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在阅读丨在断裂与延续中寻找文明的火种——再读《文化苦旅》

发布时间:2025-05-24 14:55  浏览量:1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写道:“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躞蹀,以此为归。”这部以山河为纸、历史为墨的散文集,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叩问,更是一曲关于文化传承的悲怆史诗。从敦煌莫高窟的斑驳壁画到都江堰的滔滔江水,从江南烟雨中的青石板路到黄州赤壁的惊涛拍岸,作者以步履丈量文化的伤痕,用笔触缝合历史的断层。年少初读此书,震撼于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余晖;青年再读时,却在字里行间读懂了另一层深意——文化的传承从不是文人的独舞,而是需要每个时代“守门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文明精神的堤坝。

文明的劫难:敦煌之殇与文人的觉醒

当余秋雨站在莫高窟前,望着被石灰涂抹的唐代壁画和空荡的藏经洞时,他的笔尖滴落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隐痛。王道士用一筐银圆换走了二十九箱经文,斯坦因的骆驼队载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消失在沙漠深处。余秋雨悲愤地写道:“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这声呐喊,穿透百年时光,至今仍在叩击着我们的灵魂。

敦煌的悲剧,是近代中国文化命运的缩影。那些被切割的壁画、流失的经卷,是艺术的陨落,也是民族记忆的撕裂。王道士的愚昧背后,折射的是整个旧时代对古文化的集体漠视。大清官员们将文物视为敛财工具,百姓在生存挣扎中食不果腹亦无暇顾及文明的存续。正如书中所述,“起哄式的传扬,终将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文化的尊严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支离破碎。

但文明的韧性恰恰在于:当洞窟中的飞天褪去金粉,残缺的衣袂依然在风中起舞;当藏经洞的典籍流散四方,敦煌学的星火却在全球学者的书斋中燎原,这时它虽不再是千年洞窟中的文物,但是它折射出的文明光辉折服了人类。这让我想起天一阁范氏家族十三代人的坚守,“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暴雨冲垮楼阁时,他们赤脚抢运典籍,战火逼近时,他们以生命守护文化火种,传承450多年矢志不渝守卫先人藏书。文化的传承,需要王道士的教训,更需要范钦的执拗。

文明的密码:都江堰的千年涛声与民间智慧

如果说敦煌的伤痛让人窒息,那么都江堰的涛声则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不是冷硬的石坝,而是一位“卑处一隅的乡间母亲”——它以细流浸润大地,用两千年不息的奔涌诠释着“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箴言,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圭臬,更暗合着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

这座看似朴素的水利工程,与长城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比。长城是帝王雄心的纪念碑,用砖石堆砌权力的威严;而都江堰是民生疾苦的应答者,以清流滋养生命的根系。正如书中所言:“长城的文明是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明是灵动的生活。”在成都平原的稻花香里,在蜀地绣娘指尖的丝线中,都江堰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天府之国百姓的衣食住行。这种“大巧若拙”的传承之道,启示着我们: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庙堂的颂歌里,而在民间生生不息的实践中。

今日的文化工作者,当从都江堰汲取智慧:文化建设不应是展厅里的标本陈列,而应是春风化雨的浸润。就像苏州将昆曲融入园林实景演出,景德镇让年轻匠人在古窑中烧制现代陶瓷,“三月三”的多彩壮乡画出民族团结“同心圆”——让传统活在当下,让文化成为可触摸的生活,在日常不起眼的气息中流淌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氤氲。

文明的突围:从苏东坡到现代守夜人

在《苏东坡突围》中,余秋雨描绘了文化精英与时代的角力。当乌台诗案的枷锁套住苏轼的脖颈,当流放途中的竹杖敲响黄州的石板,这位文人却在苦难中完成了精神的涅槃。“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他在赤壁的月光下挥就《赤壁赋》,将个人的悲怆升华为宇宙的豁达。苏轼的突围,印证了中国文人“穷而后工”的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在绝境中迸发璀璨的光芒。

而今,我们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名为“商业”的饕餮正在吞噬文化的本真。丽江古城的酒吧街淹没了纳西古乐,傩戏面具沦为旅游纪念品,古镇在抖音的滤镜中失去原生的皱纹。但,仍有无数“现代信客”在坚守:故宫博物院用数字技术让《千里江山图》流动起来,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在洞窟中修复壁画的千年微笑,乡村教师带着孩子们吟诵《诗经》中的草木之名,广西的绣娘们织出一片片绚丽的壮锦,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主创团队让全世界玩家认识了山西古建筑群,《哪吒之魔童闹海》冲上世界电影票房榜前五——他们如同余秋雨笔下的“草根传承者”,在喧嚣时代默默修补着文明的经纬。这些微小的实践,正是文化传承最坚实的实践土壤,在这之中方能长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硕果。

薪火相传:苦旅尽头必有甘泉回响

合上《文化苦旅》,敦煌的风沙仍在耳边呜咽,都江堰的涛声依旧拍打心岸。余秋雨用三十年跋涉告诉我们:文化不是玻璃柜中的展品,而是江河般的奔流。它会在道士塔前留下泪痕,在苏东坡的竹杖上刻下诗行,在都江堰的浪花中传递千年的密码。

今日的我们,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当数字技术让敦煌壁画在云端永生,当年轻人在汉服潮中重拾文化自信,当乡村振兴唤醒沉睡的乡土记忆——这场文化苦旅正在孕育新的希望。正如书中所言:“每一次留驻,都是新的出发。”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过往,以创新之志开辟未来,让文明的长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流淌不息。

文化的火种,终将在无数平凡人的坚守中,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