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那惊鸿一瞥的盛唐气象

发布时间:2025-09-14 18:26  浏览量:2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样一颗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却在史料中鲜有记载。今所见的唐三彩绝大部分为明器,被视为唐代墓葬文化的代表,故而又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01

虽然唐三彩并不特指哪三种颜色,但从现存的实物来看,大多都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调。20世纪初,清政府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河南洛阳北邙山出土了数量众多的三彩动物、人物俑和器皿。这些文物因为出土于唐代墓葬,故而文物贩子将它们运到北京贩卖时,私下称其为“唐三彩”。因为在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所以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釉陶器现在都被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首次出土的北邙山在洛阳城北,是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雅士们修建陵墓的首选之地。1905年修建铁路时损毁了唐代古墓,墓葬中的金银财宝被盗墓贼洗劫得一干二净,墓穴里只剩下累累白骨和东倒西歪的唐三彩。当时的人们对唐三彩并不重视,认为其是不吉利的明器,对其嗤之以鼻。然而,当部分唐三彩被运到北京后,很快就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1916年,罗振玉在辑印的《古明器国录》序言中介绍了唐三彩的发现与价值,并收录了一些唐三彩马、女俑等。由此,唐三彩才真正受到了海内外文物界和收藏界的关注,但这也导致了洛阳邙山大规模盗墓活动,直至新中国成立,盗墓活动才逐渐销声匿迹。

研究发现,唐三彩的前身应该是彩绘釉陶。两者的区别大致在于彩绘釉陶的釉色多用姜黄、龙青、粉绿等色作单色,单独使用。而唐三彩则把黄、白、绿、赤、蓝等颜色在同一器物上使用。它大多采用白色黏土制胎,先经过1100℃左右的高温素烧,再将铁、铜、锰、钴等元素加入铅釉中用作着色剂,然后绘制于素烧后的陶胎上,再经900℃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一般来说,瓷器的烧制温度大都在1200℃以上,并且是以高岭土作坯。所以,唐三彩并不是瓷器,而是货真价实的陶器。

现代研究发现,唐代人用氧化铜作为添加剂加入铅釉中可以烧制出绿色,用氧化铁可以烧制出黄褐色,通过调整颜料中的铁含量还可以烧出紫色。

不过,唐三彩中最为珍贵的颜色大致就是蓝色了。因为烧制蓝色的彩需要在颜料中添加钴料,而当时我国并不产钴料,需要通过丝绸之路从国外进口。同时,蓝彩的烧制工艺复杂,而且成品率极低。所以,现今的蓝色唐三彩很少,并且只有在贵重器物上才会使用。

02

唐三彩在唐高宗时期出现,到唐玄宗天宝年间逐渐衰落直至消亡,不过区区百年时间。那么,集如此绚丽多彩的釉色和精湛工艺的唐三彩,为何惊鸿一瞥般地存在后,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呢?

目前已知最早的唐三彩实物是唐代梓州刺史李震墓出土的三彩辟雍砚。李震,字景阳,是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儿子,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以梓州刺史卒于任上,年49岁。当时,李勣健在,皇上预赐茔地,先葬李勣夫人。李震仅居官四品,未真正享有陪葬昭陵的荣典,而是“听随其母陪葬昭陵”,其墓于1988年被发掘清理。唐高宗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也就是武则天的丈夫。据《中国陶瓷史》记载:“从有纪年的唐墓考查,早于高宗时期的唐墓没有出土三彩陶器。”唐高宗时国力强盛,灭西突厥、灭高句丽,帝国版图北至西伯利亚,南至中南半岛,西至帕米尔高原,东至朝鲜半岛,总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

大唐盛世之下,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使得人们有了考虑亲人以及自身“身后事”的物质基础,遂将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各类器具,制成陶质模型随葬,以使墓主在死后亦能享受到生前的荣华富贵。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唐三彩被大量用作随葬明器。《中国陶瓷史》中说:“用作明器的三彩陶器,凡是与死者在世时生活有关的如建筑、家具、牲畜和人物等无不具备。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远比唐代任何手工业艺术部门的产品丰富。”如《旧唐书》就记载:“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眩耀路人……”

针对厚葬之风愈演愈烈的态势,唐王朝对随葬品的数量、高度、名称、材质作出了专门规定。据《唐六典·甄官署》记载:“诸明器,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当圹、当野、祖明、地轴、诞马、偶人,其高各一尺;其余音声队与童仆之属,威仪服玩,各视生之品秩所有,以瓦木为之,其长率七寸。”

但是,厚葬之风导致的僭越,在当时可谓屡见不鲜。比如,洛阳西北郊发掘的唐代魏氏墓(687年),便出土了各种唐三彩俑200余件,而魏氏不过是三品左骁卫大将军王雄诞的妻子而已,可见随葬品早就超越了“三品以上九十事”的规定。

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繁盛一时的唐三彩也开始走向衰败。安史之乱造成唐朝人口损失3000多万,烧制唐三彩的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窑场被毁,掌握核心技术的窑工在战乱中流失殆尽。同时,唐帝国经济崩溃,厚葬之风也随之烟消云散。

即便是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的数十年,出土于巩义市的一座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期的墓葬中的三彩塔式盖罐和三彩罐,都仅在罐腹部位画了酱、绿、白三色条状釉而已,并且釉色浓重,缺乏光泽,看起来就像一块严重脱水的西瓜皮。

到了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官府征调工匠时发现“善三彩者十不存一”。北宋司马光编撰了《司马氏书仪》,主张薄葬。《司马氏书仪》在宋代士大夫中影响很大,直接导致北宋薄葬之风盛行,即便是宋太祖赵匡胤墓中出土的文物,最珍贵的也不过一条玉带。同时,高温瓷的出现全方位碾压铅釉陶,导致三彩逐渐沦为边缘工艺。

03

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其中最精美的作品无疑是各种人物俑、动物以及镇墓兽了。

三彩骆驼载乐俑

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唐云麾大将军鲜于庭诲墓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堪称三彩技乐俑中的珍品。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其中有一个胡人站立挥袖而舞,其余4人盘坐演奏。据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考证,盘坐4人皆奏胡乐,1人弹琵琶,1人吹筚篥,另外2人则击鼓。三彩骆驼载乐俑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其中跳舞俑高25.1厘米,制作的工匠还适度地夸张了人与骆驼的比例,大致可以代表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唐三彩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等,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

三彩文官俑

唐忠武将军刘庭训墓中出土了12只1米高的陶俑,其中有文官俑2件,天王俑、武士俑各1件,牵夫俑3件。这些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被认为是现存最完整、造型最优美、考古价值最高的唐三彩墓葬俑。

刘庭训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能在死后拥有如此大气的唐三彩?据史料记载,其“前后八任,历仕四朝”,包括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是唐代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角色。他参与了两件重大历史事件:一是跟随大总管李多祚,参与了平定契丹叛乱的军事行动,立下战功;二是诛杀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辅佐中宗再次登基。

考古证明,唐三彩大件俑类明器的制作,如骆驼、马等皆采用多模分制,待坯体半干后再拼接为一体。有个别俑类,如舞蹈俑因手臂作出不同的舞姿,还需要在范模之外修饰加工。

唐三彩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马俑。唐三彩马是唐三彩陶器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其次是骆驼以及胡人俑。盛唐时期,长安和洛阳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马和骆驼都是商人商队远行的工具。同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在唐代的地位较高,李世民就有著名的昭陵六骏。汉唐时期的名马一般出自西域,从外形上看大多是小头长颈,体高腿长,唐三彩马的造型也受此影响。这些三彩马或仰天嘶鸣,或俯首饮水,或四蹄着地,全身瘦骨锋棱、筋脉毕现,就连马鬃也可见分鬃、剪鬃、染鬃等诸多手法,于细节之处几乎已达极致。

不过,除了作为明器被大量用于陪葬外,部分唐三彩器物也被人们用于日常陈设与实用,在唐代东都皇城遗址等地就出土了许多枕、罐、碗、盘、盂、杯等三彩器物。虽然唐三彩的釉料中含有铅(铅有毒性),不适合作为饮食器皿,但一些造型小巧、工艺精致的三彩器,如小罐、小瓶、摆件等,常被用于室内装饰。唐代贵族追求新奇与奢华,色彩明快的唐三彩恰好满足了这种审美需求。考古发现,一些非墓葬出土的唐三彩器物,多出自宫殿遗址或富户宅院,印证了其作为陈设品的功能。此外,唐三彩中的马、骆驼等动物造型,因其形态逼真,也可能被用作案头摆件或儿童玩具,体现了其在生活中的多元价值。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它不仅是唐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程醉

编辑:高可 王极