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的36%红线 | 投诉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 | 助贷行业要洗牌了
发布时间:2025-09-15 18:03 浏览量:1
曾经靠高利率和“服务费”躺着赚钱的助贷行业,日子恐怕真要到头了。
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助贷新规》,再加上9月刚出台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监管这一套组合拳打得不响,却要命。很多人一开始还没意识到,觉得这俩文件没啥关联。但真要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奔着助贷行业的命门去的。
与其说监管出手了,不如说是投诉压力把行业逼到了悬崖边上。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行”,一看利率超过24%,转手就是一份投诉。有些平台甚至利率高到36%,还要收“咨询费”“担保费”“服务费”,一套操作下来,借款人根本算不过来自己到底要还多少钱。
黑猫投诉上,仅“宜X花+担保费”关键词,相关投诉就已经是几万条起步。以前是找平台投诉,现在直接找背后的放贷银行,精准打击。
监管部门显然也看出来了这一套玩法不行,于是另辟蹊径——你能躲我检查,你躲不了消费者的眼睛。于是,《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来了。
这部新规,虽然表面低调,但实际是监管对助贷行业“最狠的一刀”。
尤其是其中“营销行为管理”和“纠纷化解”两项,各自占比不低于25%,加起来就是半壁江山。换句话说,你产品卖得再多、利润再高,只要投诉多、服务差,评分就会直线跳水。
评分低会怎样?官方给出的说法是:
4级:限制开设新业务和分支机构;
5级:暂停业务,甚至要求调整高管。
你还敢继续卖高息贷款?客户一投诉,你就可能连门店都开不成。
《助贷新规》明确要求:银行要清楚合作方的收费情况,不能再用“服务费”“顾问费”这些名义,偷偷把利率拉上去。总年化利率不能超过最高法认定的36%红线。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现在的监管不是看你报多少利率,而是看你到底收了多少钱。哪怕你利率写得漂亮,背地里再加个“增信费用”或“平台服务费”,也照样算你违规。
高风险用户;
高获客成本;
高风控费用;
高利差覆盖。
你现在突然说利率不能超过24%,36%是死线,还不能乱收费,那这些平台要么亏本,要么就得转型。但转型容易吗?风控、系统、客户画像,全都得重来一遍。
而银行呢?以前还能靠助贷平台“拉客户、做贷款”,现在你要是再跟这些高息平台合作,出了事,消保评价直接拉你入“地狱模式”。
说到这,还有个常被忽略的群体:银行一线员工。
现在的银行柜台,早已不是“存钱取钱”那么简单,很多客户因为助贷产品利率高、合同复杂、服务费不透明,线上投诉没结果,就直接跑到线下网点吵架。
本来就投诉压力大,现在还要一线员工背锅。客户怒气冲天,前台员工哪知道产品是怎么设计的?还不是总部和平台一拍脑袋搞出来的模式,最后投诉却都落在一线头上。
尤其像那种“一键授权”的模式,客户以为只签了一份协议,结果背后藏着七八份子协议,利息、服务费、保险、担保,各种费用层层叠加。客户一看,年化利率远超36%,谁不火大?
但投诉流程慢、线上不理,客户就冲柜台来了,一线员工连个解释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当“出气筒”。
说到底,这不是一线员工的错,不该让他们扛这口锅。
助贷行业过去这些年,可以说野蛮生长,用各种“合规擦边球”做大规模。可现在,时代变了。
监管不再靠查账本,而是靠客户投诉评分;利率不能靠“包装”藏猫腻,而是真金白银算清楚;银行也不能继续当“甩手掌柜”,出了事就怪平台。
新规之下,助贷行业将迎来一轮彻底的大洗牌。
那些靠高息和信息不对称赚钱的平台,如果不转型,就只能等着被市场淘汰。银行也得重新审视合作逻辑,不能再用“规模优先”当借口。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不是资金断裂,不是流量见底,而是投诉,成了压垮整个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10月1日,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它可能是中国助贷行业“挥别旧时代、走向规范化”的真正分水岭。
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你有没有把客户当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