第一个 “植物标本馆”;到 1949 年,兰大已经有 8 个学院、23 个专业,学生人数达 1500 人,成为名副其实的 “西北名校”,当时还有 “要学理,去兰大” 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兰大迎来了 “快速发展期”—— 它没有盲目跟风 “搞热门学科”,而是盯着 “西北的优势和需求” 发力,把 “生态学、地质学、化学” 这些 “冷门学科” 做成了 “全国顶尖”,走出了一条 “特色发展路”。
1. 学科建设:“不追热门,只做西北特色”
兰大的学科建设思路特别 “接地气”:西北有什么资源,国家需要什么,就重点发展什么:
生态学:西北有大片草原、沙漠,生态保护是 “国家急需”,兰大就组建了 “生态学研究团队”,从 1950 年开始,团队成员骑着骆驼、背着帐篷,走遍了西北的草原和沙漠,收集了 10 万多份生态标本,建立了 “中国西北生态数据库”,现在兰大的生态学排名全国前 3,全球前 100;地质学:西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兰大就重点发展 “地质学”,1956 年成立 “地质系”,后来还参与了 “大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的勘探工作,为国家 “找油找矿” 立下汗马功劳;化学:兰大的化学专业看似 “不沾西北特色”,其实是因为 1950 年代,国家需要 “化学人才搞工业建设”,兰大就集中资源发展化学,后来还出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永强,让化学成为兰大的 “王牌学科”。数据显示:1980 年,兰大只有 2 个学科进入全国前 10;2025 年,已有 8 个学科进入全国前 10,其中生态学、地质学、化学稳居全国前 3,特色学科的 “爆发力” 可见一斑。
2. 科研突破:“把论文写在西北大地上”
兰大的科研从不 “纸上谈兵”,而是 “扎根西北,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保护:1990 年,兰大团队发现 “西北草原退化严重”,就研发了 “草原恢复技术”,在内蒙古、甘肃推广后,让 1000 多万亩退化草原 “重新变绿”,牧民收入增长 30%;2020 年,团队又参与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国家重大项目,提出的 “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被全国推广;地质勘探:1960 年代,兰大地质系师生参与 “河西走廊矿产勘探”,发现了 “镍矿、铜矿” 等重要矿产,其中 “金川镍矿” 现在是中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占全国镍产量的 80%;更厉害的是 “基础研究”:兰大化学系团队在 “有机化学” 领域取得突破,研发的 “手性催化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被用于 “药物生产”,让国产药物成本降低 50%。近 10 年,兰大获得国家科技奖 18 项,其中 “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技术” 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西北高校首次获得该奖项,算是给西北教育 “长了脸”。
很多人觉得 “兰大地域偏,发展受限”,可兰大却靠 “扬长避短”,把 “劣势” 变成了 “优势”—— 不仅培养出大批 “扎根西北的人才”,还通过 “对口支援” 带动了西北其他高校发展,真正成为 “西北高等教育标杆”。
1. 人才培养:“留住人才在西北”,比 “送人才去沿海” 更重要
兰大的人才培养理念特别 “实在”:不追求 “毕业生都去北上广”,而是鼓励学生 “留在西北,建设家乡”: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 “西北企业招聘会”,邀请新疆、青海、宁夏的企业来校招聘,还跟西北 100 多家企业合作建立 “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了解西北的就业环境;对 “愿意留在西北基层工作的学生”,学校还会提供 “学费减免”“考研加分” 等优惠政策,比如 “去新疆基层工作 3 年,就能减免 4 年学费”;数据显示:近 5 年,兰大毕业生中 35% 选择留在西北工作,其中 80% 在 “生态保护、地质勘探、教育” 等领域工作,这些都是西北急需的人才。比如 2020 届毕业生王磊,毕业后去了西藏那曲做生态保护工作,现在已经成为 “那曲生态保护站站长”,还被评为 “全国优秀基层人才”。对比有些高校 “毕业生都往沿海跑”,兰大的 “留才计划” 让西北真正 “有了人才支撑”,也让兰大成为 “西北人才的主心骨”。
2. 对口支援:“带动西北高校一起强”
作为西北的 “教育标杆”,兰大没有 “独善其身”,而是主动 “帮扶西北其他高校”:
从 2001 年开始,兰大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等 5 所西北高校,帮它们建设实验室、培训教师、共享课程资源;比如帮青海大学建设 “生态学实验室”,捐赠了价值 2000 万元的设备;帮西藏大学培训教师,每年派 50 多位教授去西藏大学授课;还把自己的 “优质课程” 做成 MOOC,免费提供给西北高校,惠及 10 万名学生;在兰大的帮扶下,青海大学的生态学学科从 “全国倒数” 跃升到 “全国前 30”,宁夏大学的化学专业也进入了 “ESI 全球前 1%”,真正实现了 “西北高校共同发展”。从 1909 年的 “甘肃法政学堂”,到如今的 “西北高等教育标杆”,兰大用 116 年的时间证明:高校的价值,不在于 “地处哪里”,而在于 “能为地方、为国家做什么”。
它没有因为 “地域偏远” 而自卑,反而把 “西北的劣势” 变成了 “发展的优势”—— 用西北的生态资源搞科研,用西北的需求定学科,用西北的情怀留人才,最终在戈壁上 “种出了学术绿洲”。这种 “不跟风、不浮躁,扎根一方、服务一方” 的精神,正是兰大成为 “标杆” 的关键。
对我们来说,兰大的故事也有很多启示: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起点和环境” 固然重要,但 “坚守和定位” 更重要。就像兰大,没有因为 “不在沿海” 而放弃,而是找准 “西北特色”,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最终实现了 “逆袭”;就像我们每个人,就算身处 “平凡的环境”,只要找到自己的 “价值方向”,坚持下去,也能成为 “自己领域的标杆”。
未来,兰大还在继续 “深耕西北”,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像兰大这样的高校,不被 “地域和流量” 绑架,而是用自己的 “坚守和实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 “独特力量”。毕竟,真正的 “标杆”,不是 “站在聚光灯下”,而是 “在自己的土地上,活出精彩,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