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沙海植绿记
发布时间:2025-09-15 18:58 浏览量:1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齐沙漠北缘挺拔的杨树、松树与低矮的沙柳、沙蒿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像一张绿毯披在沙漠上。这是杭锦旗人民历经四代治沙人创造的沙漠奇迹。
“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两句顺口溜就是当时杭锦旗什拉召治沙站建站后第一代治沙人所处的真实环境。当时,由于杭锦旗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十年久旱的气候特点,库布齐沙漠风沙肆虐、沙尘暴频发,耕地与村庄被沙漠一点点侵蚀,沙逼人退的环境已然让老百姓无法继续生产、生活、生存。为了遏制局面,杭锦旗委政府决定在沿黄河三个乡镇成立三个国营林场治沙站,针对库布齐沙漠北缘开展锁边林带探索建设。其中,什拉召治沙站就以“绿化祖国,保护母亲河”的口号,会同沙区人民对库布齐北缘的沙漠进行坚持不懈的治沙造林。
常言道,“宁走十里路,不走一里沙”,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第一代治沙人进入库布齐沙漠腹地后,只能靠双腿一步步勘察丈量,只能用铅笔一点点记录数据,只能搭茅庵房、吃在沙漠、住在沙漠,只能通过骆驼来回的从200公里外运送树苗。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部分治沙人因迷路、生病、缺水等各种因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们没有退缩,没有被压倒挺拔的脊梁,而是咬定信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顽强和奋斗啃下治沙路上一个个看似不可能战胜的"硬骨头”,攻下一个个常人无法想象的治沙“高地”。当时的种植讲究“白天种,晚上护”,为了固定流沙,治沙工人们仅靠双手大量、反复种植沙蒿,然后再把沙柳、杨柴、紫穗槐等灌木树种栽在沙蒿带中间。可是没有先进的种树技术作为指导,就算是晚上轮流值班看护,树苗的成活率仍然极低,所以第一代治沙人只能反复以往,“累死骆驼累死马,累不死人就造林”,二三十年间,库布齐沙漠北缘无处不是骆驼驮着树苗的痕迹、无处不是治沙人挖坑种树的画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在一颗颗树苗成为一片片绿色的岁月里,慢慢形成了锁边林带雏形。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二代治沙人等到了技术发展,以列轨车为代表的简单机械结合当时比较先进的造林技术,让治沙造林难度直线下降,运输速度的提升、造林工具的换代、造林技术的普及、前人经验的加持也使造林成活率有了显著提升。到九十年代,终于让库布齐沙漠北缘这片不毛之地长出了一条全长48公里、总面积19.95万亩的锁边林带。这条锁边林带东起台台敖包、西到二连塔布坊,在有效阻止库布齐沙漠北扩入侵黄河的同时,也保障了沿河80多万亩耕地免受沙害侵袭,对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更为后续规模化治理库布齐沙漠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世纪初,第三代治沙人接棒后,开始了技术创新、总结、推广工作。“水冲沙柳”“微创水汽植树法”等节水、适用范围广、成活率保存率高的造林种草技术被广泛应用,而随着各种先进的种植工具的引入,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三代治沙人代表贾文义说:“我们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前人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巩固锁边林的成效,在现有锁边林的基础上继续拓宽锁边林带”。此外,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部分退化的锁边林带通过修复提升、补植补造得以换新,锁边林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在造福沙区人民、保护母亲河安澜的同时,库布齐沙漠北缘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新时代、新征程,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齐沙漠治理攻坚战正式打响,第四代治沙人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辜负三代治沙人前辈的劳动果实和期望”,这是四代治沙人的郑重承诺。2023-2030年,第四代治沙人将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框架下,以“三北”六期等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现有锁边林带为基础,打造一条以沿黄高速公路为轴、总长度270公里的库布齐沙漠北缘锁边绿色生态廊道。与此同时,通过科技赋能防沙治沙,推动治沙科技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将沙产业打造成为绿色富民产业,让库布齐沙漠实现从“绿进沙退”到“绿富同兴”的又一历史性转变。
治沙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的这条锁边林带是一届又一届政府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付出巨大艰辛、无数汗水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林草工作者不断干事创业、努力奋斗得来的,更是一代又一代普通百姓鼎力支持、倾力相助的胜利果实。
今后,杭锦治沙人将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愚公之志,坚毅之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防沙治沙、绿化家园的行动中来,为内蒙古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杭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