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剑敏:四十余年扎根实验教学 用工匠精神打造国家级“金课”
发布时间:2025-09-11 10:32 浏览量:2
教师节即将到来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位
对讲课有“执念”的老师
生命科学学院沈剑敏
40年时间
她作为负责人的《生物化学实验》课
从只有一册薄薄的讲义
发展成为拥有96个教学视频、三本自编教材、
一套完整课程思政案例集
集慕课、数字课程、智慧课程于一体的
国家级一流课程
今年 她获得了
兰州大学隆基教育教学名师奖
教学视频、新形态教材、思政案例集……整整8年时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沈剑敏老师先后建成了《生物化学实验》慕课、数字课程、智慧课程。
沈剑敏立足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迭代优化知识体系,充实教学资源,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将思政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年7月沈剑敏获得了兰州大学隆基教育教学名师奖。在此之前,她已经获得了五次校级教学成果奖和一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负责人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01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自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沈剑敏一直坚守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岗位。“40多年上好一门课,就是发扬工匠精神,把这门课建好教好。”她这样形容自己的教学理念。
入职后,为了尽快适应新角色,沈老师主动与研究蛋白质、核酸、免疫学等领域的老师进行科研合作,深入学习各位前辈的科研特长,继承和发扬治学方法。正是那段经历,让她打开了科研思路。后来,她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将生物与化学知识进行跨学科结合,为从事纳米生物医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又用新知识“反哺”实验教学,经过教学创新和实践,在落实“两性一度”的精神实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显著改善,知识架构更趋合理,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1984年刚刚参加工作时,沈剑敏认真做预备实验
1990年实验课结束后,整理实验器材
最让人动容的,是她对课程建设的“执念”。《生物化学实验》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背后是40多年的积累。沈剑敏从只有一册薄薄的讲义发展成为拥有96个教学视频、三本自编教材、一套完整课程思政案例集,集慕课、数字课程、智慧课程于一体的国家级一流课程,一路走来,不断精进,课程建设与创新发展始终走在前列。她先后获得了兰州大学隆基教育教学骨干奖、创新奖、名师奖、巾帼标兵、“三走进”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凭着多年积累形成的经验、成果和示范做法,她在2022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正高组三等奖和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2023年入选教育部“101计划”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编写专家组。
国家级一流课程证书
荣获2025年兰州大学先进党支部书记
40多年来,与沈剑敏合作教学的教师多达45位,出于个人发展和工作安排需要,团队总处于不断流动更替状态,只有她坚守在这门基础课的岗位上。“教师成长到一定程度,会有更高的目标,但我的根在这里”沈剑敏说。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大量支撑材料,从教学资源的创建到成果奖项的获得,都得靠日积月累。
沈老师指导学生
这种扎根精神,还体现在对学生课程的“较真”上。不同于理论课,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预备实验做得好好的,等到学生自己操作,这儿没做出来,那儿出现一个怪现象,但这也正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好机会,”沈剑敏说,“所以我们脑子里要常备一个‘why’,随时出现问题,随时进行分析和解答。”多年的积累,让她摸清了实验教学的“门道”——实验课不是简单地“照方抓药”,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
这份对教学的专注与细致,让2024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强基班的曾浩恩深有体会。“沈老师上课的时候特别全神贯注,每个知识点都讲得透彻易懂,”曾浩恩说,“很多课堂之外、之前从未了解过的知识,都是在沈老师的课上学到的,每次下课都觉得收获满满。”
生物化学实验智慧课程
02
"永远跑在最前面"
“我是兰州大学首位获得正高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要主动发挥实验技术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工作中努力当一名‘领跑者’,影响带动整支队伍。”“我要让我的学生出了校园后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些是沈剑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这个目标,她在教育创新的路上,一步也没停下。
2017年,国内实验课程线上化还不普遍,她就作为兰州大学首批在线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实验》的负责人,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优质慕课。
中国大学慕课主页
沈剑敏戏称自己那段时间是“全能选手”——既是编剧,要撰写视频脚本;又是导演,要设计场景机位;又是演员,要在镜头前规范操作;还是制片人,要对接拍摄团队、做后期剪辑。实验教学视频容不得半点差错,最多的时候一个镜头就补拍了十几次。“实验不像理论课,突发情况如试管爆裂、试剂污染都可能让镜头作废”沈剑敏说,“但只要能满足学生自主、可视化学习的需要,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再累也值。”
数字课程主页
整整两年,她一个人完成了24个实验的64个视频的录制,2019年慕课上线后,至今已在线运行13个教学周期,被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师生采用,尤其在停课不停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慕课之后,她又一马当先推进数字课程、智慧课程建设。从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到教学方法的智能化,最终晋级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如今的《生物化学实验》智慧课程,不仅有834个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图谱,还对接了AI助教和Deepseek大模型。营造了“AI+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生态,达成了从“技术应用”向“数字重构”转变的精品内涵,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AI背景下实验课程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以胰岛素这个知识点为例,在智慧课程中,它关联着血糖的测定、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没学会的可以回放补短板,感兴趣的还能通过AI智能体拓展知识面。”沈剑敏介绍道。知识和教学资源的结构化为学生们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实现了“让完整的生物化学知识体系承载生命科学之花”。
最让她骄傲的是把科研工作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训练。她指导的学生郎昊等人,凭借“双敏感纳米载药系统促进人肝癌细胞核内转运药物研究”项目,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
“我把大项目像切蛋糕一样,把适合的部分分给学生,但必须让他知道自己做的项目处于什么位置,上下游是什么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放手实操、反复论证、执着探究。沈剑敏说,她培养学生有“四招”:科研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就像盖房子,我也许不教他怎么填砖,但一定要教他怎么搭框架,这样才有竞争力。”沈剑敏多次被评为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指导教师,被学生评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二届“我们喜爱的老师”科研引路人。
“沈老师讲课风趣幽默,不管是复杂的反应原理,还是繁琐的实验操作要点,她都能讲得清晰明了,特别容易理解。”2024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强基班刘思涵说,在沈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不仅对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在一次次实验操作中逐步养成了严谨规范的习惯,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以前做实验总怕出错,现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来,不仅敢动手了,还能主动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对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03
“如盐入水融思政”
“思政教育不能刻意,要如盐入水,融到专业里。”这是沈剑敏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她的思政案例集里,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多是“顶天立地、从古至今”的故事。
沈剑敏在上课
沈剑敏解释,“顶天”指的是我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讲核酸时,她会介绍我国在端粒酶研究上的突破——“灭活性端粒酶技术让癌细胞的端粒变短,抑制癌细胞生长,这是从0到1的创新。”“立地”指的是科学研究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民生。讲生物酶时,她会提到生物酶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每年农村有数以亿吨计的秸秆焚烧污染空气,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高效的秸秆降解酶,把秸秆变成纸浆,变废为宝。”引导学生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中感悟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实验课上指导学生操作细节
在课堂上,沈剑敏还会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通过阐释里面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蛋白质变性时,她会聊到古人做豆腐的智慧——“卤水点豆腐,其实就是蛋白质变性,古人虽不懂原理,但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024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强基班的申宸玮,对沈剑敏“生活化”的授课方式格外喜欢。“沈老师讲课超有趣,从不用枯燥的理论堆砌,总是拿生活里的案例讲知识点。”在申宸玮眼里,上沈老师的课从不会觉得乏味,每次下课都意犹未尽,“现在我总盼着下次生物课,想知道老师又会带来哪些新奇的知识和有趣的实验。”
多年坚守在教学一线,沈剑敏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不少心得体悟。沈剑敏主持17项省部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发表31篇教学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科研创新成果融入本科实验教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智慧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思政与专业融合、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室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教学始终是我要投入120%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沈剑敏坚定地说。
如今,沈剑敏仍在“发光发热”——带领青年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编写出版新形态教材、扩大兰州大学在国内生物化学领域的影响力。通过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她指导了6名青年教师教学,培养了4名实验技术人员,毫无保留地把积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实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把人才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她还在思考,怎么把“超高分辨质谱技术鉴定细胞蛋白质组”这类高阶实验引入本科教学。“兰州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一流大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是要让他跳起来有够到星辰的勇气,俯身时有扎根大地的踏实。”沈剑敏说。
教育是“慢功夫”,要像胡杨一样扎根,像骆驼一样前行。“只要教育事业需要,我就全力以赴,”她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专精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