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之魂: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岁月长歌
发布时间:2025-09-09 10:14 浏览量:1
90年代之前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
作 者 |冶廷福(青海)
在青海高原的辽阔天幕下,有一座巍峨如山的古刹,它的身影似乎穿越了时光的长河,静静伫立在繁华的东关大街上。
这座古寺,素有“骆驼寺”之雅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海的天际线上,诉说着千年的风云变幻与民族的融合交响。它的名字叫东关清真大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伊斯兰圣殿,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民族交融史诗。
一、历史的回声:从洪武到今朝的岁月篇章
追溯其源,明洪武二十年(1380年),一位身披铁血荣光的回族大将——沐英,曾两次率军西征,行走在丝绸之路的尘埃中。那时,他奏请皇帝修建一座清真寺,以彰显信仰的庄严与民族的自豪。朱元璋亲笔御题“百字赞”,如同一缕金色的光辉,照耀着这片土地的未来。清真寺的修建,仿佛一场文化的盛宴,融合了汉族的雄伟、藏族的细腻、土族的豪放。
岁月如歌,永乐年间(1403-1424年),掌教努尔远赴新疆哈密、吐鲁番,开启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之门。古寺如一只张开的双臂,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士与学者,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瑰宝。
清朝时期,风云变幻,战乱频繁,1862年,清军曾一度拆毁这座古刹,但民间的信仰如同青海的高原雪山,坚韧不拔,经过多次修复,古寺重焕生机。民国时期,马福海、马进春等领袖的重建,让这座大寺再次屹立于青海大地,成为“陇上清真寺之冠”。
二、建筑的诗意: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走进东关清真大寺,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画卷。建筑布局如诗如画,一进两院的庄重格局,错落有致,犹如一首古老的诗篇在心头轻吟。三扇雄伟的大门迎接着每一位踏入者,五门拱券如同天上的星辰,宣礼塔高耸入云,南北厢楼静静守望着信仰的火种。
古寺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的艺术奇迹。门楣上镌刻的汉字与阿拉伯文字交相辉映,琉璃瓦的色彩斑斓,飞檐翘角,仿佛在诉说着伊斯兰教的神秘与庄重。宣礼塔六角形的轮廓,既是礼仪的象征,也是艺术的瑰宝。礼拜大殿宽敞明亮,屋顶上的“二龙戏珠”陶制装饰,仿佛在天空中舞动的龙影,彰显着东方的神韵与伊斯兰的庄严。
三、文化的瑰宝:遗存的岁月记忆
古寺内珍藏的两块民国时期石碑,犹如历史的见证者,记载着一段段沧桑岁月。由著名书法家于佑任题写的门额,字体遒劲有力,彰显着文化的底蕴。砖雕花卉、几何图案在殿前卷棚上栩栩如生,细腻的工艺仿佛在诉说着匠人们的心血与热爱。
四、文化的桥梁:民族团结的象征
东关清真大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殿,更是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桥梁。藏族、土族、汉族的人民在这里共同祈祷、共同守护这片土地。它像一座沉稳的古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风貌。
五、守护与传承:未来的希望
如今,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东关清真大寺迎来了新的生命。1998年,扩建工程将古老的大寺焕发出新的光彩,面积扩大至12700平方米,古建筑得以妥善保护。它依然屹立在青海的天际线上,像一位睿智的长者,静静诉说着历史的辉煌与未来的希望。
结语:一座古寺的永恒之歌
东关清真大寺,犹如一首悠扬的长歌,穿越千年的风雨,诉说着河湟大地上回汉藏土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共荣。它不仅是信仰的灯塔,更是文化的纽带,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希望。在这片高原的土地上,它静静矗立,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光辉,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
——如此宏伟而深邃的古寺,仿佛一位沉默的智者,用岁月的笔触,绘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画卷,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去用心聆听那悠悠岁月的低语。
作者:冶廷福
文作者简介:
冶廷福,网名太平洋,青海省海东市人。曾任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西沟乡、巴州镇等学区——学区校长。热爱文学,散文《重游骆驼泉》在2024年星耀华夏 ·盛世好文学“文心雕龙杯”全国文学原创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心灵清泉》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